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
從郟縣城往西再往北,行駛近30公里后,路上的坡明顯多起來了,這是郟縣最邊緣的茨芭鎮,繞過三蘇園景區的轉盤再向西南沿鄉道蜿蜒6里,走過路旁薛家村標示牌,薛村小學就到了。
遠離城鎮喧嘩的小村略顯冷清寂寥,站在這里,周圍沒有那么多高大建筑的遮擋,陽光會更直接照耀到你身上。現在是暑假,校園內兩棵已長成大樹的紫薇,自顧自開著繁盛的花,并不在意有沒有人欣賞。
王景召、涂會俠夫妻倆迎了出來,我看到他們洋溢在臉上的幸福。30多歲的他們已在這個小學默默耕耘18年了。王景召從2000年畢業分配到老家茨芭姑嫂寺小學始,從未離開過茨芭鎮;2006年王景召懷揣薛村小學校長的任命書,帶著剛休完產假的妻子涂會俠和幾個月大的女兒,義無反顧地在這里扎下了根,從此,家就是學校,學校就是家。
18年來,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在山鄉深處,走進無數父老鄉親的心,走進一批批山里孩子的心靈世界,用德與愛凝聚起一個幸福和諧的團體。
“馬老師,請您多寫寫我們學校的老師吧,成績都是老師們干出來的,我們在背后默默服務就好……”夫妻倆一開口,就征服了我,我更加堅信,我選擇他們沒有錯。
“現在學校還有老師嗎?”
“暑假沒有給老師們排班,我倆在這兒值班就行,我們家就安在學校嘛,也方便。能不攀扯老師就盡量不給他們添麻煩。”王景召校長說得很自然,實際上,常年來他們一直是這樣做的。
我猜,在薛村小學執教的老師們一定是幸福的吧。
“校長,您可別調走”
2024年上半年王景召參加了河南省教育廳重點培訓項目:河南省萬名中小學校長培訓。這是旨在培育教育家型校長的培訓,歷時4個月,這次MJJMBL2aGiotzpa7x2aWIICzmeMh3ksjhZq8r1Q9Mws=培訓是王景召十幾年來,離開學校時間最長的一次。
從鄭州培訓結束回到學校那天,課間操時間,他通知集合的廣播聲音一出,整個校園沸騰了,孩子們開心極了,很多孩子放心舒一口氣:“噢!校長沒有調走、沒有調走。”
“看!咱校長回來了……”不少孩子探頭探腦圍到辦公室門口,想快些見到這么多天沒見的校長。
還有膽大些的孩子對他大喊:“王校長,你可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
看到孩子們一個個的興奮勁兒,王景召開心地笑了!
他離開學校這4個月,老師們的工作更是有條不紊,甚至比他在校時做得更認真,更細致。
“王校長不在學校,我們要干得比校長在時更好,千萬不能出一點兒差錯。要不襯得我們不自覺……”類似的話老師們幾乎每個人都說過。
回校后的王景召得知后,他忍著淚笑了!
他想到2006年,薛村小學自1995年集資建校以來遭遇危機最嚴重的一年。前幾年薛村小學興盛時有300多名學生,這年只余百十人,要是繼續走下坡路,垮掉速度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薛家村村支書和中心校領導找到正在茨芭鎮東姚村學校當校長的王景召,那時東姚村學校在他的治理下正發展得蒸蒸日上。他至今記得老師和學生戀戀不舍地對他說過:“王校長,您可別調走啊!”
