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經皮內鏡下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治療單節段腰椎椎管狹窄癥(LSS)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蘇州科技城醫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單節段LSS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采用傳統全椎板切除術治療)和觀察組(39例,采用經皮內鏡下TLIF治療)。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
6個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術前和術后6個月影像學參數、腰椎功能,以及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椎間隙高度均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Cobb角均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均升高,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均降低(均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采用經皮內鏡下TLIF治療單節段LSS患者可有效改善椎間隙高度與腰椎曲度,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
【關鍵詞】單節段腰椎椎管狹窄癥 ; 經皮內鏡下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 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0.0055.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0.018
腰椎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臨床常見的腰椎疾病,臨床中采取保守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水腫和肌肉痙攣,在近期療效方面較為顯著,但是遠期療效無法達到預期。近年來,臨床中LSS采取手術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常用術式有全椎板切除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等。全椎板切除術能夠將病變髓核進行有效切除,起到快速減壓的作用,但是該術式因在術中無法充分顯露解剖結構,極易對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傷[1]。經皮內鏡下TLIF經皮膚作小切口創建工作通道,在內窺鏡的視野下,能夠逐級打磨關節突,將髓核進行有效摘除,手術無需采取全身麻醉,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手術過程中不會對椎管造成嚴重的牽拉,有利于減輕椎管刺激,減少出血量[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采用經皮內鏡下TLIF治療單節段LSS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蘇州科技城醫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單節段LSS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組,對照組(39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43~75歲,平均(62.47±4.45)歲;病程0.6~8年,平均(2.96±0.81)年;責任節段:L3/L4、L4/L5、L5/S1分別為11例、21例、7例。觀察組(39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42~76歲,平均(62.58±4.62)歲;病程0.8~8年,平均(3.02±0.85)年;責任節段:L3/L4、L4/L5、L5/S1分別為10例、21例、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2014版)》[3]中LSS的診斷標準;⑵經影像學和臨床體征檢查確診;⑶病情反復發作,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⑴腰椎部位存在外傷和手術史;⑵合并腰椎滑脫超過2個節段;⑶合并腰椎其他疾病。本研究經蘇州科技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
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全椎板切除術治療,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俯臥位,腹部處于懸空狀態,結合術前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術中采用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型號:ARCADIs Varic]對病變椎間隙部位進行精確定位,并在此部位作手術切口,長度在5 cm左右,沿著棘突將皮膚組織進行逐層切開處理,確保目標階段的椎板和關節突部位得以完全顯現,將病變節段椎板下緣部位實施切除操作,形成骨窗,使用神經剝離器,對黃韌帶進行剝離操作,將神經根分離,找準突出髓核,并對其進行摘除,對于肥厚黃韌帶,則需要切除,剔除椎體后增生骨贅及小關節突,在透視視野下,對硬膜囊進行觀察,在其自主搏動恢復的情況下,神經根處于松弛狀態,則能夠對切口部位實施沖洗,然后將引流管置入,對切口進行
縫合。
觀察組患者采取經皮內鏡下TLIF治療,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取俯臥位,調整姿勢,確保腰椎曲度減小,在X線透視下,對椎間盤上緣腰椎棘突中線部位進行定位并標記,定位穿刺點:選擇后背正中棘突中線和病變椎間隙下位椎板上終板的相交部位,并對兩者的交點進行標記,與病變椎間隙下位椎體上關節突肩部連線和交點標記位置進行連線,在連線后需要與連線相反的方向進行線條延伸,并選擇合適穿刺點,分別為L4/L5節段、L5/S1節段,2個節段的位置分別為10~12 cm、12~14 cm,對于體形肥胖患者,則應在此距離上進行適當增加旁開距離,約為1.5 cm,而選擇穿刺位置為L5/S1節段,則應在髂嵴上方稍高部位。在X線透視獲取的視野下,明確關節突后緣連線。術區皮膚進行常規消毒處理,使用1%利多卡因從穿刺部位注射,實施局部浸潤麻醉,在穿刺過程中,達到目標間隙下位椎體上緣關節突肩部后,則需要將利多卡因推注其中,劑量為15 mL。此后則需要將導絲置入,沿著導絲的走向,作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0.7 cm左右,后將三級球囊擴張導管(江蘇常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TB-28)置入,對位置檢查觀察,在達到滿意部位后,則應當將導管拔出,使用環鋸在關節突位置,進行逐級打磨操作,對椎間孔實施擴張處理;然后則需要將工作套管、脊柱內窺鏡手術器械(常州融創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SQX-JZ-A1)按照順序置入,內窺管相連接之后,對椎管部位展開全面探查,并將突出髓核進行摘除處理,而對于剩余的髓核組織,則應當采用射頻消融方式進行處理,并采取根管成形術,對于椎間孔、側隱窩狹窄患者,則應將增生黃韌帶進行切除。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手術側神經根進行觀察,確定其保持在松弛狀態,同時觀察硬膜囊,在自主搏動處于正常狀態后,則應當將套管撤除,并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術后均予以兩組患者常規預防性抗感染、鎮痛、促神經恢復等對癥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相關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⑵影像學參數。