【內容摘要】埃及位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經驗可在非洲國家、中東地區以及阿拉伯國家中起到示范作用。研究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可為及時調整我國對埃及的精準傳播策略提供智力支持。當前,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整體呈現積極正面的格局,這可以歸因于中埃歷史友誼、埃及的地緣政治考量和埃及的國家需求三方面因素。未來,中國媒體可從個體切入講述全球減貧故事、強化中埃文化交流和注重對阿拉伯“Z世代”的傳播三個方面優化共建“一帶一路”在埃及的傳播。
【關鍵詞】“一帶一路”;埃及主流媒體;報道框架;阿拉伯
絲綢之路曾連接起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歷史友誼。如今,古老的絲綢之路再度煥發生機,“一帶一路”已然成為中阿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作為阿拉伯國家和中東地區的大國,埃及的外交政策對周邊國家產生重要影響,該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影響著該倡議在非洲、中東地區乃至阿拉伯國家的推進。在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的背景下,研究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及其歷時性變遷,可為及時調整我國對埃及的精準傳播策略提供智力支持。
一、研究概述
埃及位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也是最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 同時,埃及占據重要的地緣位置,控制著對全球商品與能源運輸至關重要的蘇伊士運河,在地區與全球議題中均扮演關鍵角色。此外,作為中東和非洲的區域性大國,埃及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均具備較強影響力,能夠帶動周邊地區同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因此,研究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具有重要意義。
在綜合考量報刊背景、內容特色、影響力等因素后,本文選取埃及主流媒體《共和國報》和《今日埃及人報》的報道進行研究。《共和國報》創刊于1954年,為埃及政府所有,是埃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全國性日報。《今日埃及人報》創辦于2002年,是埃及主要的私營日報。本文以《共和國報》和《今日埃及人報》在2013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發布的有關共建“一帶一路”的報道文本為研究對象。研究以LexisNexis數據庫為報道文本檢索源,以阿拉伯文“一帶一路”為關鍵詞,檢索到研究期限內包含關鍵詞的報道共633篇,其中《共和國報》311篇,《今日埃及人報》322篇。鑒于檢索到的報道數量較多,同時為確保抽樣結果的時間分布與全樣本池的時間分布一致,故采取等距抽樣法從633篇報道中抽取127篇報道進行研究,其中《共和國報》62篇,《今日埃及人報》65篇。
埃及主流媒體通過特定的報道框架來影響受眾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認知,研究其“一帶一路”報道框架,有助于探究其輿論引導方式,為我國國際傳播精準化實施提供借鑒。本研究對127篇“一帶一路”報道文本進行定性分析,發現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可分為五個報道框架。依據初始概念節點數量計算,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框架及其占比如圖1所示。
二、研究發現
本研究發現,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中,關系到中埃“一帶一路”合作的3個框架是核心框架,而埃及推動非洲和阿拉伯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2個框架則屬兩翼,如圖2所示。
(一)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
框架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中的核心框架之一,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埃及主流媒體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整體持積極態度。多數報道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描述為造福全人類的全球公共產品,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可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增長;少數“消極”報道主要為西方政客和西方學界對“一帶一路”的不實指控。二是中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埃及主流媒體報道了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廣受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好評,但部分發達國家出于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而持批評態度。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埃及主流媒體報道了中國如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呼吁世界各國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尋求與世界各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鼓勵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積極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服務,等等。
框架二: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
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是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中的又一核心框架。此框架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埃及對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埃及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多次提到埃及是最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以凸顯埃及的重要性。埃及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連接處,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非洲和歐洲的重要樞紐,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關鍵一環。二是埃及政府及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埃及主流媒體對中埃雙邊外交活動進行了高頻率報道,而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埃雙邊外交活動的主要議程。埃及政府高度重視共建“一帶一路”,埃及總統塞西曾多次訪華并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埃及各層級官員、各黨派人士和學者同樣積極與中方就共建“一帶一路”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普遍給予共建“一帶一路”高度評價,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埃及國家未來發展愿景高度契合,對持續深化中埃雙邊關系持肯定態度。
框架三:中埃“一帶一路”合作成果
中埃“一帶一路”合作成果,同樣是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中的核心框架。該框架是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的結果,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是埃及的重點發展區域,埃及政府致力于將蘇伊士運河建設成一個長達190公里的經濟走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完美契合埃及發展“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的愿景,中埃 · 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便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對接發展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二是共建“一帶一路”惠及中埃兩國。埃及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強調埃及和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共贏,強化了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的合理性。共建“一帶一路”為埃及帶來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投資,中國企業進入埃及市場促進了埃及的經濟發展;中國通過與埃及共建“一帶一路”提升了自身在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此外,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埃加強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等合作,促進了中國文化在埃及的傳播。
