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下的東亞高校人文社科學術評價及其改革路徑

2024-11-05 00:00:00何宛玲蔣凱
世界教育信息 2024年10期

摘 要:中、日、韓等東亞高校在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中面臨著“三對張力”——“國際化”評價與“本土化”評價之間的張力、“標準化”評價與“多元化”評價之間的張力、“傳統文科”評價與“新文科”評價之間的張力。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比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闡釋了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定位、特色與發展趨勢,對新時代下東亞高校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改革路徑提出了思考與建議:從照搬移植走向“以我為主、面向世界”的評價體系;從單一化、標準化評價體系走向多元化、特色化評價體系;從“傳統文科”評價體系走向“新文科”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學術評價;人文社科;東亞;中國;日本;韓國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10.04

學術評價制度是學術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指南針和活性劑,具有方向引領、價值判斷和動力催生的作用。東亞國家在早期學術發展的道路中,大體上采取了以移植西方學術評價體系為主的方式,這對其學術發展的路徑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但與此同時,“東亞文明圈”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思想倫理與政法體制基礎,東亞各國也有著自身的歷史發展與社會演變路徑,為人文社科評價提供了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土壤。本文聚焦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體系及其改革舉措,探尋如何應對東亞高校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身份認同”挑戰,營造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學術生態氛圍。

一、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定位與特色

(一)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定義與內涵

人文社科學術評價是一種對于學術產出的價值判斷,其主要關注點是認識、理解和展示學術研究的影響,或者衡量科研活動對于提升國家學術競爭力、創造財富和社會福利的價值。[1]人文社科學術評價通常指學術研究成果的評價,但如今其外延已擴展至對于學術研究所產生的潛在影響的評價,如對文化傳承、經濟發展與產業進步、公共政策制定與社會民生福祉等領域的影響。

人文社科學術評價有著不同層面上的應用:在宏觀層面,應用于大學評估、學科評估等;在中觀層面,應用于院系評估、機構評估等;在微觀層面,應用于項目評審、獎勵評審,以及教研人員的職稱評審、績效獎勵評價等。

(二)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特色

與理工醫科評價相比,人文社科評價主要具有以下特色。第一,人文社科注重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強調服務本國與本民族。第二,不同于理工醫科以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為主的評價模式,人文社科的成果類型更為多元化,專著、編著、譯著、書章及創作成果等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或者文化價值。第三,基于理工醫科規律制定的量化評價方式應用在人文社科評價中有較大的局限性。第四,人文社科的成果產出周期、人才成長周期相對較長。第五,人文社科成果評價不存在國際統一的標準,更注重本土特色、民族特色與區域特色。

二、東亞高校人文社科學術評價體系

(一)主要特征

東亞國家的學術評價體系有其鮮明的特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日、韓等東亞國家開始進入以現代化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學術評價軌道,學術評價制度得到正式確立和逐步完善。總體而言,東亞國家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府對于學術評價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行政色彩較為濃厚。盡管東亞國家已經開始探索從完全由政府主導的模式,轉變為政府指導下的第三方機構評價模式,但第三方評價機構一般都與政府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或多或少受到行政力量對于學術評價標準、價值導向、評價過程、評價結果發布與應用等方面的影響。近年來,中、日、韓等東亞國家政府開始探索擴大高校自主權,在自我學術評價方面賦予高校更多的責任。但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和政府指導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仍然發揮著嚴格的監督作用,并且對評價結果的運用提出要求,如與本輪周期的績效或獎勵掛鉤、與下一輪周期的資源分配相關聯等。

第二,隨著現代化研究型大學的興起,東亞國家的學術評價體系在早期主要移植了西方國家的學術評價體系,對西方現代化研究型大學采取模仿與借鑒的方式。在一段時間里,這種“學習型”成長模式對激發東亞國家的科研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功幫助東亞國家更好地與世界對話,成為“國際學術共同體”的一部分,促進了東亞國家的國際學術交流。然而,東亞國家處于語言文化獨特的“東亞文明圈”內,伴隨著“國際一流”與“本土特色”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東亞國家逐步開始探索如何在學術評價體系中彰顯立足本國實際、解決本國問題、服務本國發展的導向,在本土語境下探尋更符合國情的評價路徑。

第三,東亞國家在人文社科學術評價領域面臨著諸多“新”與“舊”的挑戰、“標準”與“特色”的挑戰、“傳統”與“現代”的挑戰。東亞國家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評價有許多值得堅守的傳統,但完全固守成規似乎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新時代,東亞國家需要在個人成果評價與團隊合作成果評價、單一學科成果評價與跨學科成果評價、學術價值評價與社會價值評價、標準化評價與多元化評價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探索“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二)發展歷程

中國從1995年起開始實施“211工程”,1998年起開始實施“985工程”。2015年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后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2020年,“雙一流”建設已完成第一周期的建設成效評估。2022年,教育部已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此外,中國自2002年開始進行全國學科評估,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對全國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目前,全國學科評估已完成五輪。此外,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國還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各類項目等重要的課題項目評價。

