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識系統是樹立旅游景區形象、展示地區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標識系統的構建是旅游景區研究的重要內容。文章以檢索到的1999-2023年與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研究相關的文獻為對象,對發文量、研究景區、研究主題及研究趨勢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結果發現,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研究文獻量受旅游市場環境變化而變化,研究所涉及的景區類型和所屬省份范圍非常廣泛,研究主題圍繞概念與功能、標準與分類、組成要素與設計原則、研究理論基礎、研究問題及構建對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多學科理論交叉研究、地域文化要素提取研究、評估與反饋機制研究、智慧標識系統研究方面仍存在較大上升空間。
關鍵詞:旅游景區;景區標識系統;綜述;趨勢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推進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等標識體系建設。旅游景區標識系統作為風景旅游區重要的旅游服務設施,不僅能夠架構空間順序、傳遞信息,協助游客在旅游景區完成旅游體驗過程,還能有效地樹立旅游景區的形象識別,是展示地區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為總結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現有研究成果,發現新研究主題,本文梳理了1999-2023年間已發表的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相關論文,并進行了分析總結,旨在為旅游景區標識系統在新時期的實踐和優化研究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本課題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通過檢索“旅游景區標識系統”主題詞,共檢索出192 篇研究文獻,發表時間分布于1999-2023年期間,剔除會議報紙類文獻,最終有效研究文獻共計179篇。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法,并輔之以 CiteSpace 軟件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
二、文獻概述
據統計,2008年之前有關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研究文獻較少,2009年之后研究文獻量開始上升,2014年達到高峰,2021年之后趨于減少(見圖1),文獻量的變化趨勢與旅游市場環境變化趨勢直接相關。文獻研究中所涉及的旅游景區,覆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見圖2),研究較多的景區所屬省份主要有福建、山東、陜西、湖南等,而吉林、黑龍江、青海、寧夏、上海等地則沒有相關景區研究。旅游景區類型廣泛,涉及自然山水、城市風光、古鎮古村、歷史遺跡、生態公園、紅色景區、地質公園等多樣化景區類型。
三、研究主題
本文通過研究文獻關鍵詞來梳理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相關論文的研究主題。借助CiteSpace 軟件,統計文獻關鍵詞內容,并繪制出可視化關鍵詞時區圖(見圖3)。與此同時,再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總結出6類核心研究主題,主要包括:概念與功能、標準與分類、組成要素與設計原則、研究理論基礎、研究問題及構建對策。
(一)概念與功能
旅游景區標識系統,是由不同的旅游標識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而成,其作用是在一定的旅游區域內,展示和傳播旅游相關信息,幫助游客了解景區的服務和特色。旅游景區標識系統通過文字、符號、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景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溫馨提醒和安全警示的作用。
旅游景區標識系統通過提供信息來滿足游客的需求,還可通過其宣傳能力充分展現景區自身的特色和個性 。此外,標識系統亦是景區環境景觀的重要組成之一,有著獨特視角表現形式的標識系統可以在游客游覽景區后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記憶,其具有承載社會文化和環境美學功能。
(二)標準與分類
我國已經制定并實施了多部與標識相關的標準,如《公共信息導向系統要素的設計原則與要求》系列國家標準、《旅游景區公共信息導向系統設置規則》旅游行業標準等,對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提出了具體要求。與此同時,不同等級的旅游景區對標識系統的設計要求也不同。
按照不同維度,旅游景區標識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功能可以劃分為景點標識、游覽線路標識、公共設施標識、安全警示標識;按性質可以劃分為識別型、指示型、信息說明型、管理型、關懷型;按材質可以劃分為天然材料制作的標識和人工合成材料制作的標識;按形態特征可以劃分為自然形態、幾何形態、仿生形態、意象形態;按安放位置劃分為景區外部標識和景區內部標識;按安裝形式劃分為裝嵌式、懸掛式和落地式;按人體感知途徑劃分為視覺傳達、聽覺傳達、觸覺傳達、嗅覺傳達型;按呈現狀態可以劃分為動態標識、靜態標識;按導航模式可以劃分為步驟導航型、追蹤導航型、樹狀導航型。