如今時隔18年,在薛村小學又聽到同樣的聲音,王景召感慨萬千,他暗下決心,老師和學生如此信任我,需要我,看重我,我一定不辜負他們。
這個時候,王校長應該是幸福的吧。
“你的重視,我決不辜負”
“會俠讓我感到了在她心中我很重要,這份信任,我決不辜負。”王景召深情看向身旁笑吟吟的妻子涂會俠,這個幸福畫面很溫馨。
2006年8月,王景召任薛村小學校長。為了能讓他全心全意地撲到工作上,剛休過產假的妻子毅然決然隨他來到這邊緣鄉鎮的村級小學。當時,在薛店鎮縣直中學任教的涂會俠是有機會進城任教的,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為了丈夫的事業,涂會俠甘愿做他背后那個默默的支持者。
那年暑假,他們親自動手整理荒蕪的校園花壇,他們要讓師生們到校后第一眼就感受到新氣象;開學了,涂會俠不顧女兒才幾個月大,勇挑重擔,任教畢業班。
時光不負有心人,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的口碑越來越好。
王景召經常對老師們說,“教有法,而無定法”,“無定法”的前提是“有法”,當熟練地掌握了各種“法”的精神實質之后,才有可能拋開一個個“個體的法”,融會貫通于“多法”,進而形成一種并非是具體方法的萬能的“思想方法”,這時的課堂教學,就是無法勝有法的“因材施法”。這些行之有效方法的推廣,在一線實戰的涂會俠功不可沒。
薛村小學的學生也是幸福的吧。
有一年,縣教體局招開特崗老師座談會,薛村小學歡歡老師發言時,無意間地表達了對王景召校長的感激之情。新上任的局領導敏銳捕捉到此信息,2020年第36個教師節縣政府表彰大會上,局領導特意安排王校長做典型發言;2021年5月郟縣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郟縣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王景召同志受到隆重表彰;有一年,上級有意調金歌老師到近城區的學校,這是多少偏遠山村教師夢寐以求的事,但,她拒絕了,外人不能理解,只有薛村小學的老師知道為什么。
薛村小學創造一種氛圍,一種氣候,這種氣候能讓老師自己不斷開出鮮花,結出累累碩果,是的,恐怕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了。只有當一個人有主體意識,他的心愿與心情,他的精神與體力都活躍起來時,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生機勃勃、富有創造力的人,一個主人。
把自己當成學校的主人的薛村小學的老師應該是幸福的吧。
在這種良好氛圍中,薛村小學連續8年,在鎮教學綜合評比中名列前茅,連年被評為“教學質量先進單位”“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同時也受到了上級的嘉獎。前兩年,上級有意提拔重用王景召,消息傳來,全體教師沉默了。
后來得知王景召決意留下的消息后,老師們才說:“王校長,你要高升,我們肯定祝賀你。但你調走后,下學期我們就得考慮自己今后要去哪里。”
王校長聽后,感動之余,暗自慶幸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我想,此時的王校長一定也是幸福的。
“別怕!我來解決問題”
王景召說:“有人說老師不好領,要我說其實知識分子最重感情,最容易被感動。我只是設身處地為老師們解決一點的問題,老師們就為學校拼勁全力。”
2017年,特崗剛轉正的金歌老師提出辭職,她也不想這樣,可實在沒辦法呀,對她來說,這個生活難題,無解。
她是禹州人,老公是安陽人,特崗考到了郟縣。女兒還小常年跟婆婆在安陽老家,她父親不在了,母親腦溢血出院后又癱瘓在床,母親要靠她一人照顧,她實在分身乏術。王景召對她說:“這好辦,我給你安排一間房,你把你母親帶學校來,你的母親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共同來照料,可以工作生活兩不誤。”就這樣,金歌老師帶著母親來上班了,至到母親去世。這中間有幾次病重,王景召親自開車送金歌老師的母親去醫院就醫。
親自開車送醫這事兒,可不止金歌老師的母親。有老師的丈夫在家喝多了不省人事,王校長凌晨親自開自家車送他們去醫院治療;有老師的女兒半夜發病,王校長開車送到醫院后又跑前跑后辦理各種手續。
