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時期吉林山蠶局和吉林桑蠶局印章圖記收錄于《清代吉林機構及印章圖錄》,是吉林省檔案館的館藏檔案。透過印章圖記檔案,折射出吉林蠶業發展的精彩往事。
清朝吉林地區的山蠶(野蠶)和桑蠶(家蠶)養殖經歷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在清朝之前,吉林地區并沒有養蠶的傳統,直到清朝末年,隨著清政府對實業的重視和對吉林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養蠶業才逐漸在吉林興起。
清朝吉林地區叢林茂密,樹種豐富多樣,其中柞樹(也稱橡樹)和桑樹資源十分充裕。“闖關東”時期大量外來人口移民吉林地區,技藝交流顯著。許鵬翊、傅毓湘等鄉紳賢達帶領鄉民開園建場,效仿遼寧地區養蠶的方法,在吉林試驗以柞樹飼養山蠶,以桑樹飼養桑蠶,收集蠶繭繅絲織綢并對外銷售。經過論證,吉林地區雖然冬季寒冷,但是夏季天氣和煦,蠶不容易生病,成活率較高,蠶絲質地優良。發展蠶業有利于開發當地優厚的自然資源,有助于擴充實業,更有益于增加農民收入。放蠶養蠶初見成效,具備推廣施行的條件。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吉林山蠶局和吉林桑蠶局成立。吉林山蠶局的主要職能是推廣養蠶、放蠶和收繭,并在依蘭、伊通、磐石設立分局,總分局共設置20個蠶場。吉林山蠶局內設委員2名,許鵬翊、王翼之為山蠶委員,設置巡查員、書記員、會計員和蠶工等職位若干。吉林桑蠶局的主要職能是種植桑樹、飼養家蠶、招募并培育學員、普及蠶桑絲織技術等。吉林桑蠶局設委員1名,傅毓湘為桑蠶委員。另設教習、監工、蠶工等職位若干。
吉林地區蠶業初辦舉步維艱,資金、人才、器具、技術、銷售等方面毫無概念。因此,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吉林養蠶業穩步發展。調研學習。委派創辦員傅毓湘遠赴蘇浙、兩湖地區采集桑秧,購買優質蠶種,調查蠶織市場,置備桑具、書籍,聘請蠶藝名師、雇傭蠶工;加大宣傳推廣。在柞林、桑林茂密林區設立養蠶分所,允許鄉民自由參觀,傳授山蠶放養、桑蠶飼養的方法,傳播蠶絲紅利;財稅扶持。發布政令要求江關稅卡免征繭稅,積極放貸或出借蠶子鼓勵鄉民養桑放蠶;保障銷售渠道。官府出資設立收購蠶繭的機構場所,定價收購蠶絲,確保蠶絲銷售有保障;樹立模范,獎勵蠶工。對于養蠶成效好的公司給予表彰,對于放養蠶種數量巨大、蠶繭繅絲質量精良的蠶工給予資金獎勵。據檔案記載,磐石縣蠶工張玉潤放蠶成果斐然,獲得官府賞錢一百吊。這些措施促進吉林地區的養蠶業快速發展,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
隨著蠶場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官府管理人員冗余嚴重,蠶業負擔沉重。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清政府將山蠶局與桑蠶局合并為蠶業總局,保留山蠶委員2名,保留桑蠶委員1名,撤銷監工職位,其他職位不變。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吉林蠶業總局并入吉林農事試驗場桑蠶課,從此,蠶業總局機構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是吉林地區養桑放蠶的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吉林地區在山蠶放養、桑蠶飼養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山蠶委員許鵬翊編著《橡蠶新編》,書中詳細記載山蠶的放養方法,病蟲災害的預防措施,蠶場建造修繕的注意事項以及收繭操作事宜等,成為吉林地區最早的山蠶放養操作指南。山蠶委員王翼之還創造出蒿柳飼養山蠶的方法,編著《柳蠶新編》,用蒿柳放蠶飼養,大大提高山蠶結繭速度和出繭數量。桑蠶委員傅毓湘編著《吉林種桑要略》,詳細記載桑樹的種植、剪修和嫁接的方法及防范桑樹發生蟲病災害的措施。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吉林桑蠶局推出《種桑簡明法》《養蠶簡明法》,闡述種桑養蠶的操作方法。組織移送山繭、柳繭、桑繭的繅絲樣品赴南洋勸業會參加賽會展覽,向直隸、四川、浙江、廣東等外省移送蒿柳標本和繭種。由此可見,清朝吉林地區蠶業發展成效顯著。
清朝吉林地區山蠶和桑蠶的養殖,對后來吉林地區的蠶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吉林省永吉縣柞木資源豐富,有柞蠶場60萬畝,年繁育種繭110萬公斤,占全國用種量的八成以上,吉林省已成為全國柞蠶用種(繭)集中繁育區。
作者簡介:王永偉(1988.12—),男,大學學歷,吉林省省屬改制企業檔案托管中心助理館員,從事檔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