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時期,唐代的金屬藝術對工藝美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唐代首飾的類型、工藝特點及其表面紋飾來探討傳統金屬工藝,論證了傳統金屬工藝在首飾領域中傳承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關 鍵 詞]首飾工藝;金屬工藝;技藝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8-0091-03
文獻著錄格式:劉兀.“以飾為鏡”:探討盛唐時期的金屬藝術[J].天工,2024(28):91-93.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朝代之一,幅員遼闊、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其中,傳統金屬工藝以獨特的形式記錄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與精神軌跡,首飾作為傳統工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起到了裝飾的作用,也記錄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唐代金屬工藝按照其功能主要分為生活用具、裝飾品以及其他陳列品。本文主要通過對首飾的工藝及其紋飾的論述來探討唐代的金屬工藝。
一、唐代之前金屬工藝發展概況
縱觀我國傳統金屬工藝的發展,自夏朝進入青銅時代以來,金屬便作為一種新型材料融入人類生活,不同金屬以及冶煉方式的出現產生了金屬工藝。我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金屬制品是陜西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殘片,經檢測為冶煉所得,距今約6700年。夏商時期,我國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迅速,這一時期的青銅制品以動物紋為主。1984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獸面牌飾是中國目前出土的青銅器中最早的鑲嵌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關系變革的重大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關系的發展使得生產力大幅提升,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種類更加細化,技術也越來越規范化、科學化。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藝的專門著作《考工記》,全書共7100多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器共6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這一時期金屬藝術更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在對動物身形以及神態的刻畫,青銅器的裝飾上使用了大量繁復立體的紋樣。鑲嵌和包金工藝也隨之出現,金銀錯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失蠟法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應用。
到了秦漢時期,工藝美術獲得了全面發展,其中銅鏡和銅燈的鑄造在漢代達到了鼎盛。漢代的金屬藝術品十分豐富,金銀產量也非常可觀,皇室還專門設立了金官管理黃金的生產,進一步促進了金屬工藝的發展。漢代盛行鎏金,金屬工藝日漸成熟。長信宮燈、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馬踏飛燕都出自這一時期。漢代流行花型首飾,多插于發髻之中或是點綴在額前。
六朝時期的金屬藝術以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時期的金屬工藝呈多樣化發展。外來文化對南北朝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金屬藝術在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和具有包容性。造型圖案上大膽創新,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樣式和圖案。在工藝技術上,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等技術已被熟練掌握,這使得金屬藝術品更加精細和復雜。大量的銅用于鑄造佛像,在日用器皿中的應用逐漸減少。雖然處在戰亂時代,但統治者對奢侈品的追求并未減少,促進了金銀器的加工,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
二、盛唐時期的金屬工藝在首飾上的體現