框架四:埃及推動非洲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
埃及推動非洲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體現了埃及的非洲屬性。埃及是非洲大陸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經濟總量和人口在非洲國家中均居前列,在非洲事務中發揮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埃及主流媒體報道中提及2019年埃及出任非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積極推動非洲國家與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進行合作,同時埃及代表非洲國家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言。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非洲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地區,中國愿為非洲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技術和資金。埃及積極擔任中非“一帶一路”合作的樞紐,一方面為埃及爭取更多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提升了埃及在非洲國家中的影響力。
框架五:埃及推動阿拉伯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
埃及推動阿拉伯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體現了埃及的阿拉伯屬性。埃及主流媒體報道稱共建“一帶一路”符合阿拉伯國家的共同利益,阿拉伯國家應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阿拉伯國家發展愿景相對接。作為首個與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埃及同中國的友好關系歷久彌新,兩國發展友好關系在阿拉伯國家中具有示范效應。此外,作為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所在國,埃及多次在阿盟會議中強調阿拉伯國家加強對華關系的重要性,并推動阿盟與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努力團結阿拉伯國家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埃及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強調埃及的阿拉伯屬性,也是在強調埃及在阿拉伯國家中的領導地位。
(二)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框架的歷時性變遷
本研究以初始概念節點數量占比的歷時性變化來呈現報道框架的歷時性變遷。因2013至2016年期間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數量較少,故歷時性變遷主要體現在2017年之后。
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與中埃“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框架為因果關系、變遷趨勢聯動。
2017年中埃雙邊外交活動緊密頻繁。2017年5月,埃及派出高級代表團參加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7年9月,埃及總統塞西來華出席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塞西表示埃及高度重視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埃及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愿將自身發展戰略同這一倡議對接。因此,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在2017年達到第一個報道高峰。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埃“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框架在2017至2019年期間穩定處于高位。2017至2019年期間,中埃雙方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簽署的各項合作項目穩步落地、各項合作協議逐步落實。
2019年,埃及總統塞西再度訪華并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兩國“一帶一路”合作邁向新高度。2019至2020年,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持續處于埃及媒體“一帶一路”報道的核心位置。2020年,兩國醫療衛生合作是埃及媒體關注的重點,“健康絲綢之路”相關報道見諸埃及主流媒體。2020至2023年期間,中埃“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框架的報道強度穩步上升。至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中埃簽署多項務實合作項目,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中的埃及積極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和中埃“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框架的報道強度相當。
埃及推動非洲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和埃及推動阿拉伯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隨埃及的國際政治身份而變化。
埃及的國家身份認同包括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兩個角色,通過代表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大陸在國際事務中發聲,來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埃及主流媒體報道中框架四和框架五便是埃及國家身份的映射。因此上述兩個框架的歷時性變遷均與埃及的國際政治身份變化相關。
埃及推動非洲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存在兩個報道高峰,分別是2018–2019年和2021年。2018年9月,埃及總統塞西在訪華期間表示作為非盟下任輪值主席國,埃及將繼續推動非洲國家與中國的合作。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埃及作為非盟輪值主席國,積極推動非盟同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2021年2月,第34屆非盟峰會舉行,峰會聚焦非洲抗疫等議程,中非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抗疫合作成為埃及主流媒體關注的熱點之一。2021年12月,中國與非盟“一帶一路”合作工作協調機制第一次會議成功召開,中方有關部門和非盟委員會圍繞抗疫、糧食、能源、產能投資、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交流,埃及主流媒體對此均有報道。
埃及推動阿拉伯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存在三個報道高峰,分別是2018年、2020年和2022年。2016年3月,阿盟成員國外長會議在埃及開羅舉行,埃及前外交部長艾哈邁德 · 阿布 · 蓋特被任命為阿盟新任秘書長。2021年3月,蓋特獲得連任。蓋特擔任阿盟秘書長期間,積極推動阿盟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2018年7月,蓋特來華出席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期間同中國簽署《中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行動宣言》,阿盟成為第一個同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區域性國際組織。2020年1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埃及,期間與蓋特舉行了會晤。2022年12月,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舉辦,峰會發表《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宣布中阿雙方一致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埃及主流媒體對于蓋特任職阿盟秘書長期間的中阿“一帶一路”合作均有報道,對中國同阿盟的重要雙邊外交活動均予以高度關注。
