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飲料區,我們不難發現,在種類繁多、顏色各異的飲料瓶上齊刷刷地印有并突出“零糖”二字。雖然零糖飲料標榜不含糖,但通常是指沒有傳統的糖分,如蔗糖,卻含有其他替代甜味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避免攝入過多糖分,以防危害健康。
最近,飲料界的這股“零糖風”吹到年輕人的社交圈,出現了一個新興概念“零糖社交”。在我們的社交活動中,也存在像糖漿一樣黏糊糊的、甜膩膩的東西,比如虛假的贊美、過度套近乎、以自我為中心、窺探他人隱私等。零糖社交像一股清風,一掃社交場上的黏膩氛圍,讓社交回到真實、輕松、自由平等、無負擔的清爽軌道上。就像喝零糖飲料一樣,這種社交模式既能讓人享受社交的樂趣,又不會給人造成負擔。
零糖社交是一個有趣的新概念,但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類似的說法,比如《莊子》里的經典名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意思是,君子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但是能夠長久保持親近;小人之間的交往像酒,甘甜、濃烈,但往往會因為利益沖突而斷絕關系。這與零糖社交不謀而合,都主張平淡真誠,摒棄虛偽客套。
與君子之交不同的是,零糖社交更加注重個人的內心體驗,鼓勵人們在社交中保持個性與獨立,不討好他人,避免產生社交壓力。
在互聯網時代,社交的邊界不斷拓寬,人們可以隨時通過手機、電腦、智能手表等設備訪問社交媒體,社交的內涵也更加豐富。群聊、朋友圈的分享與回復、短視頻平臺上的交流與互動等都成為社交的一部分。
與傳統的面對面社交相比,互聯網社交沒有時空限制,悄無聲息地占據著人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由此產生的過度社交和信息過載也是一種社交“糖分”。此外,互聯網社交中的“糖分”還有很多,比如加了層層濾鏡的照片、精心策劃并展示的生活片段、經過篩選的留言、各種形式的炫耀、真假難辨的段子等。它們就像一勺勺糖,讓這個充滿點贊、評論和轉發的社交空間變成一杯高糖飲料,人們即使小抿一口,也覺得甜膩無比。
社交媒體的這種浮華與虛實混雜,容易讓人陷入高糖社交的泥潭,跟風追求表面的光鮮與認同,而忽視了社交的本質是真情實感的連接,是身心的放松,是自我的表達。
把零糖社交運用到社交媒體上,意味著追求一種更清爽的社交方式,比如保留真正有價值的、能帶來正面影響的信息流,關注傳播有益內容的自媒體賬號,減少無意義的互動,不盲目與他人比較,專注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零糖社交看似十分潮流,又充滿個性,其實它的內核是年輕人對社交最樸素的期待,希望去掉繁雜的套路,讓社交變成一件簡單的、愉悅的事情。
喝零糖飲料是為了身體健康,進行零糖社交則是為了精神健康。不管是面對面社交還是互聯網社交,我們都應該以輕盈的姿態投入其中,精簡無效互動,關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讓交流變得高效而有意義。如此一來,我們會在零糖社交中收獲別樣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