日本從1991年起實施大學自我評價。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后,國立大學實施行政改革的壓力顯著增大。日本開始引入“第三方評估”,并將評估結果與國立大學預算掛鉤。日本國家學位和大學評估機構(NIAD-UE)負責開展評估。2001 年,日本頒布《關于國家研究開發評價的大綱性指針》。文部科學省內部各局、高校和第三方機構共同遵循“大綱性指針”開展學術評價[2],形成了政府主導的第三方機構評價模式。2004年以來,日本全面引入大學認證評價制度,對所有國立、地方公立和私立高校進行以7年為一周期的認證評估。各高校根據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價標準提交自我評價報告,再由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實地調研評價并提交評審委員會,由評審委員會作出最終決定。另外,日本還有一系列基于項目資助計劃的評價,如“卓越中心(COE)基地計劃”評價等。

韓國從1998年開始實施大學評價,2007年起推行大學綜合評價認定制度。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作為韓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機構,以5年為一周期對大學進行評估。[3]同時,韓國大學在自我評價方面開始承擔更多責任,能夠根據自身環境、條件和特點等自主確定評價內容。從2012年開始,韓國政府不直接參與財政支援性評價工作,而是采取委托代理機構的形式開展。[4]另外,在項目資助計劃方面,韓國還實施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項目(WCU)”評價、“21世紀智慧韓國工程(BK21)”評價等。在人文社科領域,韓國學術振興財團是課題項目的主要資助來源,負責對其資助的項目進行學術評價。[5]

三、東亞高校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中的

“三對張力”

(一)“國際化”評價與“本土化”評價之間的張力

1. “教育依附論”與東亞學術評價中的“失語”困境

國際教育學界曾基于經濟學領域的依附理論,提出了比較教育研究領域的“依附論”。美國學者阿爾特巴赫采取“文化帝國主義”“‘發達’與‘欠發達’”“‘中心’與‘邊緣’”等分析框架,指出西方國家與非西方國家之間在教育上處于“中心”與“邊緣”地位,存在著控制與被控制的不平等關系。非西方國家為建立自身獨立的知識權力資源、使教育系統為本土需求服務,需要進行漫長而艱巨的斗爭。[6]教育中的依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世界大學體系存在依附現象。許多東亞國家的現代化大學從西方的辦學模式中衍生出來,依附于西方大學的辦學理念與學術模式。第二,學術語言體系和知識傳播途徑存在依附現象。由于英語國家在國際學術界的主導地位,世界上主要的學術期刊、論文發表,以及有影響力的學術專著、教材和數據庫等都以英語為主,科學標準、出版與發表規則也主要由西方國家掌控,使得其他國家難以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第三,人才培養存在依附現象。許多東亞國家的學生前往西方國家接受教育,同時也受到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影響,學成歸國后進一步影響本國的大學教育和相關行業發展。[7]

在東亞國家早期的學術發展歷程中,大體上采取了移植西方學術評價體系的方式,這對其學術發展路徑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東亞國家目前依然難以擺脫對于西方學術評價體系的依賴局面,在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中面臨著界定“國際一流”的棘手難題,以及以海外數據庫為主導信息來源、以文獻計量學為重要評價手段,以及被“權威”國際排名所束縛的現實困境。事實上,一旦在學術評價中“失語”和失去身份認同,就容易失去發展的方向。東亞國家的許多高校在人文社科評價中通常參考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引文索引數據,并以此為標準來衡量是否為國際最高水平。在韓國,許多高校對于國際可檢索期刊賦予的分數為國內可檢索期刊分數的1.3~2倍[8],少數高校甚至高達6倍[9]。這些數據主要集中于英文文獻,而對于用其他語言發表的成果代表性不高。若以SSCI和A&HCI作為人文社科研究的風向標,那么教師將更傾向于研究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的問題或者國際性的、一般性的理論,而難以觸及本土社會特定領域的實證研究。

例如,在經濟學領域,伴隨全球化進程和大學改革,美國的學術規則和評價標準逐步滲透到東亞各國。這推動了課程的美國化、教科書的標準化和研究方式的數理化,致使經濟學與人文社科研究傳統的逐漸背離,也導致了經濟學評價對于計量和數學的過度依賴。全球化體系對于經濟學的學術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經濟學就像美元、英語一樣成為支撐美國霸權性的工具……而周邊國家有意識地接受了這一制度,并且有意識地組織了學術研究”[10]。在日本,經濟學對于國際數據庫刊發論文的追求加快了書籍著作成果所占比重的降低,也導致了日語學術刊物的逐漸衰退。如今,一部分日本人文社科學者呼吁經濟學研究回歸初衷,希望看到“以人文知識和批判精神為基礎的‘作為道德科學的經濟學’的復興”[11]。實際上,經濟學還有與人類學、倫理學、行為學、歷史哲學、政策研究等領域相關聯的部分。又如,在法學研究領域,不同國家的法律框架有著顯著差異。各國法治理念與社會規則意識的形成,與本國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立足于本國法律問題開展的研究,追求國際發表往往不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另外,人文社會科學存在著很強的語言依賴性,語言表達本身也是有價值的人文社科研究。在日本史學研究領域的論文,許多古代的人名、地名和特定表達都無法被準確翻譯成英語。因此,日本史學最高水平的研究往往是用日語進行的。[12]盡管目前自動翻譯技術取得顯著進步,然而英語會造成許多在特定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信息丟失。人文社科研究的多語言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交流。但是,在嚴苛的學術評價環境中,高校和研究機構被迫在校內、國內和國際展開激烈的競爭,面臨評價結果與資源分配相掛鉤的嚴峻形勢,推行全面的學術評價改革絕非易事。

