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外面玩了一整天,晚上就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覺,卻因為認床怎么也睡不著。好在這種情況大多只發(fā)生在首夜,后面會逐漸好轉。這種在陌生環(huán)境下第一晚睡不好的情況,在睡眠醫(yī)學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首夜效應”。
“首夜效應”其實是大腦出于對陌生環(huán)境的警惕,在站崗保護你。早在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居無定所,為了生存,夜晚也需要保持警惕。這種現(xiàn)象除了人類,也存在于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中,一旦它們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不安全感,睡覺時就會出現(xiàn)物理意義上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便及時應對突發(fā)狀況。
1999年,來自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查爾斯教授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一群鴨子站成一排睡覺。結果發(fā)現(xiàn),站在隊伍末尾靠外側的鴨子,會自覺肩負起哨兵的責任,睡覺時朝向可能面臨危險方向的那只眼睛是睜開的。而站在隊伍前端,隱蔽性更好、更安全的鴨子,睡覺時兩只眼睛都閉著。受到該實驗F9T/nAXnLIOal8fhGeyr9w==的啟發(fā),美國布朗大學的專家們展開聯(lián)想,好奇人類是否也存在類似情況。
2016年,美國布朗大學的睡眠科學家玉置應子在國際權威期刊《當代生物學》刊登了關于“首夜效應”的實驗及研究成果。玉置應子和他的同事做了一個實驗,召集了35個志愿者,觀察他們在陌生環(huán)境中睡眠時腦電圖、腦磁圖、核磁共振成像和多導聯(lián)睡眠呼吸檢測等數(shù)據(jù),分析他們在陌生環(huán)境睡眠的腦部活動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志愿者第一天晚上在實驗室睡覺時,最開始的90分鐘里,他們左右半腦的活躍程度不同:右半腦慢波活動正常,表明右半腦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tài),左半腦慢波活動表現(xiàn)活躍,表明左半腦并沒有進入深度睡眠(慢波活動的強度可以表明睡眠活動)。
進一步的實驗也表明,在右耳邊制造聲響刺激左半腦(右耳與左腦連接),效果要比在左耳邊制造聲響刺激右半腦更容易喚醒志愿者。同時,志愿者的左右半腦在接收外界信號刺激方面,首夜與其他時間也存在明顯差異。隨著對睡眠環(huán)境的熟悉,志愿者從第二夜開始左右半腦的活躍程度差異就基本消失。也就是說,在陌生環(huán)境的第一天,我們的左半腦擔當哨兵保持警惕,確保安全;右半腦安然入睡,確保身體能夠好好休息,恢復活力。不過為什么是左半腦發(fā)出預警,研究人員還沒有結論,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知道答案。
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目前左半腦預警的情況只發(fā)生在慢波睡眠階段,在快速眼動期,也就是睡眠的另一階段并沒有出現(xiàn)“首夜效應”的情況。從進化論角度來說,“首夜效應”還是很重要的。畢竟,初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保持警惕總是一件好事。
不過,對于深受認床困擾的人來說,“首夜效應”讓他們有些難熬了。想要改善這種狀況,他們可以在需要外出住宿的時候,盡量選擇安全系數(shù)高、與家居環(huán)境差異較小的睡眠環(huán)境,還可以帶一些熟悉的小物品,如枕套、玩偶、香薰等,制造熟悉的氛圍,降低左半腦的警戒強度,更容易入睡。
最后,祝你夜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