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內卷”與“躺平”之后,網絡上又出熱詞“四十五度人”。前有勇往直前的“九十度人”,后有擺爛躺平的“零度人”,“四十五度人”因恰好位于兩者中間,而被那些掙扎于“坐直工作”還是“躺著休息”的年輕人,奉為自己“想卷,卷不動,想躺,躺不平”的真實寫照。通俗來說,即是大家決定面對現實,折中人生,不好不壞,卡個中間值。
朋友開的健身房有這樣一個客人,不甘于肥胖,又無法堅持健身,每個季度都會給健身房充值,但從不認真鍛煉,流幾滴汗水便叫苦不迭,每周定時來打卡,然后待在更衣室拍照、吃零食,甚至干脆租了個柜子放快遞與化妝品。減肥大計最后淪為社交圈內幾張精修的圖片。另有那些想提升自我的學員,在付費App上分期付款報名后,根本不會持之以恒地去學習,要么借口工作太忙,要么感覺學習無味,直到課程過期,也沒聽幾次課,望著打了水漂的學費,才感嘆這真是“四十五度人”。
你看這類人,總習慣卡在想與做之間,不甘放任自流地躺平,又沒辦法銳意進取,甚至干脆妄自菲薄:“我是那個無論怎么努力終會回到原點的‘三百六十度人’啊。”所以紛紛選擇成為不痛不癢的“四十五度人”。“四十五度人”真的如此消極嗎?當然不是。
瑜伽中有個體式叫“船式”,即雙手環抱雙腿,使腹部與腿部呈45°,它是一個高難度姿勢,但偶爾鍛煉可以有效增強腹部和臀屈肌。而在體育運動中,45°是沖刺時蹲踞式起跑姿勢中身體與地面形成的夾角度數。在生活的哲學里,45°是人鞠躬時身體傾斜的角度,這一姿態往往被喻為俯身做事,謙卑待人。同樣的姿態,如果做“四十五度人”意味著正身處迷茫與掙扎,為何不能意味放緩步伐的厚積薄發?
在小叔離世后,堂弟便扛起家庭重擔,為高額的房貸與妹妹的學費獨處異鄉打拼,承擔這些開支并不是一件輕松事,壓力讓他自嘲只配低著頭生活,少年眼中已然沒了光。但最近,我發現他變了,他賣掉房子,辭掉兼職,把曾經用來借酒消愁的業余時間全部換成養花、閱讀與社交。2024年7月,他已休好年假,完成獨庫公路自駕游和雨崩徒步 旅行,即便如此,他的工作并未落下。我問:“你是怎么突然想開了?”堂弟回答:“我依然會努力工作,但已不想過度壓榨自己。買不起房就租房,認真工作,好好休息。百年之后無你我,換個角度想一下,過好現在才能奔赴未來啊。”年輕的堂弟講出的話令我欽佩。
在十分辛苦的生活里,完全可以偶爾選擇45°的人生姿態呀,既不必擰緊發條,又不要頹廢懶散,做好分內之事,閑暇時也要犒勞自己。這才是當代青年該有的樣子。
實際上,“九十度人”未必是毫無意義的內卷,它可以是正直坦蕩有力量;“零度人”未必是放任自流的躺平,它可以是回望來路的初心;“三百六十度人”未必是徒勞無功回原點,它可以是兼容一切際遇的自我和解; “四十五度人”更不是不尷不尬的卡個中間值 ,它可以是稍作休息后隨時準備長途跋涉的堅韌。
與其說“四十五度人”是在“躺下擺爛”與“起身拼搏”之間反復橫跳,不如說他們已趨于理性,不再盲目激進,而是在專注現在與把握未來之間找到的一個平衡點。
記住,懂得調整角度,方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