一味迎合國際期刊感興趣的研究,可能會導致東亞國家的人文社科研究傾向于重點研究西方的問題和西方關注的東亞問題。教師只有融入西方主流的學術傳統、理論假設和研究范式,才有望獲得國際發表的更多機會;但這也意味著失去以本土理論與范式闡釋的學術話語權。倘若東亞國家都在追求歐美設定的標準,無疑會催生一種新的“文化帝國主義”。正如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杜祖貽所指出,如果學術評價的方向完全為西方學界所定,本土學者將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永遠無法獲取學術批判的能力與自信,也難以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去從事真正具有創造性的科研工作。[13]人文社科研究更應扎根社會現實、扎根本土情境,以學術研究指導社會實踐,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獨創性研究。

2. “東亞文明圈”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向東還是向西?

事實上,“東亞文明圈”擁有獨特的語言文化、思想倫理與政法體制基礎,東亞各國也有著自身的歷史發展與社會演變路徑,這為其人文社科評價提供了特殊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土壤。歐美研發的學術檢索系統目的是便于學術交流,主要面向英語語言國家。此外,人文社科因為學科差異大,影響因子和引用數量難以真實反映研究成果的質量。論文在何處發表、以何種語言發表,應根據論文的受眾和要解決的問題來選擇適合的刊物,這也是學者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在日本高校,一個關于日本古典學的研究,首先應面向日本國內社會;如果作者選擇英文刊物優先發表,其發表動機本身就要受到質疑。[14]

東亞國家需要探尋如何改善東亞國家在國際學術評價體系中的“失語”問題,改變“西強東弱”的整體局面,解決東亞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面臨的“身份認同”挑戰。在全球化時代,東亞國家需要首先立足本國國情,從本土的歷史文化出發,以解決本土問題為學術研究的價值導向;在此基礎上,嘗試尋找本土與世界相結合的普遍性規律,爭取對西方主流理論體系形成一定沖擊,或對主流理論框架進行改造,為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帶來借鑒和啟示;主動參與國際學術評價規則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利用國際學術組織、學術會議和論壇積極發聲,彰顯東亞人文社科研究特色,推動全球學術評價與治理體系改革。

近年來,東亞國家在學術評價方面已進行初步改革探索。例如,中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對代表性論文中刊發于中國期刊的做出比例要求,第五輪學科評估中進一步提高了該比例,旨在強化中國期刊論文的評價話語權,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上發表。不過,有一些教師認為仍有部分人文社科學科與國際接軌的程度較高,不宜對這些學科做出過高的中文期刊刊發比例限定;恰恰是代表性論文需要給教師留出足夠的自主選擇權;是否能夠反映“中國特色”,不應僅以是否發表在“中國期刊”上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而要看論文本身的研究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實際價值;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中國問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論文也極具意義,這些研究將為促進人文社科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重要契機。

事實上,學術評價中的“本土特色”與“國際一流”絕非截然對立的關系。韓國學者指出,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可以起到廣泛的宣傳作用,對于本國社會也可產生積極影響。對于方法論研究、比較歷史研究、比較政治研究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研究方向,也可鼓勵學者用英語撰寫論文。另外,日本曾經歷原子彈危機,經濟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長期的低增長,如今又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能源和生態問題等課題,其近代進程本身對世界而言也是重要的研究對象。[15]這些災難深重的歷史為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也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經驗。日本學者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本國的歷史、人文與社會遺產,在國際學術平臺上主動發表學術成果,分享學術見解,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案。總體而言,在處理“國際一流”和“本土特色”的關系時,不宜做出簡單化、“一刀切”的規定。

(二)“標準化”評價與“多元化”評價之間的張力

1. 從單一成果評價模式到多元化成果評價模式

在成果類型方面,東亞國家正在探索如何從單一化、標準化、以期刊論文發表為主導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模式,邁向多元化成果綜合支撐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模式。

近年來,東亞國家開始嘗試構建更為“立體化”的學術評價體系。在日本,除期刊論文外,書籍文章也非常重要。據估算,2015年日本幾大著名文化研究機構的期刊論文與書籍文章發表比例: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為1∶8,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為1∶4,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為1∶3.5,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為1∶1,國立國語研究所為1∶1;而從書籍文章與期刊論文的引用占比情況來看,日本史學、日本文學領域的書籍文章引用占65%,日本語言學領域的書籍文章引用占60%,文化人類學領域的書籍文章引用占75%。[16]日本先后修訂了《大綱性指南》《研發評價指南》《文部科學省研究開發評價指南》《獨立行政法人通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17],旨在摒棄“一刀切”式的評價標準和追求短期見效的評價方法,制定滿足學界、政策制定者等多樣需求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跨學科研究等類別細化學術評價標準,從知識積累、文化傳承等廣義的社會貢獻角度豐富評價指標體系的內涵。

