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奉賢區浦南運河北岸,人群聚集,奉賢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奉賢區農業農村委共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約2萬尾淡水鰱魚苗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區域河流生態環境逐漸改善……2023年至2024年8月,奉賢區人民檢察院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創新工作思路,在生態環資領域行政處罰案件中嵌入“民事磋商+司法確認”程序,辦理17件非法捕撈水產品民事公益訴訟案,促使25名行為人自愿繳納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費用于增殖放流,部分行為人自覺“以勞代償”履行修復義務,助力修復區域漁業資源,促進和維護水域生態平衡。
作為一種掠奪性捕撈方式,電捕魚目前被我國法律明令禁止。需要注意的是,遭受電擊的魚類會有部分組織壞死、性腺生理功能受損,進而影響種群繁衍及水域生態平衡。
2023年2月底,顧某在奉賢區內某河道使用自制的“電網”捕魚,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現場查獲電捕工具、電網兜等捕撈工具及漁獲物1.4千克,漁獲物由民警放生處理。因未達到刑事追責標準,該案被移送至區農業農村委處理。
后區農業農村委就該案與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會商,雙方一致認為,顧某一案漁獲物數量雖不多,危害卻不小。顧某在河道沿岸淺水帶電捕魚,這些魚類即使被放生,電擊也會影響其存活率及繁殖情況,對漁業資源持續造成損害,影響水域生態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顧某的行為已構成行政違法且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應當履行水生生物資源修復義務,如果僅對其作行政處罰,不能完全彌補電捕魚造成的生態損害。雙方決定在行政處罰中引入民事公益訴訟。
奉賢區人民檢察院遂依職權就本案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與顧某進行磋商。在206z11fMIN0+oBwnXtlroPwg==23年3月31日召開的公開聽證會上,“益心為公”志愿者擔任聽證員、區農業農村委相關人員作為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代表擔任見證人。參照相關規定,經聽證評議,顧某造成的水生生物資源直接和間接損害共計1232元,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后,檢察機關與顧某達成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磋商協議。2023年5月29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裁定書,賦予該磋商協議強制力。隨后,顧某自覺支付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費用于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區農業農村委也將顧某上述履行情況作為行政處罰考量因素。
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民事公益訴訟治理效能,通過在這類行政處罰案件中嵌入“民事磋商+司法確認”程序,讓行為人承擔生態損害民事賠償責任,支付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賠償費用,增加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成本,促使其真正認識到非法捕撈的長遠危害;“司法確認”強化磋商協議的公信力和執行力,保障協議的可執行性,同時節約司法資源。
該案辦結不久,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出臺相關民事公益訴訟磋商的試行辦法,針對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磋商程序進行規范,依法及時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電捕魚非法捕撈行為主要損害的是水生生物資源,其作為生態資源的重要環節,屬于典型的公共利益。檢察機關在辦理生態環資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時落實恢復性司法理念,注重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修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關系。
實踐中,檢察官發現,一些非法捕撈的行為人自身經濟困難,難以全額繳納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賠償費用。因此,檢察機關加強與行政機關等多方溝通,探索創新“勞務代償”等責任承擔方式,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提供多元修復選項。
“我們跟著工作人員參與開展河道保潔工作有兩個多月了。通過參與河道清理維護這些工作,切實感受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理解了設立禁漁期的意義。小魚長好才能有大魚,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魚?!蹦暧饬倪`法行為人俞某、朱某,便是以“貨幣賠償+勞務代償”的形式履行民事生態損害修復義務。
2023年6月,俞某等二人使用自制工具進行電捕魚,被民警發現后現場查獲漁獲物15千克。考慮到二人經濟困難,到案后自愿承諾整改,采取補救措施承擔生態損害賠償責任。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在區農業農村委及當地村委會的見證下,與二人達成民事公益訴訟磋商協議。除部分貨幣賠償用于購買魚苗外,兩人還必須在100日以內提供不少于200小時的公益勞務,由村委會負責具體工作和監督管理。二人承諾今后遵紀守法,不在禁漁期進行捕撈,不采用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經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民事裁定,該磋商協議被賦予強制執行力。
“除了參與‘清網行動’,我們還以自己的教訓為例,向沿岸村民宣傳護河護漁,提醒大家不要貪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生活?!庇崮诚驒z察官講述了他的“護漁大使”體驗。2023年11月15日,村委會出具工作情況說明,俞、朱二人于當年8月至10月間開展河道保潔、河岸除草等公益勞務工作,完成磋商協議約定的最低勞務時間200小時,并附上考勤表及工作照片。
據檢察官介紹,“勞務代償”一般由賠償義務人提出申請,經社會調查核實、公開聽證評議,確定“勞務代償”在其承擔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費用的比例,由賠償義務人所在村委會或行政主管單位監督,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相應勞務,如進行河道垃圾清理、擔任環保志愿者參與護河宣傳教育等。
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民庭相關人員認為,“勞務代償”是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實踐中的一種重要的替代性賠償方式。違法者以勞務的方式對其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做出“彌補”,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通過參與公益勞務,他們能夠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公眾也能更好地關注生態問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提升。
公益訴訟作為社會治理的有效法治工具,能更好的與刑事辦案、行刑銜接相互協同、相互補充,有效填補行政處罰過輕、刑事處理過重的“中間地帶”。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深入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探索完善“公益訴訟+”配套機制,著力提升辦案質效,持續助力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公益訴訟+內部融合”: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完善檢察機關內部協作。秉持互通融合的理念,打破部門壁壘,建立線索共享和研判機制,在刑事、民事、行政檢察履職過程發現的涉及國家利益、不特定多數人權益受損的情況及時移送,公益訴訟部門對線索進行分析研判,適時開展公益監督。
“公益訴訟+專業智庫”:生態環資領域涉及面廣,生態修復是一項專業性的系統工程。檢察機關辦理案件時,依托特邀檢察官助理制度及“益心為公”志愿者平臺,在損害評估、修復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整改效果的檢驗等方面獲得“外腦智庫”的專業支持。如在辦理“某磚瓦廠占用耕地案”中,邀請作為“益心為公”志愿者的農業科學專家參與公開聽證和整改效果“回頭看”,聽取其對土地復墾后種植利用的專業建議,逐步推進土地復墾工作。專家學者全程跟蹤監督整改效果,能有效避免生態修復過程中瑕疵和隱患的發生,確保修復到位,打通公共利益保護的“最后一公里”。
“公益訴訟+外部協作”: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系統工程,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目標一致。奉賢區人民檢察院近年來先后與區生態環境部門、規資部門、水務部門等加強協作配合,建立案件信息通報、聯席會議等協作機制,共享行政執法信息和司法監督信息,在履職協同、聯動宣傳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深化“河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制,以季度例會等形式不斷規范、完善、細化“三長”聯動合作內容。與區生態環境部門、水務部門積極對接,打通“兩訴”銜接通道,作為支持磋商機關主持參與河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在磋商中發揮監督、協同和補位的作用。
投稿郵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