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范成大在《秋日田園雜興》中寫道:“靜看檐蛛結網(wǎng)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蜒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范成大靜靜地看著屋檐上蜘蛛結的網(wǎng)低低垂掛著,沒來由地阻礙小飛蟲的飛行。蜻蜓在蜘蛛網(wǎng)里倒掛著,小蜜蜂在窘困地掙扎著,范成大急忙催促山童幫它們解圍。從這首古詩中可以看出,蜘蛛是結網(wǎng)編織的好手。
除蜘蛛之外,還有許多昆蟲有超強的編織能力,尤其擅長編織各種形狀的籠子,而且這些籠子就像一個個絕美的藝術品,讓人不禁感嘆如此精巧的籠子竟是出自昆蟲之“手”。你若不信,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尾蛾科的毛毛蟲是常見的昆蟲,它們大部分居住在降雨量很大的地方,擅長制造鏤空的繭籠。這樣的繭籠有著松散網(wǎng)孔,可以使雨水從繭中沖過,用來防止溺水,也方便通風,避免蛹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發(fā)霉。毛毛蟲繭籠的顏色多是亮橙色,有時懸掛在葉子下方的一根很長的絲線上,像個精巧的3D藝術品。但有的繭籠懸掛時不需要絲線。比如在編制繭籠時,豎尾蛾就為自己設計了精巧的支撐結構;金瓣豎尾蛾繭籠的支撐結構通常是三條彎曲的短絲桿,如同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支架。
裳蛾科雪苔蛾屬蛾子的繭籠也是鏤空的,只不過它們的繭是由幼蟲的毛發(fā)而非蟲絲編織而成的。幼蟲會將剛毛首尾相連來制成籠子的骨架,然后用絲線將自己懸浮在籠子的中間,與兩側等距。雪苔蛾的繭籠是一個開放的橢圓形,完整的繭籠非常堅固,由于剛毛彎曲并通過絲線固定,能承受一定的張力。如果用指尖壓下,在釋放時籠子會回彈至原來的形狀。這樣的繭籠不僅看上去美觀,住起來還安全、防震。
除了蛾類,水蛉也是編織籠子的高手。它們造好的蟲繭是雙層的,內層繭致密,外層繭稀疏,不僅能夠有效防御外敵,還極具建筑美學。為了造好蟲繭,水蛉幼蟲支撐腹部并編織3至6小時,分泌出半液體的絲纖維,直到外層完全封閉,然后它開始制作一個全身封閉的內層繭,在那里化蛹,以此免受黃蜂和其他天敵的攻擊。這種雙層繭也給了建筑師靈感,許多建筑作品都是借鑒雙層繭的結構特征進行建造的,比如羅馬小體育館。
斑木虱科盾木虱亞科成員在若蟲期有一個神奇的技能,可以分泌蠟質和糖類形成各式各樣的盾殼,這些奇形怪狀的盾殼就是若蟲的庇護所。不同種類若蟲形成的盾殼形狀也并不相同,有的遠遠看去像貝殼形狀,有的像一顆兩顆小蠶豆,有的像兩把小蒲扇。盾殼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紅色漸變的,有白色的,有綠色的,還有黑色的。有些盾殼甚至像是一個個精美的藝術品。比如,松殼木虱屬的若蟲的盾殼像一個精巧的小花籃,桉盾木虱的盾殼像剛剛烤好的巧克力曲奇餅干,赤桉短粗后脛木虱喜歡為自己蓋一個錐形的白色的小房子。
更有趣的是,有些盾殼不僅好看,還好吃。澳大利亞的盾木虱亞科成員的食物來源——桉樹含糖量較高,所以它們形成的盾殼也常帶有甜甜的味道。這些甜甜的盾殼成為當?shù)乇姸帏B類的美食。
任何物種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它們從古生代泥盆紀時代開始出現(xiàn),經歷無數(shù)次物競與天擇,優(yōu)勝與劣汰,在自然的選擇中不斷進化,這就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