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在歷史的長河里緩緩流淌,沉淀得動人。站在先輩的舊居前,我從未想到,北方小城里的我竟和幾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寧都縣有了深深的依戀。
總有一些偉大歷經百難千折證明給你看,總有些存在穿越數百年依然鮮活,總有些力量需要我們去點燃。即使,在遠方。
此刻,遠方,是一種寄托,賦予憧憬,也飽含生動。
趙博生、董振堂是從河北走出去的少年,五四運動點燃了他們內心的青春之火。自幼飽讀詩書的他們,升騰起一股強烈的渴望——參軍報國!從此,他們便成為千萬戎裝中出色的一抹亮色。演講的高亢、武術的高妙、帶兵的高超……文武兼修的他們日日熠熠生輝。這是一個個向遠方的青年,他們不知道遠方在哪里,但他們相信遠方一定有光。此刻,他們是滿腔熱血,自帶一身鋒芒。他們真的到了遠方,江西省寧都縣。在這里,他們終于綻放了他的光芒。
1931年12月14日,趙博生、董振堂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他們率領著一萬七千多人,攜帶著兩萬多件武器,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紅軍的隊伍。在梅江河畔,曙光之中,起義隊伍被命名為紅五軍團。這些向遠方的北方小伙終于踏上一條向遠方的中國革命之路,但是在繼續奮斗的過程中,他們長眠在了去遠方的路上。90多年后,盛世繁華,有光,有愛,有溫暖,而我們依然向往遠方。
透過歷史的載體,去感知先輩的脈動。北方家鄉的先輩留下一尊青銅觶、一方書桌、一支毛筆在遠方。
炎炎夏日,我乘上舒適的高鐵,眼前閃過一片片綠樹稻田,想先輩曾經是如何跋涉在一路坎坷之上的。踏上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當飽含先輩溫度的文物呈現在眼前時,我竟然心兒狂跳,手心微潮。看它,斑駁之中浸透滄桑,沉穩之中盡顯典雅。歷史文物,穿越千年,也是述說著走一路,奮斗一路的遠方……那遠方,是先輩一步步踩出來的。
那書桌,簡單素樸,卻似乎影印著先輩苦讀的動人模樣;那毛筆,透著時光滄桑的墨跡,卻有著先輩無盡溫柔的期望于筆端;那青銅觶,不過是流行于商朝時期的精美文物,是先人邀請三五好友飲酒而用。在先輩這里,它卻成了文房一寶。如今,這件青銅觶被列為一級藏品,珍藏在江西省寧都縣博物館。看著這古銹斑斑斑的青銅觶,人們不僅看到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看到先輩熱愛學習、追求光明、不斷向遠方的的鮮活見證。
駐足良久,英雄之氣撲面而來,我不由自主地眼睛發熱。我想我定會給家鄉的孩子講一講關于它們的故事。
一尊酒器,一個珍貴的“筆筒”,一方蒼老的書桌,一支泛著舊時光的毛筆……穿越祖國大地南北,我們復制了這樣一份情懷,更復制了這樣一份向遠方的信念……
這就是文物的力量,這就是傳承,這就是敬畏!讓文物“說話”,講述歷史上那些動人心魄的故事,在傳承中厚植精神。這精神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向遠方。
歸根結底,遠方,是一種態度,是精神與靈魂的盛開,行走于盛世,灼灼其華。
遠方,更是一種生生之力,屬于你,屬于我,屬于一代又一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