戰超老師是2003年從超編鄉鎮分流來的,離家遠,年齡也大了。每次騎大電車來校,需要經門前兩個臺階把電車推到住室,頗費氣勁。王景召看到了,利用周日親自動手用磚和水泥把他門前的兩個臺階變成一個緩坡。對此,戰超老師記在了心里。有一次他對旁人說:“我咋能不好好干呢,就憑我門前這通途,啥也不說了,干!”戰超老師一直在學校干到退休。
這時候的王校長是讓人依賴的“后勤部長”。
每年提交二免一補申請時,有不少學生家長總覺得別人過的比自己好,總覺的自己該得到補助,有時候并不符合條件非要為難老師;還會遇到有胡攪蠻纏的人為難老師;也有特別護短的家長平時因雞毛蒜皮的事找老師;還有人會因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找老師。
王校長就對老師們說:“凡是遇到不牽扯學習的所有事情,你們別理,讓他們找我來。”
時間長了,家長也習慣了,有事兒找校長。如此一來,老師們可以心無旁騖專注于教書育人了。
這時候的王景召是讓人安心的“保安隊長”。
學校燈壞了,電線老化了,窗玻璃爛了,水泵燒了,水龍頭漏水了,廁所便池滿了,等等,師生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要找王校長。
這時候的王景召是他們能依賴的“全能校工”。
被校長重視的老師們,被老師們依賴的王校長,一定都是幸福的。
最好的,都給你
巨廈非一木所能支,橫流非獨柱所能砥,只有凝結起人心,才能積水成淵,積沙成山,解決難題。
學校宿舍樓蓋好了,緊著老師們挑選;新辦公桌子、椅子來了,老師們先用。
學校離茨芭鎮公交車下車點還有6里地,老師們周末離校,他從學校送到上車點;周日回校,他從下車點接到學校。不管嚴寒酷暑王景召隨叫隨到,之前是他的摩托車,現在是他家的小轎車,十幾年如一日接送老師,總用他能用的最好的交通工具。
2021年,局里決定給他頒發縣勞動模范獎,申報資料上歷年受獎這一欄,可把他難住了。他翻箱倒柜才找到一個十幾年前的獎狀,因為這些年,所有的評先評優他都是緊著老師們。晉級是一線老師的痛點,可在薛村小學的老師們從不為這操心,也沒發生過因獎項缺少而耽擱晉級的事兒,學校也沒有因這事兒鬧過矛盾。
如果安全感是幸福的基礎,這,就是了吧。
“別急!只要盡力”
王景召從不給老師們施壓,而老師們自己總拼盡全力,這時王景召總會說:“別急!只要盡力。”
這讓我想起唐山大地震中安然無恙的都江堰,這世界上唯一留存于世的無壩引水工程,它的核心是疏,不是堵,是順應自然,敬畏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這是我們祖先悠遠深邃的智慧。
小培老師是考上人事代理后調到薛村學校的,原來在鎮子上一個私立學校上班。原來的學校獎懲分明,如今到了這兒,明明沒什么獎懲制度,但她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不由得顯出焦慮。特別是看到作為校長妻子的涂會俠在最累最重的工作崗位上,成績又那么好,她總是為學生不學習發愁。
細心的涂會俠先發現了她的失落、無助、無奈,大姐姐般安慰她:“對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你不要太著急,他們已經長成骨頭生成肉了,不是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嗎?咱慢慢來改變他們。”
王景召又以校長的身份對她認可:“你盡力就好,這也不是一時半會兒,一年兩年就可以的,如果經過6年能教育好,就是成功,咱做教育就是馬拉松接力賽,一棒接一棒走向成功的終點時,每一棒都是功臣。”
這時,我想到了魯迅應蔡元培元之請設計的北大校徽:以人為本。校長對老師,老師對學生都是如此呀。人只有在被真正尊重時,才能調動起潛能、內驅力,人,才是站起來的人,有了遇山開道,遇河架橋的勇氣。
如果,尊重是幸福的底色,這,就是了吧。
幸福
王景召說:“工作是為了更好生活,干得開心舒心就是幸福生活。”
涂會俠說:“一輩子圖個啥,一家人在一起,工作家庭兩不誤就是幸福,在哪兒不是過呀,還分啥山鄉和城市呀。”
采訪結束了,涂會俠問:“必須寫嗎?如果不必須,就算了!”他希望自己像那計算機的軟件,默默在后臺運行。
我想,幸福,就是內心深處不可量化、顯化、具化,不能留痕、留跡、留影,不能考察檢查,不可打分評判,只能憑借個體良知,營造出的能滋養人的能量場吧。它無形、無象,但內心可感知,情感可依托,潛能可激發,內驅力可驅動,它是一種讓人嘆為觀止的力量。
在薛村小學,我看到了最幸福的模樣。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