三、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框架的成因分析
當前,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整體呈現積極正面的格局,這可以歸因于中埃兩國關系、埃及的地緣政治考量和埃及的國家需求三方面因素。
(一)兩國關系:中埃傳統友誼延續至今
埃及和中國有著相似的抵抗外國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近代歷史。過去幾十年間,中埃兩國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均給予相互的尊重和支持。1955年4月1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前夕,埃及總統納賽爾與周恩來總理在緬甸仰光首次會面。隨后,兩位領導人在萬隆會議上密切配合,為中埃兩國建立外交關系打下良好基礎。1956年,埃及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同年,中國表示堅決支持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此后,埃及也多次就中方重大關切表達對中國的支持。1970年,薩達特繼任埃及總統,兩國友好關系持續強化。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進行表決,埃及投贊成票支持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同時號召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支持中國。1981年,穆巴拉克繼任埃及總統,他承續了自納賽爾時期以來的中埃友好關系。穆巴拉克在任期間先后九次訪華,進一步密切了中埃雙邊關系。2014年,埃及總統塞西就任后六個月便對中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中埃雙方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年來,中埃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兩國互利合作水平持續提升,一大批合作項目促進了貿易往來和互聯互通。
(二)地緣政治:扼守“兩海三洲之地”
埃及位于非洲、亞洲和歐洲的交匯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海上交通要道,因此埃及處在“兩海三洲之地”,其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52年7月,埃及發生七月革命,次年廢除君主政體、成立埃及共和國。埃及在擺脫英帝國主義的控制后,開始自主參與全球地緣政治互動,為本國謀求地區影響力。2014年,面對復合多元的安全和利益情勢,塞西總統宣布“埃及2030愿景”,其中的重要內容包括確保埃及國內議程同區域議程特別是非洲《2063年議程》聯系起來。
非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同非洲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中非普遍共識。埃及作為非洲重要國家,是“一帶一路”進入非洲的一個窗口,也可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起到示范作用。埃及在擔任非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積極推動非盟同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埃及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中的埃及推動非洲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即為埃及提升其非洲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具體表現之一。
(三)國家需求:尋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路徑
國家需求是指在世界政治體系中,國家通過獲取資源或利益,以及協調自己與他國、國際組織或其他國際行為體的關系,以實現維護自身安全,遠離貧苦和災難,并最終實現提高本國國民整體幸福水平等目標的國家意志力和執行力。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世界各國均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來滿足其國家需求。埃及的國家需求決定了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目的和形式,這在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中有所體現。
當前,埃及社會處于一種中上層群體的30%人口和其他群體70%的人口互相對峙的不平衡的社會結構之中,社會財富天平的極度不平衡導致中下層和底層社會的普遍貧困。為打破不平衡的社會結構,推動經濟在艱難處境中發展,埃及總統塞西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可為埃及經濟發展注入活水,埃及政府積極推動“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合發展,中埃 · 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和“新開羅”已成為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的示范項目。埃及主流媒體對兩國“一帶一路”合作成果進行了大量報道,其中包括中國技術轉讓、中國企業投資設廠、中國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中國援助建設基礎設施等議題。中國和埃及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產能、金融服務等多領域的合作,有助于推動埃及的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滿足埃及的國家需求。
四、思考與建議
埃及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框架反映出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的豐碩成果與光明前景,同時也反映出埃及的國家需求和地緣政治考量。埃及主流媒體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評價呈現整體正面的格局,但也存在部分誤讀。因此,本研究提出中國媒體面向埃及民眾精準傳播共建“一帶一路”的可行路徑。
第一,關注共建“一帶一路”對埃及社會普通百姓生活的改善,以個體敘事激發共情。共建“一帶一路”促進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體體現在共建國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得到改善。中國媒體在對埃傳播時可著重關注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減貧這一議題,通過個體敘事講述共建“一帶一路”幫助非洲和阿拉伯國家民眾脫貧的故事,以共情傳播激發埃及民眾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進一步認可,讓埃及民眾了解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第二,豐富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內涵,促進中國和埃及兩國間文明交流互鑒。目前埃及主流媒體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經濟貿易相關領域,對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埃文化交流的報道內容較少。歷史上,阿拉伯文明和中華文明通過絲綢之路交流頻繁;當下,中埃雙方的文化交流可以借由“新絲綢之路”延續,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基于此,中國媒體可增加文化交流活動報道推動中埃之間的民心相通。
第三,重視對埃及“Z世代”群體的傳播,擴大“一帶一路”在年青一代中的知曉率和認同度。“Z世代”是阿拉伯國家人口數量最多的代際群體,是阿拉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和重要影響因素,且在跨文化傳播力和“全球勝任力”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他們是高度網絡化生存、勇于嘗試新事物、將互聯網作為知識與信息來源、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一代人。這些特質使得阿拉伯“Z世代”群體在接收信息時能夠自主判斷并多方求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破除部分西方媒體編造的涉華虛假信息。因此,中國媒體應將這一群體視為對埃傳播的重要受眾群體。
(本文編輯: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