大唐的統治者極具開放性和接納性,平等接納漢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各民族的交融使得唐朝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風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代的金屬工藝融合多國文化蓬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是中國金屬工藝發展的高峰時期,在工藝美術史上也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武則天稱帝顛覆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首飾隨之變得愈加華麗多樣。這一時期婦女的發飾種類樣式繁多,首飾工藝及裝飾紋樣也不同于初唐時期的樸素,融合了外來文化,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一)首飾類型及其工藝
唐代的首飾種類樣式豐富,主要有發飾、臂飾、項飾等幾大類。其中發飾的種類多達十幾種,包含花鈿、簪釵、梳篦、步搖、冠飾等,以下著重對唐代發飾的工藝及紋樣進行分析。
1.花鈿
花鈿又叫花子、媚子,是一種花型薄片,貼在眉心或是面頰兩側來裝飾面容。從唐朝的仕女畫中可以看出,女性經常佩戴各式各樣的花鈿。從材質上看,唐代的花鈿大多以金、銀制成,故名“金花”。除此之外還有翠鈿、寶鈿。唐代的花鈿種類繁多,形狀圖案也十分繁麗。花鈿的形狀有30余種,主要有圓形、桃形、月形、梅花形、三葉形以及花鳥魚蟲形等。這些形狀各異的花鈿,不僅滿足了女性對美的追求,也體現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敦煌莫高窟第9窟壁畫《少女與童子》中,少女的雙髻上裝飾著兩枚花鈿,形制精美;在張萱的《搗練圖》中,宮女的發髻四周也插著五枚小型花鈿,可見唐代女性頗喜歡以花鈿妝飾面容。唐代詩人岑參的《敦煌太守后庭歌》中描繪道:“美人紅妝色正鮮,側重高髻插金鈿。”白居易在《送陳許高仆射赴鎮》中寫道:“花鈿坐繞黃金印,絲管行隨白玉壺。”將花鈿作為貴族婦女頭上的裝飾,與黃金印、白玉壺等貴重物品并列,展現了宴會的奢華與主人的尊貴地位,也說明當時花鈿在唐代王宮貴族之間盛行。
2.梳篦
唐朝中后期開始流行將梳子或是梳篦插在頭上,梳子的材質不僅有金屬,還有玉石、骨角等材質。溫庭筠寫道:“回面共人閑語,戰篦金鳳斜。”這句詩形象地描繪了梳篦上精細雕刻的金鳳圖案,以及斜插在女子發髻上的動人姿態。元稹用“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來描繪唐代女性梳妝的精致場景。滿頭插著小梳,不僅展現了發髻的繁復與華麗,也透露出女性對美的追求。小梳作為頭飾的一部分,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增添了女性的嫵媚與風情。江蘇省揚州三元路出土的金梳,梳體為金箔剪制鏨刻而成,共有39齒,中間較長,兩側漸短,齒尖均剪成尖角。梳上部裝飾主紋為卷云形蔓草紋和如意云紋,上方鏨刻飛天圖案。[1]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村出土的金梳背,金梳兩面紋飾相同,圖案為花卉、飛鳥和聯珠紋,鑲嵌綠松石。張萱的《搗練圖》中,宮女的頭頂上都插著一把小小的發梳,這屬于盛唐女性的時尚。
3.簪釵
簪和釵的區別在于簪是單股,釵是雙股。其主要工藝為錘揲成型并采用鎏金工藝,表面裝飾采用鏨刻和鏤空工藝。觀復博物館收藏的銀鎏金鏤空交結花卉紋雙片發簪,簪頭處以鏤空的方式表現花卉紋,花瓣疊壓如編制花結般充滿韻律感,細節十分飽滿。簪頭為雙片,動則微顫發聲,充滿生活趣味。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蔓草蝴蝶紋花釵、摩羯荷葉紋花釵、雙鳳紋花釵都是唐代花釵中的典型代表,其釵頭部分體量較大,紋樣采用鏤空、鏨刻工藝制作而成。
4.步搖
步搖指簪釵上帶有墜飾或流蘇,隨步而動,因此得名。步搖的使用極其普遍,通常是與簪釵一同佩戴,在中國古代禮制下,步搖在裝飾之余亦是對女性行動的約束,佩戴步搖時需端莊緩慢地行動,白居易用“云鬢花顏金步搖”形容楊貴妃發髻如云般柔軟濃密,容顏如花般嬌艷動人,佩戴著金光閃閃的步搖,輕盈搖曳間,盡顯優雅高貴。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幾位衣著華麗的貴族婦女的高髻上都裝飾著步搖。
5.冠飾
盛唐女性的冠飾規模龐大,極盡奢華。在唐代出土的冠飾中,寶鈿花樹冠飾最能體現唐代首飾品的工藝水平,其代表著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考古發現的唐代寶鈿花樹冠多已散亂,相對較為完整的為隋蕭后冠和李倕冠。[1]其中唐公主李倕冠重達800多克,鑲嵌著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貝殼、瑪瑙等材料,很多金飾下還墜有鮮艷的羽毛,幾乎用盡了當時所有能用作裝飾的材料。運用鑄造、掐絲、鑲嵌、炸金珠等唐代金銀加工的代表性工藝,顯現墓主人尊貴身份的同時真實再現了盛唐貴族的奢華生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收藏的鳳及鴛鴦銜花枝紋冠飾由夢蝶軒捐贈,以金鑲嵌綠松石、紅瑪瑙、玻璃和硨磲制成,運用了鑄造、鑲嵌等工藝,雖不及李倕冠奢華,也極盡精巧。
(二)唐代首飾興盛的原因
首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冶煉水平的提高,礦物的開采更加便利,熔煉技術更加嫻熟。金銀工藝作為手工業中突出的一項技藝,分為“官作”和“行作”兩種。據《唐六典》記載,金的加工方法有14種。即銷金、拍金、鍍金、織金、砑金、披金、泥金、鏤金、捻金、戧金、圈金、貼金、嵌金、裹金。[2]
