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不畏-30℃、10級大風,用青春丈量冰封之地,在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史上實現了多個從“0”到“1”的突破:40年來,參與中國南極考察站的創建工作,繪制我國第一張南極地形圖,出版我國第一部《南北極地圖集》,建立中國境外第一個北斗監測站……
這,就是武漢大學南北極科學考察團隊給出的答案。
“我宣誓:保證完成任務,為武漢大學爭光!”2023年10月20日,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李雪平和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成員張保軍、耿通、褚馨德莊重宣誓,中國第四十次南極科考隊武漢大學隊員出征。
“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拉響汽笛,開啟了南半球的行程。“雪龍2”號和“天惠”輪離開錨地,啟程穿越“咆哮”西風帶……
一路向南,迎接南北極科考隊的不僅有壯美的極地風光,還有嚴酷的低溫、狂風、嚴寒,對抗凍傷、高原反應等極限挑戰。一場近13級的狂風,引起劇烈的“地吹雪”現象,嚴重時能見度不足5米。最后科考隊員借助定位導航設備,才慢慢將車隊聚攏。這場意外使得科考隊在原地停留了兩天。
一抵達目的地,科考隊迅速投入秦嶺站的施工建設。為了更快拆除主體建筑幕墻板的保護膜,隊員用電熱毯焐,用暖風機吹,燒熱水往板上澆;安裝建筑固定板上的檁條時,隊員用手電鉆一點點將螺絲打入數毫米厚的鋼板中,一天下來,隊員們手腫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不怕吃苦、迎難而上,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這是極地測繪工作者的責任。”張保軍說。
25歲的褚馨德是科考隊員中年齡最小的一個,負責執行格羅夫山無人機航測及隕石分布航空調查任務。打鉆、切冰芯、采樣、找隕石、飛無人機……在極地環境下使用無人機,要克服的困難比想象的大很多,尤其需要耐心等待時機。在一次執行任務時,由于白天風速過大,無法執行無人機航測的任務,他和隊友一直等到晚上10點,執行完任務后已經是凌晨2點。
根據科研任務,“95后”小伙子耿通和隊友在南極昆侖站附近區域布設了100個地震儀。因工作需要點觸屏幕,-30℃的極寒凍傷了他的手,甚至可能面臨截肢的風險。經過引流治療后,傷勢尚未完全恢復的他就再次投入緊張的科研工作。
夢想與時代同行,青春與家國共振。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從加入武漢大學南北極科學考察團隊開始,他們的理想就是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經風雨,長才干,展抱負,建功業。
武漢大學南北極科學考察團隊成立于1984年,是以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為主體組建的多學科科學考察團隊。自1984年鄂棟臣教授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團隊先后有近200人次參與了39次南極科考和17次北極科考,是我國參加極地考察最早的、次數最多的、派出科考隊員最多的高校團隊。
極地大課堂、極地展覽館、極地科考報告團,紅色經典讀書會、紅色基地尋訪等活動,讓一代代學子堅定了學術志向和人生選擇。鄂棟臣、張勝凱等極地科考英雄的故事,為無數學子埋下了逐夢南極的種子。
極地科考充滿挑戰,也孕育機遇。
533天,第三代科考隊員麻源源的三年博士生生涯有一半在南極度過,發表了2篇SCI論文;張勝凱副教授和隊友28天挺進1 200多千米,克服極寒、缺氧,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并測定其精確位置和高程;歷經16次極地考察,艾松濤教授和團隊研發出我國第一個極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統……
胸懷“國之大者”,一代又一代師生接力奔赴險地。在冰封之地砥礪奮斗40載,團隊從建立東西南極測繪基準開始,測繪出覆蓋近30萬平方千米的地圖,命名了359個中國南極地名,同時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極地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為我國極地科考提供保障。
從把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南極,到在南極冰蓋之巔建立考察站……中國正一步步邁向極地考察強國之列。正是一批又一批考察隊員遠赴險地,奮戰冰雪南極,書寫了我國極地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歷程,鑄就了極為寶貴的南極精神:愛國、求實、創新、拼搏。
2024年春天,一份象征全國青年最高榮譽的榜單揭曉,武漢大學南北極科學考察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份榮譽, 2024年全國僅20個!他們是武漢大學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