另外,日本還將以下多元化的成果納入人文社科學術評價體系:古典文獻的翻印、校對、解說、編纂等成果[18];學術專著、編著、資料集等;事典、辭典等;前人研究成果的翻譯、評論、判例注釋等,包括報紙的書評介紹、學術雜志和專業書籍的書評介紹等;各類調查報告;教材開發等研究成果;藝術的創作活動、公演等[19]。日本高校在考核人文社科領域教師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如從事日本古典文學的教師在日本和國外都不容易發表期刊論文,則可以用論文集論文、專著或其他類型的研究成果替代。[20]

韓國高校評價早期以大學教育協議會主導制定的大學評估指標為準,較為單一化,難以反映各校的特色。從2007年起,韓國開始推行以大學自我評估為基礎的評價體系改革,認同各大學的差異性發展,按照大學的類型與特色專業,逐步推行多樣化評價。由此,各大學可根據自身的特點自主設置評價模型、自行實施評價,評價結果的公開內容和方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例如,韓國某地方大學在其評價目標中納入了對地區的貢獻度、提高用戶滿意度、強化產學研合作(包括產學研合作項目數、技術轉移數)等。韓國某所位于首爾的私立大學,注重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在其績效指標中單列了“國際化”指標。[21]

中國一些高校也制定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多元化成果評價認定辦法。例如,根據《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分類評價方案》,主持或參與國家級重大文獻整理工程項目(如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等),出版的成果視同學術專著,可折合為一流期刊成果1篇,或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成果2篇;主持或參與省部級文獻整理工程項目,出版的成果視同學術專著,可折合為CSSCI期刊成果1篇;多人參與的文獻整理工程項目,根據參與者的工作量分工確定其成果折合的CSSCI期刊成果數量。對于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學術譯著(如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視同為學術專著,可折合為一流期刊成果1篇,或CSSCI期刊成果2篇。[22]然而,這種完全量化的折算方式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亟待針對多元化的成果類型進一步完善同行專家評議制度。

2. 從標準化排名到特色化結果呈現形式

除了“標準化評價”以外,“標準化結果”的呈現也是學術評價的一大問題,可能導致科研評價異化為一種“金字塔式”的、相對固化的學術權力結構,從而偏離了“以評促建”的初衷。排名靠前的高校和學科將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科研人才和社會關注度;而排名落后的高校和學科在資源、人才、聲望等方面與優勢高校和學科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這種“馬太效應”可能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甚至打破原有的學術生態平衡,使各高校和各學科陷入無序競爭狀態。

無論是標準化的排名還是分檔,都可能給學科發展和資源分配帶來一定的扭曲。例如,中國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主要依據檔次排位,一些學科排名可能在分數接近的情況下跌入下一檔次;參評單位較少的冷門學科存在“斷檔”現象。標準化的排名和分檔措施,可能加劇高校之間、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的張力,同時也無法全面客觀地體現學科之間在不同領域上的差異度。

韓國高校也將評價結果作為資源分配與調整的重要指標。例如,一些韓國大學面向校內公開排位靠前的機構名單,評估結果用于調整各年度的實施計劃、頒發獎勵、預算分配,以及決定相關教學科研機構是否繼續開辦或解散等。韓國某私立大學在學院評估、學科評估中采用排名的方式,評估結果與教學科研單位的預算、人員、設備等資源分配以及教師聘用和獎金掛鉤;排名處于最后的7個學科招生名額將減少10%~15%,增加新設學科或者特色學科的招生名額。[23]

日本國家學位和大學評估機構(NIAD-UE)向高校反饋學術評價結果,該結果用于指導科研資金的分配工作。在日本2006 年的“卓越中心項目”(COE)中,日本排名前12 位的大學獲得了65%的科研資金。[24]日本政府試圖以競爭性資源分配的方式激發各高校科研產出的動力。但與此同時,這種分配方式加劇了“好”學校與“差”學校、“好”學科與“差”學科之間的兩極分化。科研資源由分散化走向集聚化,也將意味著大量科研資源掌握在少數學校、少數學科的資深教授手中。邊緣學科、從事小眾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將處于弱勢方,進而加速其萎縮。

總體而言,中、日、韓等國家亟須探索如何從“標準化的排名模式”過渡到“特色化的結果呈現模式”。具體而言,應對學術成果理論價值、國際合作水平、決策咨詢水平、科研育人水平、教學研究與教材建設水平、產業合作與社會服務水平等不同細分領域進行單項評價與展示。同時,要根據不同高校、不同學科的職能和定位合理評價其建設成效,爭取讓不同高校和學科在優勢特色領域“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三)“傳統文科”評價與“新文科”評價之間的張力

1. 合作研究與跨學科研究對傳統評價模式帶來的沖擊

與自然科學的“團隊攻關”作戰模式相比,許多人文社科學者可能更傾向于“單打獨斗”。但是,“傳統文科”的思維理念逐步被“新文科”建設需求所沖擊,學科交叉與融合成為最新的學術生長點,有助于盤活各類學術資源、汲取多種學術養分、形成優勢學術集群。然而,由于東亞國家的學術管理與評價機制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目前尚不能完全適應跨學科前沿趨勢的發展。