其次,由于唐朝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百姓生活富足,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之余對金銀制品產生了旺盛的需求,唐代貴族更是對金銀飾品產生了狂熱的追求。此外,唐代帝王及貴族多信奉道教,追求長生、研制金丹,也推動了金屬行業的發展。
最后,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唐朝與西域各國交往頻繁,唐朝為了延續與絲綢之路各國的交往在沿線設立都護府,并在重要的樞紐設置驛站、驛館。各國的奇珍異寶來往于絲綢之路上,東南亞的寶石、象牙、珊瑚等工藝品及其材料的傳播使得金銀飾品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在首飾的工藝和類別上,也受西亞各國的影響,更具有異域風情。
(三)唐代首飾金屬工藝的類型
1.首飾的成型工藝
唐代的金屬成型工藝主要有錘揲和鑄造工藝。
錘揲即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對金屬板進行錘打和塑形。新石器時代末期,人類開始錘擊天然紅銅來制造小飾品,到了商代中期開始采用加熱鍛造工藝,唐代的錘揲技術達到了高峰。
鑄造工藝是將金屬熔化成液態后,通過模具澆注、冷卻凝固成型的技術。在唐代,首飾的鑄造工藝已經相當成熟,能夠制作出各種形狀復雜、圖案精美的首飾。在制作過程中,鑄造工藝與其他工藝相結合,如鏨刻、鑲嵌、花絲等,使得首飾更加精美絕倫。
2.首飾的表面工藝
我國傳統的金屬表面工藝包括鏨花、鎏金、炸金珠、點翠、花絲。
鏨花是指利用鏨子將裝飾圖案鏨刻在金屬表面,通過敲打使金屬表面凸起和凹陷,從而形成淺浮雕的立體效果。[3]鏨花工藝始于商周時期,在唐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工藝精湛的傳統藝術。
鎏金工藝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首次記載了金汞劑的制作方法。鎏金工藝的基本流程是將金與水銀混合制成金汞劑,然后涂布于銅器表面,通過加熱使水銀蒸發,金便牢固地附著在器物上,形成一層均勻的金膜。這種工藝在我國古代應用十分廣泛,不僅用于裝飾宮廷用品,也用于佛像、器皿等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鎏金工藝在戰國時期開始發展,到了西漢初年,技藝已經相當高超。唐代鎏金工藝多用于銀飾。
炸金珠工藝是將黃金或其他貴金屬通過特定的工藝手法制作成細小的金屬珠粒,這些珠粒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作為裝飾元素,使器物更加精美華麗。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使用炸金珠工藝裝飾的器物,到了唐代更是臻于鼎盛。唐代大多首飾物件以金珠排列成線,也會排列成面做主體紋樣。
點翠工藝起源于漢代,它的制作工藝極為繁雜,用金或鎏金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將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底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雖然不像寶石那樣華麗炫目,卻有一種低調的艷麗質樸之美。
花絲工藝又稱花絲鑲嵌或細金工藝,是將扁平純銀絲或金線盤在一起,組成豐富的圖案,盤起的絲要焊在一起。[3]花絲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出現了“金銀錯”工藝,即將金銀絲嵌入青銅器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工藝逐漸發展完善,在唐宋時期廣泛應用于首飾制作上。唐代是金銀器的“黃金時代”,花絲鑲嵌技藝在此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3.首飾的紋樣裝飾工藝
寶相花紋是最具唐代特色的紋樣之一,花瓣層次豐富,外層多以相對卷曲的忍冬葉勾卷成花瓣,形式的表達上融合了傳統的云紋、勾卷紋,又融入了忍冬、蓮花的部分造型,常用于首飾的裝飾。
除上述植物紋樣外,鳳紋、鳥紋等動物紋樣也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三、結束語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階段,通過研究唐代首飾的類型、工藝及其紋樣,以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金屬藝術。唐代華麗精美的首飾在傳承中國古代傳統工藝的同時也借鑒吸收了外來文化,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1]劉吉淼.唐代女性首飾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0.
[2]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
[3]鄒寧馨,伏永和,高偉.現代首飾工藝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