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
井岡山位處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因兼具“革命搖籃”的紅色美和雄偉山巒的綠色美,被朱德同志譽為“天下第一山”。三年前,我在井岡山工作過一段時間,居住的地方叫茨坪鎮,因工作原因,山上的景點去得少,聽得多。用時下的話來講,我和井岡山還是網友,沒有真正奔現。我并不熟悉這紅色的山巒,它對于我的秉性、氣質也很陌生。
在山上的日子,我喜歡散步。山上的溫度較山下低一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即使夏季傍晚出門,陣陣山風也會讓我感到涼意,不得不披上一件外衣。在我的記憶中,紅軍北大道的行道樹是水杉。這些水杉的樹皮斑駁,記錄著過往的風霜雨雪和四季更迭,一棵棵筆直屹立宛如寶塔,不像另一側的毛竹,吹大風作大響,吹小風作小響,在風的面前作彎腰低頭狀。到了秋天,水杉會染上金黃,整條馬路也被這種暖色調渲染得溫暖而明媚。即使到了冬日,蒼勁有力的水杉也不失風采,在寒風中堅守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后來因崗位變化,我回南昌工作,就很少去井岡山了。2024年春夏交替之際,朋友老甘來江西,我和他相約再登井岡山。此時,蒼竹松影環顧,山巒峰浪起伏,林野中的溪聲蟲鳴灑滿了黃洋界。舊營房、迫擊炮、紀念碑……美麗山水畫上,盡是英雄血、民族魂。
老甘和我都算是“第一次”登井岡山,一邊聽著導游講述“讀書石”“一根燈芯”“紅米飯”“刮骨療毒”等故事,一邊駐足欣賞山中的竹影婆娑、奇石嶙峋。一路走過,我們看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紀念塔、碑,它們鐫刻的是無數烈士的英靈和厚重的紅色記憶。
在今天,我們有幸不做硝煙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但也能通過走一段紅軍路、吃一頓紅軍餐、唱一首紅軍歌,來聆聽、感悟紅與綠的交織,在重現的情境中與九十多年前的英魂“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在導游講解的故事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朱德的扁擔》。朱德的這根扁擔在我記憶中是記入語文課本的。在井岡山革命時期,朱德同志與戰士一同挑糧,他的扁擔因而被傳頌。在追憶中前行,在沉思中攀登。朱德的扁擔,不僅是一根物理上的扁擔,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更是一種力量的源泉。從此,這根扁擔成為共產黨人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象征。
彎彎的扁擔,架在人的肩膀上;挺拔的水杉,立在這一方山脈上。這一根扁擔挑起了初心和使命,挑起了過去和未來。它挑起的不僅是物質的重擔,還是對未來的希望和過去的銘記。扁擔的彎曲,恰似革命者在艱難歲月中的堅韌與不屈,即使道路曲折,也要堅持前行。這一棵水杉,挺直了脊梁,堅定了信念。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面臨極其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他們沒有退縮,而是選擇成為水杉。在艱難險阻面前,只有像水杉一樣挺拔地站立,方能風雨不動安如山。
五百里井岡,布谷聲聲,竹筍如編,前方的游人唱起了《十送紅軍》,回首隱沒竹端的哨口,我和老甘舒展筋骨,闊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