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人們都將衣服、棉被等容易發霉的物品拿出來曬,這已成了習慣。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除了曬衣物,愛書人家還要曬書。
曝書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游,次于雀粱,曝蠹書于羽陵”的記載。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魏晉時期,有了七夕曝書的習俗。到了漢唐時期,曬書逐漸形成一種制度,發展到北宋時期,更形成獨特的館閣翰院文人的曝書集會。至此,曝書成為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成為博雅文人品鑒學習詩書的絕佳機會。
據史料記載,在很多月份古人都有曬書的習俗。如《燕京歲時記》中就曾記載:“京師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彼未娙丝孜渲僭涊d過曬書的時間問題,他是這樣描述的:“秋風解煩暑,尊俎可從容。盡會青云士,來游群玉峰。瑯函窺一一,金鑰發重重,四庫傳觀喜,惟應吏困供?!笨梢?,曬書并不只是在七月初七曬,很多時節都有曬書的習俗。
古人對曬書很認真。如清代的藏書家孫慶增就對曬書格外講究,他曾在《上善堂藏書記要曝書》中詳細講述曬書的方法:曝書須在伏天,照柜數目挨柜曬,一柜一日。曬書用板四塊,二尺闊,一丈五六尺長,高凳擱起,放日中,將書腦放上,兩面翻曬。不用收起,連板臺風口涼透,方可上樓。遇雨,臺板連書入屋內,閣起最便。攤書板上,須要早涼??趾故帜脮?,沾有痕跡。收放人柜亦然。人柜亦須早,照柜門書單點進,不致錯混。倘有該裝訂之書,即記出書名,以便檢點收拾。
現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人還有曬書習俗,也有的地方在七夕曬書。在山東省新泰市,有曝書山。據《新泰縣志》記載,山下韓家莊的一位書生屢試不第,后隱居山上,不復出世之望。因書籍被雨淋,遂將之放在小順石板上晾曬,人們遂將此山命名為“曝書山”。明代詩人高如山為之賦詩:“曝書當日緣何事,強與青山換姓名。秦火未消經未著,辛勤應是魯諸生。”
除了曬書方法講究外,古人也非常注意藏書室的防潮、防霉。明代學者胡應麟酷嗜藏書,他的藏書室“屋凡二楹,上固而下隆其阯,使避濕,而四敞之可就日”??梢姡鋵Σ貢业囊笫欠浅8叩?。
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享受的。杜牧《西山草堂》的“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陸游《林亭書事》的“約束蠻僮收藥富,催呼稚子曬書忙”都呈現了古人曬書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