分別于術前和術后6個月采用移動數字X線攝影系統(廣東睿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G-Ⅲ-MDR)對椎間隙高度和Cobb角進行測量。⑶腰椎功能。分別于術前和術后6個月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OA)[4]、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5]評估兩組患者腰椎功能,JOA評分包括自覺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活動、膀胱功能4個方面,分值為0~29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越好;ODI評分包括疼痛、單項功能和個人綜合能力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5分,分值為0~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脊柱受損程度越高。⑷并發癥。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硬膜撕裂、肢體麻木、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等于各項并發癥發生率
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影像學參數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椎間隙高度均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Cobb角均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JOA評分均升高,ODI評分均降低,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LSS是指因組成椎管的骨性或纖維性組織異常引起椎管內的有效容量減小,以致位于管道中的神經組織受到壓迫或刺激而產生功能障礙及一系列癥狀。目前,臨床治療LSS的常用術式有經皮內鏡下TILF和全椎板切除術等,均能對病變髓核進行有效切除,并減輕椎管壓迫,能夠在短時間內減壓。通過全椎板切除術,將椎板、骨刺等可對脊髓或神經產生壓迫的物質去除,能夠有效緩解脊髓壓迫,從而減輕腰椎疼痛癥狀,但是該術式容易對脊髓神經造成損傷,進而影響術后恢復[6]。經內鏡下TILF治療LSS可通過內鏡更清晰地觀察到病變部位,更徹底切除單側關節突關節,且視野清晰,創傷較小,能有效避免神經根與硬膜等椎管內結構的顯露,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風險[7]。
本次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這提示在單節段LSS中采用經皮內鏡下TILF治療能夠縮短手術和住院時間,手術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分析其原因為,經皮內鏡下TILF經皮膚作小切口,在內鏡的視野下,能夠對關節突進行細致打磨,將髓核進行摘除,對麻醉的要求較小,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操作,并且在手術過程中,能夠減輕對椎管的牽拉刺激,減輕對機體組織的損傷,使得術中的出血量得以減少,從而加快了術后康復進程[8]。本次研究顯示,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椎間隙高度較對照組更高,Cobb角較對照組更低,這表明經皮內鏡下TILF治療單節段LSS對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更佳。這是由于經皮內鏡下TILF在操作過程中,能夠獲取更加清晰的視野,在髓核的摘除時,對組織的損傷較小,能夠保留椎間盤的完整,對后期腰椎結構恢復奠定良好基礎[9]。
本次研究顯示,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JOA評分均升高,ODI評分均降低,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采用經皮內鏡下TILF與傳統全椎板切除術治療LSS患者均可有效緩解脊柱受損程度,進而提升腰椎功能。分析其原因為,LSS的病因較為復雜,包括了骨贅形成、黃韌帶肥厚、椎體關節增生等,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首先需要解除椎體壓迫,經皮內鏡下TILF和椎板切除術均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可使受壓神經徹底減壓,減輕臨床癥狀,對腰椎功能恢復有利[10]。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經皮內鏡下TILF治療LSS患者的安全性更高。這是由于經皮內鏡下TILF的創傷性更小,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更快,能夠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采用TLLRShI+mH0/oIq3P3Q7JKA==LIF治療LSS患者可有效改善椎間隙高度與腰椎曲度,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王善坤, 楊利斌, 柳申鵬, 等. 經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中采用可視化椎間孔成形技術治療單節段腰椎椎管狹窄癥[J]. 脊柱外科雜志, 2022, 20(5): 317-321.
劉兵兵, 任志楠, 張盼可, 等. 經皮內鏡與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間融合術治療單節段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的療效對比[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22, 22(7): 553-558.
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組. 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2014年)[J]. 中華醫學雜志, 2014, 94(35): 2724-2725.
劉東旗, 申才佳, 張敬堂. 椎間孔鏡TESSYS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根管狹窄患者療效、VAS及JOA評分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24): 70-72.
王姝南, 田甜, 孟令華. 運用ODI評分系統對腰椎術后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實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7, 25(5): 477-
480.
劉鋆宣, 李星晨, 徐玉生, 等. 經皮內鏡下與傳統后路腰椎融合術治療單節段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對比[J]. 骨科, 2022, 13(6): 481-487.
吳志強, 陳長賢, 劉春華, 等. 全脊柱內鏡下經椎間孔腰椎間融合術治療單節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3, 38(7): 738-740.
王善坤, 柳申鵬, 楊利斌, 等. 經皮脊柱內鏡椎板間入路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2, 37(5): 512-514.
樓超, 俞偉楊, 陳劍, 等. 經皮椎間孔入路內鏡下治療腰椎融合術后鄰椎腰椎間盤突出癥[J]. 中國骨傷, 2022, 35(5): 448-453.
陳道裕, 李進, 俞濤, 等. 經皮腰椎全內鏡下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單節段腰椎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22, 11(9): 659-663.
作者簡介:彭頌,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脊柱骨病,四肢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