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奮戰多年,你應該也聽過選擇題中“三長一短選一短”的“考試訣竅”吧。那你是否好奇,為何選擇題中三長一短時要選“一短”呢?我悄悄告訴你,這背后其實蘊藏著一個曾經改變了世界的哲學內核——奧卡姆剃刀定律。
14世紀,英國的一個修士奧卡姆厭倦了科學、哲學和神學領域的爭論不休,于是提出了“思維經濟原則”,認為應剔除那些對空洞虛無內容的討論,只承認那些真實存在的事物,即主張舍棄一切復雜的表象,直指問題的本質。他的理論被后世稱為奧卡姆剃刀定律,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奧卡姆的剃刀“出鞘”后,成功將一直緊密糾纏的科學、哲學和神學領域徹底分離,引發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成為人們通過科學方法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思想工具。自此以后,奧卡姆剃刀定律便參與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藝術領域,奧卡姆的剃刀揮向“視覺噪聲”,鼓勵設計師去除冗余元素、過度設計和無效解決方案,追尋簡潔之美。設計師通過必要的顏色、紋理、圖案集中人們的注意力,讓單個的、高效的功能替代那些非必要的耗費,推崇極簡主義美學。
在企業管理領域,奧卡姆的剃刀揮向“法不責眾”,警示人們關注“墑增”的不確定性危害。小團隊足以勝任工作,便無須依賴人海戰術。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能提質增效,那就減少管理層級。
在法律分析中,奧卡姆的剃刀揮向“陰謀論”,提醒法官和律師“真相往往擁有更簡明的闡述”,而謊言才需紛繁復雜的借口去遮掩。錯綜復雜的案件只需找到幾個關鍵證據,即可撥開迷霧,還原真相。
在生活中,奧卡姆的剃刀揮向“資源耗費”,指導人們在選擇技術產品或服務時,選取那些操作更簡便的、界面更直觀的優秀產品。洞悉“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的道理,真正意識到“少即是多”。
在學習中,奧卡姆的剃刀揮向“思維牢籠”:教輔材料形形色色,卻不如課本直觀;“大師押題”五花八門,卻不如真題有效;學習計劃列了幾十頁,最后仍是背單詞、背例文最管用……
當多種解決方案能得出同樣的結果,那就選最簡單的。當多種假設能得出同樣的理論,那就選最簡潔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一把小小的“剃刀”竟能解決生活中的萬千難題。
如此看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把奧卡姆的剃刀。但我們不必把這把剃刀裝在口袋,只需裝在心里,或許就像《周易》中說的那樣:“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