(三)組成要素與設計原則
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組成要素是指在景區標識上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從設計角度看,包括圖形、色彩、文字、造型設計以及材料選擇。從應用角度看,還包括旅游景區工作人員服裝形象、辦公用品、解說系統、建筑外觀、紀念品等要素。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要突出幾項原則:一是功能性原則,可以滿足識別性、解說性、延展性和服務性功能。二是目視性原則,充分體現簡明、醒目、便于目視、更新的思路設計。三是審美性原則,在設計中體現實用美、和諧美、風格美和意境美。四是文化性原則,要體現精神體驗、知識教育、情感傳承和民族凝聚。五是地方性原則,要體現地域特色,成為本土化展示窗口。
(四)研究理論基礎
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相關研究理論基礎包括符號學、企業形象識別系統、人機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藝術美學、物質物理學等。景區標識系統在圖形和造型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到符號學,在借助標識系統傳達旅游信息和展示地域文化過程中需要運用到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理論 ,借助人機工程學可以研究人體的尺度、生理、心理等對所處物理環境的需求和感覺,借助環境心理學探討外界環境與人類自身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藝術美學可以提高標識系統設計的視覺審美,通過物質物理學研究材料和色彩,增加標識系統本身的表現力。
(五)研究問題
通過文獻綜述發現,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研究問題范圍廣泛,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規劃和管理。景區標識系統缺少整體規劃和規范設計,不論從形態、顏色、造型、材料等方面都缺少統一性。旅游管理部門對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重視力度不夠,后期管理不力。二是解說內容不準確、不完善。標識系統在數量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存在內容不充分、文字錯漏、語句呆板、書寫不規范等問題,且中英文字對照不完善,缺乏國際通用的圖形標識。三是與環境不協調。標識系統的設計風格、選材與周圍景致不和諧。四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多數景區直接從生產廠家那里按模板制作標識,導致標識系統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喪失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個性表現。五是缺少利益相關者參與。標識系統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旅游者,但是目前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和建設一般只服從景區管理者的意見,并未充分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在體驗經濟時代潮流下,需要結合參觀者需求,增強參觀者多方位參與和體驗。六是缺少智能化。隨著智慧旅游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靜態標識系統受時空局限太大,無法滿足游客對標識系統的需求,迫切需要將智能化的介質引入到景區導向中。七是缺乏效果評估機制。旅游景區在將標識系統建設完成后,往往“一勞永逸”,缺少對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八是景觀類型差異不明顯。例如,地質公園標識系統承擔著展示科普及美學價值的作用;紅色景區標識系統需要體現鮮明的紅色文化特點;鄉村旅游標識需要體現本土元素和原生態氣息,但現實中不同類型景區在標識系統設計上仍然沒有脫離一般景區的風格,缺少差異化。九是缺少無障礙服務標識。目前很多旅游景區的無障礙服務設施仍不完善,無法滿足殘障人士的旅游需求。
(六)構建對策
1. 設計理念
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過程是設計者、環境、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應運用多學科相關理論開展基礎性理論研究。與此同時,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要以人為本,一方面,體現在“鮮活性”,指的是新奇、有活力、有品位、能感人的設計。另一方面,體現在“情趣化”,“情”是指人情味,考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趣”是指趣味性,能使旅游者自覺遵守景區相關規定,同時還能平添諸多趣味,提升游覽樂趣。此外,還有“文化性”,在設計時要體現“形”的借用、“意”的延伸、“神”的傳承。
2. 設計維度
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要從辨識度因子、特色因子、符號因子、尺寸因子四個維度入手,從文化視角與設計視角對標識系統進行色、質、版、字、形的層次劃分,確立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優化方向。顏色方面,不同顏色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旅游景區要根據自身的整體風格、文化內涵,構建屬于自己的色彩體系。材質方面,應考慮旅游景區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根據材質的質感和肌理等特征,針對不同表現形式采用不同的設計材料。符號和造型方面,可從景區的自然形象、人文景觀等元素中提煉出圖形符號。文字方面,不僅要借用文字的可辨性和可讀性,還應根據旅游景區的地域特性,充分調動文字內涵來表達其藝術魅力。
