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上卓有建樹的人,都是愛讀書的,茅盾也不例外。
在校讀書時期,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尤其是寫作文。十二歲時,茅盾在考卷中通過作文表達了他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十三歲,茅盾再一次通過自命題作文,借鑒莊子《逍遙游》中的寓意,寫下《志在鴻鵠》一文,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壯志雄心。在文中,一只大鳥展翅高飛,在空中翱翔,嘲笑下邊仰著臉看卻無可奈何的獵人。
1913年,茅盾中學畢業,報考北京大學,他覺得考得不錯,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發榜時竟沒有沈德鴻(茅盾的原名),他的失落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時過不久,他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入學通知,通知書上寫的是“沈德鳴”三個字。茅盾跑到報名處一查,發現自己在填報時,因書寫潦草,把“鴻”字寫得像“鳴”字。
這件事對茅盾的觸動很大,從此他在讀書之余練習書法,日見精進。他的書法布局縝密嚴謹,筆法精勁含蓄、秀逸疏朗,取法于瘦金體,實學于《董美人墓志》,取其華美堅挺。以故,他的書法給人清朗、爽勁之感,中宮緊收,線條舒展雅致,纖細而不羸弱,秀挺而富有彈力。在此后的人生里,他寫字總是一筆一畫,端端正正。直至80歲高齡寫回憶錄時,他還用毛筆正楷書寫,字跡清楚、雋秀。
在他人眼里,茅盾是一個堅實的自然主義者。 20世紀20年代,他翻譯了大量國外的自然主義書籍,并且撰寫了不少理論文章。直到1927年,茅盾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他投身現實生活,而后結合人生經歷,寫出《子夜》《春蠶》《林家鋪子》《蝕》等著名小說。他曾說過:“真正的好東西,還是生活。”這一時期,他有一個關于讀名著的著名主張,那就是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經歷過的相似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hMYLV8mFRIdyVv+rw1zstMmdAdISAPvOWZdsa0SyD+I=現實的生活中去瞧一瞧、看一看。這種縝密的讀書態度,正是他從習書過程中得到的啟示。
茅盾的寫作得心應手,一方面得力于他感受生活,另一方面得力于他豐富的閱讀。茅盾的獨立思考也建立在縝密、貫通的基礎上。他認為:只讀一種類型的書,而不讀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書,往往會養成思考時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造成獨立思考能力的萎縮、缺失。所以,不管是現實的、歷史的,還是幻想的,只要他愛上了,就會沉入其中,絕無偏廢。在《愛讀的書》一文中,他寫道:“我個人愛讀的文學作品,就有不少是歷史的和幻想的。”
在具體的閱讀中,茅盾總結出“三式”,即鳥瞰式、精讀式、消化式。所謂鳥瞰式,就是很快熟悉書中的內容,大致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建立起對書本的整體印象。所謂精讀式,就是“細嚼慢咽”,深入把握書的篇章結構,文字的外延內涵。所謂消化式,就是注重記憶精練的字句,及時進行歸納整理,在領會中加以運用。
在茅盾看來,人的記憶是有限的,讀過的書會隨著時間被慢慢遺忘,唯有讀書筆記能讓人保持回憶和再認知。所以,他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將眉批梳理一番,將零散的片段、情感、感悟、思考融合起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吸收書中的內容。
茅盾的閱讀“三式”,逐步深入,縝密細致,章法井然。對于一個有心的讀書人,無疑是值得參考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