以日本為例,從傳統上看,日本人文學者多為獨立著述,合作成果較少。這一點在日本相關學術論文的引用調查中也得到了證實。例如,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為進行引用調查而抽取的900余篇學術論文中,合作的論文只有10篇左右。[25]不過,隨著新形勢下對團隊合作、集中攻關的需求,一些日本高校也開始探索將“學術合作”納入評價體系。例如,日本德島大學綜合科學部納入了“合作研究”指標,包括參加校內合作研究、與其他大學或學部的合作研究等;日本首都大學納入了“學術交流”部分,包括國內合作研究與國際合作研究指標。[26]在跨學科研究評價方面,日本高校卓越研究中心評價下設各學科領域的分委員會,除人文、社科分委員會以外,還單列了交叉學科、混合與新興學科分委員會,由來自不同相關學科領域的20~30名專家組成,對跨學科領域研究成果進行評估。

此外,日本學界在“數字人文”研究的跨學科評價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改革。跨學科學會的成立、運作與發展在“數字人文”領域的學術評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在計算機科學協會信息處理學會的資助之下,成立了人文科學與計算機研究會。[27]但由于該研究會的資助來自信息科學團體,其評價導向更偏向于理工科技術方向。這種評價方式給人文學者的研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人文學者很難達到計算機學者所要求的技術理論高度,數字人文研究常常是輔助性、邊緣化的研究方向。但從交叉學科建設和跨學科研究的角度來看,數字人文已成為“新文科”的重要發展方向,無疑將為文科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為促進數字人文學科建設,同時使數字人文研究能夠得到更恰當的評價,日本成立了數字人文學會,后成為國際數字人文組織聯盟成員。[28]日本數字人文學會在J-Stage上發行了英文期刊,成為數字人文領域同行評價的重要渠道和設定數字人文跨學科研究評價標準的重要平臺之一。

在中國,“雙一流”評估主要根據教師所在的博士學位授權學科來判定成果的學科歸屬。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支撐平臺、獲獎可拆分至多個學科,然而論文、著作、專利、教材、課程、藝術實踐成果等不可按照貢獻比例拆分至多個學科。另外,成果的作者歸屬也只強調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正如朱道本院士所指出,“如果是幾方不同學科的人一起完成的研究課題,單純強調第一作者,那一開始合作就要打架,因為一開始談,文章是誰第一,或者輪流第一,但是輪到對方時,好的結果就不提供了,這勢必造成矛盾”[29]。

跨學科合作所帶來的復雜情形,給學術評價增添了許多棘手難題。目前,中、日、韓等東亞國家還未能完全適應跨學科合作研究對傳統評價模式帶來的沖擊。這導致成果合作者的貢獻可能會被忽視,特別是在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每個不同學科學者的貢獻可能都非常重要。因此,跨學科評價機制和管理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

2. 咨政研究與社會服務對傳統評價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大學的傳統邊界一般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主,而智庫研究與社會服務處于相對從屬性地位。但實際上,學術研究與產生政策影響、實現社會價值是相輔相成的。

在日本國立大學第二期法人評價中,人文社科領域的評價指標被分為學術價值和社會、經濟、文化價值,大學可以根據實際業績選擇一種或兩種申請[30]。學術價值的評價指標包括學術獎項、書評、學術期刊、引用、專著譯著、入選論文集、受邀演講、研究經費、創新型合作研究等。而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的評價指標包括出版獎、書評、作為教科書的使用狀況、圖書館收藏數等,其中人文學科還包括藝術文化獎、公演及到場人數、媒體評分,專利、許可證、產品、研究成果的政策轉化等情況;社會科學還包括基于研究成果的講習會以及參加者人數,研究成果被政府立法、制定方針、政策建議等采納,研究成果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應用,研究成果在審判實務等司法方面的應用等情況。可見,學術水平只是研究成果評價的一個方面,其社會、經濟、文化影響同樣重要。

韓國在大學認證評估指標體系中納入了“社會服務”部分。在第一期韓國大學認證評估中,“社會服務”KzVGPyKedNyPLv1aKieUfoP0eHlWBlwqXUrx6q/cpHQ=評價包括學校教員對社會和產業的知識與技術貢獻,推動社會政策的產出,以及對社會服務的實際支持等;在第二期韓國大學認證評估中,“社會服務”評價主要為大學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包括推動社會政策的產出、社會服務實際產出成果、對社會和產業的貢獻。[31]在韓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項目(WCU)評價指標體系中,項目成果的學術、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得分占比為10%;此外,WCU委員會綜合性地審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項目對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新增長動力的可能性,以及產出創新性、實用性知識的可能性等。[32]而在韓國《中央日報》大學評價中,評估組由專門進行教育報道的記者和專職評價人員組成,同時由學術界專家組成評價咨詢團隊,評價指標中包含“輿論社會評價”部分。韓國還設有“企業視角中的大學評價”,評價者主要由企業界人士構成,同時由韓國大學教育協會、相關經濟團體和教育部參與評價,增強“產學研”的互動性。[33]韓國許多高校也在教師評價中采取了“多軌制”的評價模式——根據教師類型及其職能的不同,對教育、研究、社會服務和產業合作指標賦予不同的評價權重。“服務型”和“產學合作型”教師一般在社會服務和產業合作指標上所占評價權重較高,最高可達到40%左右。[34]

