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澠池縣城,往西南方向走,大約十幾公里處,有一個幽靜美麗的小山村,名字叫做青羊溝。村口有一個小樹林,夏天蓊蓊郁郁,冬天亭亭玉立,像是為村子站崗的哨兵。王家臣的家就在村頭不遠,一個周周正正的小院子。
這個院子的歷史已經(jīng)上百年了,父親的父親就住在這里。王家臣的父親在縣供銷社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就退休回到家里務(wù)農(nóng),老兩口早出晚歸,侍弄著家里的莊稼地,和鄰居和睦相處,勤勤懇懇,本本分分。
家臣是家里的老幺,他成年的時候剛好接上父親的班,就到鄉(xiāng)政府工作去了。從小他受到的教育,就是“多干活、少說話”“出點力氣不值啥”“對人好好哩,多做善事咱不虧”,本著父母親給的這些“至理名言”,王家臣在公社里很快有了名,大家都知道公社機關(guān)有個年輕人,腿勤好干活。在公社工作離家近,家臣每周都要抽出時間,回家看望父母親,幫助他們干點地里的活,盡管父親每次總是說,不要記掛我們,好好做你的事兒最重要。
一
時間來到21世紀,王家臣的工作調(diào)動到了縣稅務(wù)局,在縣城有了自己的家。看著父母年齡那么大了,還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冬天也沒有暖氣,他心里真是不落忍,每次回家都提出想接他們到縣城住,可是二老就是不同意,說家里天寬地大,又有鄰居嘮嗑,不想去城里受束縛。王家臣拗不過父親,就克服困難自己多回去看望二老。
人老了,抵抗力弱,2011年,將近90歲的老父親腰上出了個大癤子,俗名“腰漏”,啥藥都用了,就是愈合不了。家臣著急得不得了,和媳婦一起帶著老父親上鄭州,去洛陽,到處跑著找醫(yī)生、尋偏方,可是就是不見輕。為了防止感染,家臣就天天接老父親來縣城換藥,將近大半年的時間,一天也沒有耽誤。每次陪著父親換藥,醫(yī)生揭開紗布,看著那么深的傷口,王家臣的眼圈總是紅了又紅,老父親實在太受罪了。
后來,還是老父親看著這一天天地跑著,實在是給孩子們帶來了太大的麻煩,就提出來縣城住,可是他有自己的條件,就是堅決不和孩子們住一起。剛好,那時候縣里剛剛建起了老年公寓,條件好,設(shè)施新,家臣和兄弟姐妹一商量,就把父母親兩個一同接到了老年公寓。從此,也開始了王家臣和老年公寓的結(jié)緣。
老年公寓在縣城西,從家臣的家到老年公寓有3里地左右。除了每年冬天哥哥來陪父母住3個月之外,其余時間,王家臣都陪著父母住在老年公寓。大院里的人都認識他,人們稱他為:那個大孝子。
父母對兒子的愛和期待,無論用什么樣的語言都無以言表。住在老年公寓的這對九旬老夫妻,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心關(guān)注著他們的孩子。因為上班,家臣來的時間是固定的,父母就記住了,所以他一進大門,就能看到伏在窗臺上瞭望的父母的身影。每當(dāng)這個時候,他總是喉嚨一緊,心頭一熱,其實,兒女在伺候父母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享受父母的惦念和關(guān)愛?家臣的父母一生養(yǎng)育了7個子女,成活下來6個,小妹早亡,二哥在外地,大哥年齡大了一家子負擔(dān)也重,勤勞善良的父母在撫養(yǎng)他們長大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善良淳厚的美德,他們兄妹幾個,從來沒有因為照顧老人的事情紅過臉,吵過嘴。愛好攝影的王家臣,曾經(jīng)拍過一張照片,就是“窗臺上的母親”,母親盼他來,母親送他走,母親的身影一直都在窗臺上,母親的目光從未離開過他。
二
在金秋老年公寓幽靜的院子里,每天早晨人們都會看到王家臣和他的母親,家臣推著母親的助力車慢慢走著,已經(jīng)成為老年公寓的一道風(fēng)景。父母在老年公寓期間,家臣一有時間就會來到母親的屋子里,坐在母親身邊,聽她有一句沒一句地嘮嗑。90多歲的老母親,內(nèi)心平和,從未發(fā)過脾氣,也沒有大多數(shù)老年人的焦躁和恐懼,細想起來,可能就源于王家臣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和陪伴。陪父母住在老年公寓,王家臣可是真的在陪,無論天晴下雨,一下班就趕往父母身邊,打來熱水給他們洗腳,剪指甲,每天給父親刮胡子,經(jīng)常給父親理發(fā)。