3. 文化要素
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要做到特色化,關鍵是要挖掘和提煉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現則是地方元素,泛指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流傳甚廣的傳統圖形、文字與介質,如民間藝術形式、中國傳統圖形等,可增加地域文化的感染力和親和力。當然,不同類型景區的文化要素側重點有所不同,歷史人文景區注重從建筑構件、遺址構筑物、歷史文化遺產中提取文化元素。自然風光景區注重從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出發提取元素。主題公園景區則偏好用吉祥物來表達獨特的個性。還有的景區將人作為一道風景,對員工進行形象設計,與物質景觀實體共同反映旅游形象。
4. 時代特征
隨著智慧旅游的發展,智能標識系統開始出現,表現為智能通行標識、智能疏散標識、智能服務標識、智能維護管理標識等形式 ,為景區智慧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渠道,可以更高效、精準、多層次地傳遞信息 。與此同時,隨著夜間經濟的發展,很多景區也越來越重視提高標識系統的夜間作用,使用反光或熒光材料,使標識系統在夜間也能發揮作用,或采用人工采光,如投光燈、燈箱、霓虹燈等照明方式,利用光線的明暗或局部照明產生亮度上的對比,使標識在環境中形成明顯的層次區別,防止產生眩光。
5. 特殊人群
在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游客的階層、年齡、偏好、停留時間、信息要求等,并充分研究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同時,加大無障礙游覽路線指示牌的開發和使用,系統規劃配備盲文、具有問答功能的電子設備等,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到不同殘障人群在游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指示、引導和服務需求。
6. 管理與維護
為保障旅游景區標識系統可持續發展,應建立景區標識系統評估反饋機制,包括基于游客視角的游客體驗評估和基于媒介視角的解說系統有效性評估。同時,應構建長效監管機制,建立有關標識系統的更新維護管理制度,保障標識系統的持續有效運行。
四、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標識系統是樹立旅游景區形象、展示地區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區標識系統的構建也成為旅游目的地相關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對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相關研究的發文數量、景區類型、研究主題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如下:一是發文量受旅游市場環境的影響,呈正相關關系。二是文獻研究所涉及的景區覆蓋全國絕大部分省份,涉及的景區類型非常廣泛。三是研究主題圍繞概念與功能、標準與分類、組成要素與設計原則、研究理論基礎、研究問題及構建對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基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方面仍存在較大空間。
(二)展望
通過上述研究可知,關于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研究仍相對簡單,重復性較高,深入度不夠,建議后續研究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加強:一是多學科理論交叉研究。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相關研究涉及美學、人文學、社會學、生態學、材料科學等眾多學科,今后可在學科理論交叉研究和應用方面進一步拓展。二是地域文化要素提取研究。標識系統的特色化設計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加強對地域文化要素的挖掘、提取、設計、應用研究。三是評估與反饋機制研究。景區標識系統的構建需要根據環境變化、文化差異、受眾偏好等動態優化,加強效果評估與反饋機制研究。四是智慧標識系統研究。智慧旅游成為旅游行業發展新常態,智慧標識系統將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曾志祥.基于“人—機—環境”互動的景區標識系統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9.
[2]戴佳.基于人—機—環境系統理論的旅游景區標示系統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3]盛非.風景區標識系統分類與特征[J].科技資訊,2006(08):175-176.
[4]馬彩虹.陜西華陽景區視覺標識系統規劃設計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04):66-69+75.
[5]施昀.融于景區風貌的景觀標識系統設計探討——以石獅市寶蓋山景區為例[J].福建建設科技,2022(05):8-11.
