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塵埃中,隱藏著地球遠古時代的秘密。2017年9月,一場意外的邂逅在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沙河鎮悄然發生。在建筑工地的轟鳴聲中,科學家仿佛聽到來自遠古的呼喚。
經過數年的精心挖掘與細致研究,2024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團隊通過化石研究,確定了一種暴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它是我國東南部發現的第一種深吻型暴龍類恐龍。研究團隊將這一新種恐龍命名為“徐氏亞洲暴龍”,以此向長期致力于恐龍研究,并長期支持浙江自然博物院學術和科普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致敬。這個化石標本保留了近乎完整的頭骨、尾椎、后肢骨骼,它屬于暴龍科中最進步的暴龍亞科,與特暴龍、霸王龍關系較近。這些珍貴的化石不僅證明了徐氏亞洲暴龍在白堊紀末期(距今約7 200萬至6 600萬年前)的存在,還為科學家提供了深入研究徐氏亞洲暴龍生理結構、生態習性及進化歷程的寶貴資料。
暴龍類恐龍是一個大家族,被劃為暴龍超科。暴龍類恐龍最早出現于距今約1.65億年的中侏羅紀,滅絕于距今約6 6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而暴龍超科里的暴龍科恐龍,在恐龍時代的最后2 000萬年里,一直是亞洲和北美洲的頂級捕食者。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部分暴龍科恐龍的頭骨為深吻型,頭骨前后相對較短,上下頜間距離高一些,看起來有點兒“方”,霸王龍和特暴龍的頭骨都屬于這種類型。徐氏亞洲暴龍的頭骨全長47.5厘米,也屬于深吻型。深吻型頭骨賦予了徐氏亞洲暴龍更強大的咬合力和致命的攻擊力,使其成為當時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另有一部分暴龍科恐龍的頭骨是長吻型,吻部狹長,這樣的恐龍被歸為分支龍類。
值得注意的是,徐氏亞洲暴龍的發現地——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沙河鎮,此前并未有深吻型暴龍的活動記錄。然而,在同一生態系統中,這個地方生活著體型更為龐大的長吻型分支龍類,如虔州龍。此次發現的徐氏亞洲暴龍雖然是未成年恐龍,但是已經過了快速的成長期,為亞成年個體,體長約虔州龍的一半,兩者通過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和采用差異化的捕食策略,實現共存與繁衍。這一現象不僅揭示了恐龍時代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還為我們理解現代生物群落中的物種共存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徐氏亞洲暴龍的發現,是古生物學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填補了我國東南部深吻型暴龍類恐龍研究的空白,為全球恐龍分類學、古生態學,以及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