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大雪紛飛,道路白雪茫茫。一個老人奮力蹬著三輪車,在寂靜的北京科技大學校園奔忙著。這是2023年冬天,暴雪致使學校停課,這個老人為何要在大雪中奔忙?
生于1934年的葛昌純院士,像平常的每一天一樣,依然堅持去實驗室工作,風雪無阻。
葛昌純院士在核工業及國防建設方面功勛卓著。他共發表學術文章450余篇,獲得專利55項,培養博士37人、碩士60余人,先后榮獲“冶金科技終身成就獎”“功勛人物”等獎項,為我國材料科學研究、開發及產業化作出巨大貢獻。2024年1月,葛昌純入選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名單。
這一路走來,葛昌純可謂風雨兼程。
制造原子彈、氫彈需要高濃度的鈾235(主要用作核反應中的核燃料,也是制造核武器的主要原料),而在天然鈾TQmAOdwO+V9/HdRWDpXCNw==礦中,鈾235的含量只有0.7%。濃縮鈾235有多種提煉方法,真正工業化的方法就是氣體擴散法,它的核心元件就是分離膜。制造分離膜是一項技術難度極大、涉及多個學科的尖端技術,最早只有蘇聯、美國和英國三國掌握,被列為重大國防機密。
1960年,中國決心獨立自主研制復合分離膜,下達了緊急任務。年僅26歲的葛昌純臨危受命,擔任5人核心組成員和復合分離膜專題負責人。那時,無資料,無經驗,無設備,艱難的條件如鋪天風雪,給人前路茫茫之感。葛昌純帶領團隊做了無數次實驗,但膜的性能參數總是上不去。為掌握更多信息,葛昌純僅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就有60多本。經過不懈努力,葛昌純分析推導出復合分離膜的特性參數和結構參數之間的一系列關系式,為復合分離膜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一條獨創的制造復合分離膜的技術路線,與一套包括20道工序的技術和裝備組成的實驗生產線,創造了高壓靜電上粉技術,解決了磁性超細粉末在高壓靜電場中自燃,以及在基體上均勻布料的難題,突破了電化學處理的禁區,解決了分離膜抗氟腐蝕的世界性難題。經小批量機組實驗,1964年,我國第一種分離膜——乙種分離膜鈾研制成功。
踏過這場風雪,葛昌純奮斗的腳步并未停下,他把目光投向氮化硅陶瓷研究。這同樣是一場暴風雪,他曾嘗試使用多種非氧化物做助燒劑,但都沒有取得好結果。德國專家聲稱,中國就拿不出一個世界一流的粉末冶金實驗室。葛昌純又一次頂著風雪前行。1983年,在獲得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后,他婉拒導師挽留,毅然回國,下決心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粉末冶金研究所。他白手起家,在北京科技大學建起簡陋的實驗室;一波三折,完成了用無毒性復合氮化物做燒結助劑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開發出復合氮化硅基陶瓷刀片,并在企業和校辦車間實現了產業化。
一個名字,一段傳奇,葛昌純用智慧和汗水,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無數奇跡。他的一生,是科研的奉獻,是創新的追求,是智慧的結晶。即使是天寒地凍,道路崎嶇,如今已90歲高齡的葛昌純依然活躍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領域。他依然每天騎著三輪車前往實驗室,哪怕大雪飄飄,他的身影也會在校園里穿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