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
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是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檢察機關積極發揮法治服務保障作用,聚焦企業發展過程中多發性、類型化、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通過公正司法引導公平競爭、定分止爭,切實保障企業健康發展,促進改善民生就業,這是以檢察工作融入經濟發展大局的體現。對于“職業騙薪”案件,檢察機關不僅要在刑事層面予以打擊,確保準確適用法律、依法取證,還要關注其背后的犯罪治理問題。
陳蘋:在“職業騙薪”案件中,犯罪分子通常會偽造簡歷材料和夸大工作能力;而在企業招聘過程中,應聘人員為取得入職機會也會有編造簡歷和夸大能力等欺詐行為。兩者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司法機關應當如何精準區分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進而對“職業騙薪”行為進行定性?
石瑋:我認為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具體到行為性質的認定,應當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違法性。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目的,騙取入職機會、虛構勞動事實,最終騙取被害企業發放薪酬,其行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具備違法性,就應當認定為刑事詐騙。二是社會危害性。需要結合被害企業所處行業、所造成損害及對市場公平就業的擠占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不能“一刀切”。三是刑事懲罰必要性。“職業騙薪”通常由團伙實施,成員“化整為零”同時入職大量企業,在騙取巨額薪酬的同時,又具有較大隱蔽性,被害企業往往難以發現,也難以通過民事途徑獲取救濟,故有必要以刑事手段介入予以打擊。
郭勇輝:我稍微有一些不同看法,刑事詐騙和民事欺詐間還是存在明顯區別的。從事實基礎上看,刑事詐騙是虛構事實,沒有基礎事實和履行可能性,而民事欺詐則是夸大事實或者虛構部分事實,一般有基礎事實和履行可能XcI5i8MPFrE+Ned28lkbIg==性;從履行態度上看,因為履行勞動合同的基礎不存在,刑事詐騙行為人沒有履行的積極性,而民事欺詐行為人盡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履行瑕疵,但還是有積極履行合同的行動。當然,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最重要的區別是侵犯對象的不同,民事欺詐侵犯的是民事主體的權利,刑事詐騙侵犯的則是社會秩序,即國家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民事主體有序行使權利的狀態。當侵害行為發生時,民事主體如能夠進行自救,侵害行為不足以影響社會秩序的,那么侵害就屬于民事欺詐。當民事主體受到侵害而不足以自救,需要公力救濟時,此時侵害就屬于刑事詐騙。
何銀松:我認為需要綜合考慮三個方面要素對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進行區別:一是主體要求。行為人不具備職位要求的資格、能力等要求,卻通過偽造應聘材料騙取工作機會,其初步符合刑事詐騙的主體要求。二是主觀故意。刑事詐騙的故意是直接故意。以房產銷售宣講會為例,如行為人招募大量群演組織宣講會,其主觀目的僅是為騙取薪酬向公司維持積極工作的假象,則其行為構成刑事詐騙;如果目的是銷售房產,僅招募部分群演活躍氣氛,對其行為應在民事層面的評價;整體上看,對欺騙行為的性質應放在整體行為中分析具體的作用,再進行主觀故意的分析。三是危害后果。刑事詐騙相較于民事欺詐對社會秩序的危害顯然更大,“職業騙薪”案打亂了市場要素的正常配置,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制度產生了持久的危害。結合刑法相關罪名的追訴標準,構成刑事犯罪的,應當依法予以打擊。


李振林:我認為確證關鍵在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標準因詐騙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的詐騙類型主要有交易型詐騙、資格型詐騙、使用型詐騙等。“職業騙薪”案件屬于交易型詐騙,形式上表現為行為人付出勞動,用人單位支付報酬的交易行為。交易型詐騙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要重點關注有無交易的基礎事實,以及是否提供了交易對價。“職業騙薪人”獲取工作機會的學歷、工作經歷、其他符合職位要求的證明材料系偽造,是屬于沒有交易的基礎事實;通過偽造工作日志、招募“群眾演員”偽造工作業績等方式騙取企業薪水,是屬于沒有提供交易對價。既沒有交易的基礎事實,也沒有提供交易對價的,可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能將“磨洋工”“摸魚”等職場消極怠工行為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為員工獲取工作的基礎事實是存在的,只是沒提供交易對價。也不能將不具有交易基礎事實但提供了交易對價的行為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偽造應聘材料獲取工作機會,但入職后勝任工作的情況,行為人雖然不具有交易的基礎事實,但提供了交易對價,因此這不能被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陳蘋:“職業騙薪”案通常涉案人員眾多,團伙作案與個人作案相交雜,有著大量的被害企業和龐雜的涉案金額,這一方面反映了其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造成司法實務打擊其犯罪行為在取證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對此有哪些應對策略?
