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承載著紡織人光和熱的第二季“鄭敏泰·織光行動”揚帆起航,匯聚了紡織類高等學府的200名青年學子,他們滿懷激情,將紡織人的溫情與關懷播撒至全國26個省、區、市的112個地區。依托首屆“織光行動”的成功經驗和良好基礎,本季“織光行動”再次激發了志愿者們的強烈參與意愿,投身參與構筑起紡織產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牢固紐帶。
從2024年7月21日啟動至2024年8月20日結束,短短一個月,有2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織光行動”大學生志愿者擔任“織光大使”,在暑假返鄉期間,走村入戶一對一結伴三名兒童和一戶老人,把愛的禮物親手送到他們的手中,陪伴他們共同度過一個開心快樂的假期,并把紡織人的關愛精準送達身邊需要關懷幫助的家鄉人。
“織光行動”,聚而成行
報名踴躍、成團迅速、開展順利……有了第一季活動的成功經驗和良好口碑,第二季“鄭敏泰·織光行動”在紡織高等院校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明顯增強了。令人感動的是,本次活動還得到了東華大學、江南大學、西安工程大學、青島大學等紡織高等院校方面的熱情支持,校方迅速組織召開了動員會、部署會,為大學生志愿者們加油打氣。紡織高校的介入讓“織光行動”組織性更強,也更有力量了。
“織光行動”是由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共同發起的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本季活動得到了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鄭敏泰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持?;顒右笾驹刚邆兝眉倨诨氐郊亦l,一對一陪伴身邊的三名兒童和一戶老人,帶著“織光行動”愛心包完成規定的公益任務。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印發的《關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 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工作的意見》指出,要以堅持為黨育人、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明確要求確保每名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1次社會實踐活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第二季“鄭敏泰·織光行動”在2024年暑期聚而成行。
身體力行,領悟責任與擔當
隨著暑期到來,“織光行動”在全國各地展開了一系列鮮活而溫馨的公益實踐活動。隨后,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陸續收到了一篇篇飽含情感與溫度的公益實踐報告。這一份份報告中,透露了織光大使們的成長與初心。他們在公益中傳承紅色基因,在公益中獲得組織力量,在公益中感受生命意義,在公益中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那份快樂。
來自江南大學的李昱錚,回到家鄉拜訪了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東華鎮券門村的一位獨居老人,這是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rN2sJFImckY7tSV8AYw+ryQBs1ybalEvhTr94G5hPF8=戰士。在交談中,李昱錚感受到老先生滿腔的愛國情懷和紅色精神。李昱錚還詢問了他對紡織行業的看法,老先生認為“紡織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抗美援朝期間能夠有如今的紡織科技,那么一定可以避免更多的傷亡”。這次對話使李昱錚對“紡織”的深層含義有了全新領悟。
東華大學的馬悅悅同樣深受愛國情懷的熏陶。他拜訪的兩位年逾古稀的老爺爺曾在青春年華時投身軍旅,其中一位更是工程兵出身,親身參與過修橋筑路等艱巨任務。他們均矢志不渝地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與老爺爺的交流中,馬悅悅深刻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的深情厚愛與無比自豪。
借助村委會或學校的力量,不僅為活動上了一份安全保險,更提升了活動聲量和影響力,今年的很多志愿者采用了這種方式踐行公益。青島大學的王曉辰就獲得了村委會的支持。在一場生動的圍棋教學中,她與受訪孩子們進行了親密互動。在教學中她親眼見證了知識的力量如何點亮他人心中的希望之光。那種看到學生們因獲得新知而露出的笑容,讓她由衷感到幸福和滿足,這種快樂是任何物質獎勵都無法比擬的。
西安工程大學的劉雅靜在這次的社會實踐中,領悟了責任與擔當的意義。“我意識到,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用我們的行動為他們帶去光明和希望。同時,我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為社會做出貢獻。”
江南大學的孟媛深切感受到了社會人文建設的重要性。她從老人和孩子的快樂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滿足,表示將來會積極參與更多的公益活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安工程大學的志愿者張亞利在活動中得到了思想的升華、領略了生命的意義。她在家鄉的泥土里找到了自己的“根”,在社會實踐中找到了理想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結合點,未來將會積極參與到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中去。
西安工程大學的王治鵬帶著紡織人的禮物滿懷熱情地去到孩子們家中,當書中一幅幅精美的紡織圖案映入眼簾時,一個孩子激動地喊道:“看,這個圖案就像奶奶家的被子!”那一刻,紡織行業與孩子們的生活產生了奇妙的連接。書籍、棋盤、折紙、交談,這些看似平凡的活動,在不經意間編織出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紐帶。
此外,東華大學的舒瑞、江南大學的劉芯婷等志愿者們,都在織光行動的助力下,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劉芯婷表示,她親身體驗到“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那份快樂。
大學生志愿者生動而真實的反饋,折射出了織光行動的意義——通過活動引導和倡議大學生暑期返回自己最熟悉、最了解和最有感情的家鄉,以公益禮包為媒介,在家鄉的泥土里找到自己的“根”,最終達到“是這塊土地養育了我”升華到“這塊土地需要我”,讓大學生群體與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同頻共振,自愿自發地參與到各自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中去,最終成為有愛心、懂感恩、不忘本、敢擔當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