[6]劉棋芳.地域文化點亮導向標識設計[J].芒種,2014(23):267-268.
[7]侯愛萍.基于地域文化感知的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探究——以羅布人村寨為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04):38-41+47.
[8]李俊毅.鼓浪嶼景區標識系統標準化建設[J].廈門科技,2014(03):20-23.
[9]彭聰,王瑾,陳春福.海南省A級旅游景區引導標識系統現狀分析[J].管理觀察,2014(19):54-56.
[10]方磊,唐德彪.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初探——以五溪文化廣場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7(03):122-125.
[11]蔡志強.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研究,2014(01):1-5.
[12]易麗玲.旅游景區導向系統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09.
[13]劉海洲.喀斯特地貌景區標識系統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14]閆丹丹.皇帝洞生態旅游區標識系統的構成與設計[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15]林志金.園林標識系統的構建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16]李健.旅游景區導向標識的系統結構及空間導航模式分析[J].中國城市林業,2011,9(01):37-39.
[17]加瑜.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旅游標識導向系統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5.
[18]王麗梅.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淺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06):81-84.
[19]常志堅.華清池風景名勝區標識系統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20]湛紅梅.旅游景區安全標識系統設計研究[D].福州QRmJH7PFxaBJX9Azgz+nvg==:福建農林大學,2011.
[21]張建國,潘百紅,王燕.杭州西湖景區解說標識系統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6(04):195-200.
[22]張有德,田喜洲.風景區標識、指示系統建設中的問題與建議——以長沙市旅游區為例[J].生態經濟,2009(09):102-104.
[23]米澄質.旅游景點的視覺標識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09,30(06):140-142.
[24]韓琦.天水麥積山旅游景區導向標識系統初探[J].大眾文藝,2011(22):281.
[25]張丹丹.西藏旅游景區導向系統設計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5.
[26]王東來,白加德,張林源,馬盈.基于參觀者體驗的生態導視系統設計與應用——以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導視系統建設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2):369-371.
[27]文琬淇,魏天剛.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區標識系統智慧化初探[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1):86-87.
[28]張雨楠.智能視覺導向標識系統設計研究——以北京水長城景區為例[J].大眾文藝,2016(22):44.
[29]秦子晗,羅培.地學景觀戶外標識系統優化模式研究——以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J].四川地質學報,2014,34(02):315-320.
[30]毛儲懿.紅色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景區標識系統設計研究[D].馬鞍山:安徽工業大學,2019.
[31]張曉翠.生態性與藝術性:壯族鄉村旅游標識系統構建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04):108-111.
[32]歐陽麗莎.中國特色無障礙設計研究——以故宮無障礙設計研究項目為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1(02):102-105.
[33]沈真波.大連市旅順旅游景區導引標識系統的“鮮活設計”——以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白玉山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4(11):52-54.
[34]黃蓉,闞如良,陳樓.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個性化實現路徑研究——以三峽車溪民俗旅游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05):614-616+642.
[35]張銳.基于眼動分析的沈陽世博園導向標識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9.
[36]覃佳明.文化傳承視角下歷史景區導視系統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2.
[37]暴向平,劉建華.內蒙古草原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原則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3):67-68.
[38]李潔,李穎.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優化設計——秦皇島經驗及特色研究[J].人民論壇,2012(23):226-227.
[39]張曉翠.基于地域性和人性化的北部灣旅游景區標識系統優化設計研究——以廣西防城港市簕山古漁村風景區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6,37(01):28-32.
[40]肇丹丹.西柏坡牡丹園旅游標識系統規劃設計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41]王默.關于建立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2]王天亮.民族文化符號在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6.
[43]王紀聰.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景區標識導向系統設計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1.
[44]劉棋芳.從人文關懷出發談景區導向設計[J].藝術評論,2016(08):169-171.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江蘇旅游景區標識系統文化創新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0703)。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