何銀松:從偵查機關角度看,“職業騙薪”案需要搜集的證據范圍很廣,包括:行為人的身份、工齡、學歷、簡歷、資格證書等與履行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信息;上家單位的離職證明、聯系方式;社保記錄、薪資流水,以此了解行為人的工作經歷與時長;是否存在競業限制義務或商業利益沖突的情況;是否涉訴或存在司法負面征信信息;證人證言,被害企業負責人、關系人的陳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聊天記錄、視頻信息等與團伙犯罪相關的證據;鑒定意見和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筆錄等。
圍繞前述證據,偵查機關要有針對性地運用取證手段和技巧。首先,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需要對犯罪嫌疑人留下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調取視頻監控以核實關聯證據,對已抓獲犯罪嫌疑人的常見關系人進行分析,發掘是否存在犯罪團伙及全部涉案人員。關聯犯罪嫌疑人的通信信息、出行信息、上下班信息及暫住地信息,以掌握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活動軌跡及生活習性。其次,適時并案偵查固定證據。“職業騙薪”系有預謀犯罪且通常是團伙作案,需要偵查機關拉大時空跨度,在充分收集個案證據材料的基礎上,嚴密審查判斷是否并案處理。最后,加強對訊問筆錄的分析。“職業騙薪”犯罪內部的組織性使得犯罪分子有較強的反偵查意識,需要重視對訊問筆錄的關聯分析,結合同案嫌疑人供述,充分調查犯罪嫌疑人在整個犯罪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石瑋:在偵查機關取證的基礎上,檢察環節需要圍繞“職業騙薪”案犯罪的組織性和套路性來查明基本事實。一方面查證“職業騙薪”犯罪的組織性,另一方面查證“職業騙薪”犯罪的套路性,進一步聚焦證明“非法占有目的”來構建證據體系,證明是否“沒有能力做”“沒打算做”“沒有做”。
李振林:證明“非法占有目的”是取證的重點,需要從“無交易的基礎事實”和“無交易對價”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展開。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只要行為人有作假或欺詐行為,就一律以詐騙罪認定。
陳蘋:為增加騙薪成功率,“職業騙薪”案中的行為人往往通過勞動仲裁、申請法院執行等程序和手段,達到非法獲取被害企業財產的目的。對于這種隱藏于勞動仲裁、申請法院執行中的“惡意”,要如何防nGS1FJao3x4TBJsWjoA8EfeO8bEyvzD7bMIS9/Vlrl8=止此類案件的再發?檢察機關有哪些依法履職的路徑?
郭勇輝:勞動仲裁屬于勞動糾紛訴訟的前置程序,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活動,檢察機關對勞動仲裁直接進行監督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但是,這不代表檢察機關無計可施。檢察機關在職責范圍內有兩種履職路徑:一是對勞動仲裁的間接監督。對于進入民事訴訟活動的勞動仲裁案件,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再審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監督,進而實現對勞動仲裁的間接監督;仲裁裁決生效后進入執行程序,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檢察建議對民事執行活動進行監督,從而實現對勞動仲裁的間接監督。二是向企業制發檢察建議。對“職業騙薪”案反映出的被害企業制度管理上的疏漏,以及虛假勞動仲裁頻發等問題,可通過依法制發檢察建議,幫助有關單位堵漏建制,以防止案件的再次發生。
李振林:仲裁裁決的效力源自法律的授權及國家司法權力的分割,實質上是準司法活動,對仲裁活動進行監督與對訴訟活動進行監督具有相似性。我國《刑法》第399條規定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第399條之一規定了枉法仲裁罪,兩罪在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相似,所以就枉法仲裁罪,涉仲裁的犯罪活動也應當在檢察機關的監督范圍內。若著眼于“職業騙薪”案的預防,檢察機關也可以有針對地推動同仲裁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一方面建立仲裁裁決書和調解書共享機制,檢察機關通過大數據模型分析的方式獲取虛假仲裁案件線索;另一方面建立取證協助機制,明確檢察機關在調查虛假仲裁案件過程中行使調查核實權,查詢、復制仲裁機構案卷材料等,仲裁機構予以協助。
何銀松:對于虛假勞動仲裁案件,檢察機關要有所作為。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五起依法懲治通過虛假訴訟逃廢債典型刑事案例中的“周某云虛假訴訟案”,檢察機關便是以制發檢察建議的方式開展工作。推進“職業騙薪”案的綜合治理,要重視職能部門間的協作,檢察機關可以結合典型案件,推動與公安機關合作,對中小企業加強防范宣傳。同時,加強與勞動監察部門合作,將案件中的行業共性問題移送相關部門,以便開展勞動監察,對招聘存在違法違規情況,要求企業整改,以防范風險。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投稿郵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