在中國,高校也開始逐漸關注學術研究的政策影響力。一些高校在人才評定、成果評價、機構評估等學術評價相關指標中納入了智庫性成果與政策影響力維度。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職稱評定中規定智庫成果可與科研成果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轉換,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可折合為相應數量的核心期刊成果,最終的評審結果取決于學術委員會的判定。武漢大學將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中央和國家部委文件采納等應用咨詢報告類智庫成果也納入了職稱評審材料中。華中師范大學職稱評審的可BbnIuZ/lZwtSOpvHtIK89ZmI5hiEywAfkzDyHl9U5q4=選要件除論文代表作等科研成果以外,還包括入選教育部智庫專刊、省級以上領導實質性批示等智庫研究成果。南京大學對于獲得國家領導人肯定性批示的成果,可折合為一流期刊成果1篇或CSSCI期刊成果2篇;獲得國家相關部委或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或轉化為政策文件的成果,可折合為CSSCI期刊成果1篇。此外,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都對獲得批示的智庫成果均采取了獎金激勵機制。北京大學對于入選智庫要報的教師給予稿酬,并在年度院系科研績效評估中納入了智庫服務維度。

一些高校設置了智庫研究系列的專門崗位,其職稱評審標準、職業發展定位和發展路徑與教學科研系列崗位均有所區分。例如,復旦大學在分系列的人事體制中專設了智庫系列,同時兼聘其他院系的教學科研人員,且擁有專門的智庫博士后工作站。清華大學智庫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智庫管理服務中心直接聘任和管理智庫研究序列人員。武漢大學給予智庫機構獨立的編制,設有單獨的學術委員會對其進行人事任命和職稱評定;在教師專業技術崗位聘任中設有“社會服務型崗位”,采取了不同于教學科研崗位的評價模式。北京大學尚未設置單獨的智庫研究系列職稱,以教學研究系列為主,輔之以少量的研究技術系列。對于教學研究系列教師而言,學術研究成果是職稱評審的主要指標,但教師在晉升評估中可以列出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報告和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情況,并對其貢獻加以定性描述,由學術同行專家進行評審。

實際上,高水平大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學術的前沿性、開創性,也同樣體現在服務社會現實需要、推動解決重大實際問題上。社會服務成為現代大學的重要職能,是大學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學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東亞國家的人文社會科學更應積極研究本國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的轉型時期亟待解答的突出問題,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進路,有效促進學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加強高校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互補與融合。

四、東亞高校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改革

與發展路徑

(一)從照搬移植走向“以我為主、面向世界”的評價體系

第一,東亞國家在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中應首先“立足本國、以我為主”,注重彰顯本土特色。人文社科的學術評價不具備世界范圍內的“普適性”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受眾國家、社會與群體的價值理念。東亞國家現代化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評價體系大多源自對西方大學的學習與借鑒,但在歐美范式與英語語言所主導的國際學術評價框架內,具有重要社會文化意義的本土研究對象和民族學術語言都可能逐漸被冷落,乃至最終走向衰亡。無論是對本國經濟社會問題的研究,還是對世界其他區域的研究,都應在學術評價中充分體現對當地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視。東亞各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應當從“引進啟蒙”轉向“理論創新”、從“學術借鑒”轉向“學術自主”、從“依附發展”轉向“獨辟蹊徑”,跳出學術與學科“西方中心主義”的框架,力爭打破不平等的世界學術與文化秩序,否則學術發展最終會失去根基與方向,難以真正服務于本國國民與自身文化。

第二,對于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一些學科,可以探索采取國際小同行評價機制,引入部分國際可比性指標,體現“以我為主、面向世界”的開放性態度。例如,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心理學等學科可以適當增加國際聲譽調查比重,邀請本學科領域內的國際小同行專家參與主觀評價;采取實地調研考察或交流會談的方式,為外國專家提供詳實的資料參考。另外,“本國特色”不等同于“本國期刊”,而更多地取決于論文本身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以及對解決本國實際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在國際期刊平臺上發表的那些闡釋和解決本國問題的成果,若有助于向世界傳達和提供本國理念、本國智慧、本國方案,也應視作對“本土特色”的弘揚。因此,東亞國家在人文社科評價應當充分考慮到具體的學科領域、研究論文主題和研究影響。

第三,提升東亞國家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在世界學術評價體系中的話語權。學術期刊是發布學術成果、提供學術評價、匯聚學科資源、推進知識創新、傳播文化理念的樞紐性平臺。東亞國家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可以在契合自身定位和發展需求的前提下積極申請國際刊號,與國外優質教研機構、出版社等深化合作,打造“以我為主”的國際化顧問與編輯團隊,力爭建設學科齊全、專題鮮明的國際學術期刊集群。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強電子期刊建設,提升國際學界口碑,擴大公眾影響。