什么是孝?孝是什么?我想起這樣一句話,“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孝順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是隱藏在生活細枝末梢里的方便和關(guān)注。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王家臣在稅務(wù)系統(tǒng)工作,因為表現(xiàn)優(yōu)秀,被選拔到市里工作,這對一般人來說那肯定是大好事,可是王家臣卻不這樣想。雖然市里距縣城也就60多公里,一個小時就趕回來了,可到底是不方便,最起碼晚上不能經(jīng)常陪父母住了,也加重了妻子的負擔(dān),岳父母年齡大了也需要照顧。所以,王家臣就打破常規(guī),從去市里的第一天,就開始考慮如何給領(lǐng)導(dǎo)開這個口,猶豫再三,他還是懇切地給領(lǐng)導(dǎo)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和具體困難。最后,在市里工作兩年多的王家臣放棄了副處實職的位置,回到縣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照顧父母,讓他們安心地度過晚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父母的世界很狹窄。父親早早退休回到老家種地,母親一輩子也都在村里,來到老年公寓也就是在這個小院子里散步。每每和父母在一起,聽到家臣說一些單位的事兒、外面的事兒,老兩口都是兩眼放光,很感興趣。王家臣忽然想到,應(yīng)該帶父母走出去看看,遠處去不到,就到近處看看景致。王家臣和妻子一商量,妻子也是舉雙手贊成,該讓他們出去看看了,散散心更有利于健康。于是,就收拾好車子,細心的妻子還在車上放上軟軟的墊子,周末天氣好的時候,家臣兩口就拉著父母出發(fā)了,高鐵站,劉少奇舊居,商場超市,游園廣場,到處都留下了這一家子的身影,雖然不能走太久,但是能看到這兒熱鬧的世界,享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90多歲的父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一路上有很多人和他們搭話,夸他們有孝順的兒子和媳婦,羨慕他們高壽幸福的生活,父母滿是皺紋的臉笑成了一朵花。
三
王家臣的社會角色挺多的,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縣委宣傳部編外記者,《三門峽日報》特約記者,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和愛好,讓他的時間緊張而充實。但是,無論如何,照顧父母甚至岳父母就是他的頭等大事。兩年前的那個冬天,97歲的母親同父親一樣在睡夢中走了,沒有病痛沒有牽掛,送走母親,王家臣的心里就像塌了半個天。“從此,我就是沒有父母的孩子了。”王家臣這樣和我說著,眼里滾動著晶瑩的淚珠。他喃喃地說,沒事兒的時候,自己總是打開手機,看著父母的一張張照片,讓思緒回到和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里,那時候雖然忙和累,但是心里是踏實的,溫暖的。是啊,孝敬父母,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和父母相處的日子,肯定是與愛同行的。
王家臣的岳母今年93歲了。就像接力棒一樣,自然而然的,王家臣又接受了照顧岳母的責(zé)任,晚上陪床早上做飯,王家臣毫不猶豫地承擔(dān)起了這個任務(wù),老人年齡大了,牙口不好,總是喜歡吃一些軟軟的飯,許多年輕人吃不慣,可是王家臣卻說:“我還真能和老媽吃到一塊兒,她老人家喜歡吃的,我都愿意吃。”甜面片、糊糊飯,家臣和老人家一起吃得不亦樂乎。他還攙扶著老岳母出去曬太陽,每天進進出出的,許多不知道的鄰居總是對著老太太夸獎?wù)f:“你可真是有個孝順的好兒子。”常言道,一個女婿半個兒,王家臣這個女婿,可就是踏踏實實的一個兒。2023年縣里開展豐收節(jié)的活動,王家臣趕緊把老岳母帶到會場去參觀,老人看到那一串串金色的玉米,情不自禁地撫摸著,好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王家臣抓拍了這個鏡頭,老人的笑臉和金黃的玉米相互輝映,成就了一幅很有意義的作品。這幾年,因為王家臣,老人的照片不斷地刊登在報紙上,重陽敬老有,過年喜慶有,中秋團圓更是少不了,這一家人,因為相親相愛、母慈子孝,榮獲省級文明家庭,省文明辦還給他們家發(fā)了一個金燦燦的獎牌。
時間可真快,一轉(zhuǎn)眼王家臣也退休了。離開奮斗一輩子的工作崗位,他更多的是不舍,而立之年來到這個單位,他奉獻了30多年的青春歲月,從一個最基層的工作人員干到了三級高級主辦,不管職位如何變化,他始終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標(biāo)準(zhǔn),也是父母教給他的做人原則,“多干點活,沒啥”。
百善孝為先,德以孝為本。王家臣的60年人生之路,一直秉持的都是以孝為本,侍奉父母,孝敬岳父母,不辭勞苦,沒有怨言,無論啥時候看見他,始終都是面帶微笑充滿愛意。忽然發(fā)現(xiàn),他的身上似乎有一輪光環(huán)罩著,始終都是溫暖的所在。
責(zé)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