(二)從單一化、標準化評價體系走向多元化、特色化評價體系

第一,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在標準化評價框架的基礎上強化分類評價,充分尊重不同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在分類評價方面進一步采取精細化管理,針對每個學科“量身定做”不同的指標框架、指標權重和評價標準,從而真實反映學科特色、充分展示學科成就。對于特色學科,制定契合其發展目標的評價辦法,避免學科建設陷入同質化的困境。例如,對于藝術創作類學科,探索藝術作品與表演成果的新型評價模式;對于文學寫作類學科,探索文學創作等實踐型成果的評價方式;對于數字人文、醫學人文、科學技術史、科技倫理、區域與國別研究等學科領域,在代表作評價方面充分融入文理醫工的交叉性特色。

第二,納入多元化的成果類型,并根據不同類型成果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豐富學術評價的成果種類,將著作、期刊論文、書籍文章、論文集、翻譯作品、古籍整理與編纂成果、教材與教學研究成果、智庫研究成果、政策咨詢報告、優秀的網絡發表理論文章等納入學術評價體系。對于基礎類研究,應注重長周期、標志性成果的貢獻度和影響力,側重評價其在推動知識積累、理論創新、思想進步和文明傳承等方面的貢獻;對于應用類研究,應突出質量和效用導向,側重評價其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推動文化傳播與推廣等方面的能力。進一步擴大“留白指標”的比例與空間,鼓勵增設個性化的學術評價指標,促使外界評估與高校自我評估形成合力。

第三,推進多元化的評價結果呈現方式改革。優化分值或分檔方式,盡可能淡化總體排名意識,避免統一性的評價結果展現形式;盡量采取“多維展示”思路,開拓“特色榜”等形式,對不同領域的單項情況予以公布,如對教育教學、學術研究、智庫研究、平臺建設、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進行分層分類宣傳,讓不同類型的高校和教師在不同方面擁有獲得感,通過更為細致的診斷式評價與分析,找準適合自身的發展定位與發展思路。

(三)從“傳統文科”評價體系走向“新文科”評價體系

第一,完善跨學科合作成果的評價模式。跳出以“競爭”為主導的學科評估思路,探索引入“學術合作”方面的定性評價指標,增強各高校、各機構之間的合作動力。進一步創新“學科歸屬度”的認定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拓展跨學科成果的認定范圍。對于確有重大意義、長周期、原創性的大型跨學科合作項目,應當考慮賦予多倍權重。探索跨學科或交叉學科領域的單獨評價模式,不斷優化“交叉學科類”獎項評審、“交叉科學部”項目評審和交叉學科評估。加強跨學科期刊建設,打造跨學科領域發布學術成果、提供學術評價、推進思想創新、整合學科資源、形成學術流派的樞紐性平臺。鼓勵高校完善跨學科研究的校內評價與管理機制,妥善解決各院系與機構之間在工作量計算、成果認定與績效評估等方面存在的分歧,根據特殊情況予以靈活的政策調整。

第二,充分發揮東亞國家政府與高校間的互動優勢,鼓勵扎根于學術研究的智庫研究,增強學術發展與智庫工作之間的互動性。大學根植于國家的發展需要,與政府部門保持一定的良性互動,既是促進學術卓越的源泉,也是實現學術發展的內源性動力。學術研究只有對本國和本民族的發展作出貢獻,才能獲得國家和社會的認同。對于與智庫工作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應當考慮在評估中適當加大智庫性成果貢獻指標的權重,同時在定性指標的設計上進一步體現學術研究與智庫研究之間的關聯性。構建多維度的社會貢獻評價標準,除研究報告、批示、政府咨詢次數與委托項目等指標外,根據不同學科的特性納入不同類型的智庫工作成果,如參與制定行業標準、起草政策規劃文件、開展文化知識普及與推廣等。

第三,鼓勵各高校探索設置不同系列的教師崗位,針對不同系列實行不同的評價模式。例如,許多韓國高校設置了教育型、研究型、社會服務型、產學合作型等多種系列的教師崗位,并對每個系列的學術評價標準進行了精細化的規定。中國一些高校已設置了智庫系列教師崗位,但目前僅占少數。管理部門應當客觀看待不同教師對于學術研究、智庫研究、社會服務和產業合作的不同興趣和態度,在保護學術自由的基礎上鼓勵不同的學術進路,探索采取“雙軌制”“多軌制”評價機制,在分系列的軌道中提供不同的資源配置和制度設計。對于教學科研崗教師,可采取以學術性成果為主體的評價模式;對于智庫研究、社會服務、產業合作崗教師,則應著重評價其在國家戰略決策服務、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等方面的實際能力和貢獻。

總體而言,一流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體系應當在塑造學術文化、配置學術資源、維護學術環境等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充分順應學術發展與學科生長的自然規律,營造富于生命活力的學術生態氛圍。東亞各國應通過深化學術評價機制改革,提高學術評價質量,增強學術評價公信力,不斷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構建具有本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為本國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更多的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案。

參考文獻:

[1]REALE E, AVRAMOV D, CANHIAL K, et al.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evaluating the scient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act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J]. Research evaluation, 2018, 27(4): 298-308.

[2]吳楊, 喬楠, 施永孝. 大學科研創新評價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基于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科研評價體系特點的考察[J]. 科學管理研究, 2018,36(1):96-99.

[3]張亞偉. 韓國大學教育評估體系之借鑒[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34):168-170.

[4]黃丙剛. 韓國大學評價主體的變化[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5):3.

[5]崔育寶, 李金龍, 裴旭,等. 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完善論思[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1):23-29.

[6]王長純. 超越“邊緣與中心”促進中國比較教育理論的新發展:阿爾特巴赫依附論的因革觀分析(論綱)[J]. 外國教育研究, 1999(6):8-13.

[7]譚菲, 陳時見. 阿爾特巴赫教育依附論思想述評[J]. 外國教育研究, 2011, 38(10):16-19.

[8][34]王曉杰,金佳律,付瑞萱. 韓國高校學術評價制度體系的借鑒與反思[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42):111-116.

[9]SUNGTAEK C. Faculty assessmen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Critical review of history, 2013(104):89-120.

[10]苅谷剛彥. 誰のための, 何のための研究評価か[C]//京都大學學術研究支援室. 人文·社會科學系研究の未來像を描く─研究の発展につながる評価とは.京都:學術の動向,2018:24-29.

[11]佐和隆光. 経済學のすすめ-人文知と批判精神の復権[M].東京:巖波書店,2016:193.

[12][16][23][25]後藤真. 研究の量的評価は人文學に対して可能なのか[C]// 京都大學學術研究支援室. 人文·社會科學系研究の未來像を描く─研究の発展につながる評価とは.京都:學術の動向,2018:42-49.

[13]杜祖貽. 借鑒超越:香港學術發展的正途[J]. 比較教育研究, 2000 (5):1-4.

[14][20]范玉梅. 日本學術評價體系質的轉變——創建以培養和支援研究者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2):100-110.

[15]藤原辰史, 人文·社會科學の発展のために[C]//京都大學學術研究支援室. 人文·社會科學系研究の未來像を描く─研究の発展につながる評価とは.京都:學術の動向,2018:36-41.

[17]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Law and plan[EB/OL]. (2021-10-28)[2024-01-31].https://www.mext.go.jp/en/policy/education/lawandplan/index.htm.

[18]三成美保.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価の課題と展望─日本學術會議の成果をふまえて[C]// 京都大學學術研究支援室. 人文·社會科學系研究の未來像を描く─研究の発展につながる評価とは.京都:學術の動向,2018,23(10):10-15.

[19]林隆之. 大學評価の現場における人文·社會科學の研究評価の現狀[C]// 京都大學學術研究支援室. 人文·社會科學系研究の未來像を描く─研究の発展につながる評価とは.京都:學術の動向,2018:16-23.

[21]樸大林. 韓國大學自我評估制度分析[J]. 比較教育研究, 2013(5):24-29.

[22]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分類評價方案[EB/OL]. (2017-05-05)[2022-10-27]. http://www.jsthinktank.com/tongzhigonggao/201705/t20170505_4047590.shtml.

[24]蔣林浩, 黃俊平, 陳洪捷, 等. 學科評估體系實踐與影響的國際比較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0(4):72-77.

[26]首都大學東京. システムデザイン學部·システムデザイン研究科. 自己點検·評価委員會部會. 學術·研究に関わる外部評価報告書[EB/OL]. (2009-07-14) [2022-09-01]. http://www.sd.tmu.ac.jp/assets/files/other_evaluation/2009_gaibuhyouka.pdf.

[27]永崎研宣,劉凱.數字人文在日本的語境[J].數字人文, 2021(1):63-79.

[28]永崎研宣. 人文系の研究評価はどこを目指すのか?[EB/OL]. (2015-09-30)[2022-07-20]. https://www.nii.ac.jp/sparc/event/2015/pdf/20150930_4.pdf.

[29]魏巍, 劉仲林. 國外跨學科評價理論新進展[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1(4):20-25.

[30]林隆之. 研究評価の拡大と評価指標の多様化[J]. 情報の科學と技術, 2017(67):4.

[31]Korean Council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Overview of accreditation[EB/OL]. [2022-08-15].http://english.kcue.or.kr/resources/resources_01_01.php.

[32]■[EB/OL]. (2008-06-20)[2022-07-26]. https://www.moe.go.kr/boardCnts/viewRenew.do?boardID=72761&lev=0&statusYN=C&s=moe&m=020502&opType=N&boardSeq=45379.

[33]索豐, 常波. 韓國大學的社會評價探析[J]. 外國教育研究, 2012(2):49-57.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Path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Evaluation in East As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Examples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HE Wanling1 JIANG Kai2,3

(1. 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those i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face “three pairs of tens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tens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tension between “standard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humanities” and “innovative humanities”.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positio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academic evalu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utting forward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path of academic evalu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East As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ransitioning from transplanted model to an evaluation system with self-awareness and international view; moving from a singular and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system to a diversified and distinctive evaluation system; evolving from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Keywords: Academic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ast Asia;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王亭亭

基金項目:2020年度北京大學桐山教育基金“東亞國家的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特色及其改革路徑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激情午夜婷婷|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99激情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欧美色99|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jizz国产视频|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白浆视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在线一级毛片|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亚洲区一区| 老色鬼欧美精品|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 在线播放91|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综合亚洲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色婷婷视频在线|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久久先锋资源|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主播|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精品蜜臀|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拍拍拍|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福利视频99|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