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新民周刊》關注了“10后”的社交方式。
我的兩個孩子分別是“00后”和“10后”,聊這個話題似乎有一定的發言權。
其實每個人天生的性格差異很大,也許比一代人跟一代人的區別更大。有的小朋友天生就是社交達人,非常喜歡和同齡人玩;有的則喜歡獨處,覺得一個人更自在。我家的兩個男孩分別是這兩種類型的孩子。老大從小喜歡社交,和同學們關系良好,有三五個知己,周末、寒暑假會約著一起游玩。而老二幾乎不出去和小伙伴玩,課間忙著卷作業,課后回家自己玩,他說獨處讓他更自在。
天性之外,互聯網可能給這一波孩子的社交方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在賽博時代,孩子們更喜歡在虛擬世界和人交往,線下交流時談論的話題也多是游戲、搞笑小視頻、網上各種流行梗。如果看他們在網上的交流,他們似乎并不缺乏同齡人的陪伴。我多次問小兒子,你不想去找你的小伙伴們玩玩嗎?他說不需要,反正見了面也是一起玩游戲或者談論游戲,手機里就可以做到了。而且,他說現在周末同學不是在補課上興趣班就是在去補課和上興趣班的路上,時間根本就湊不到一塊兒。
我一度覺得孩子沒有玩伴會很孤單,結果人家說你想多了。“我只是沒有和小伙伴們一起出去玩,但是并不代表我沒有社交。”他說自己在學校里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學校不讓亂跑跳,課間他們就在桌子上和周圍的同學玩自己發明的紙牌游戲。
好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只是我更懷念小時候一起和小伙伴們跳橡皮筋、翻花繩的快樂。 (陳 冰)
宋·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孔冰欣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對于弱小、可憐又無助的碼字民工而言,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從一個版面到另一個版面,毫無疑問也是“如逆旅”,行色匆匆愛恨匆匆也。
如果一路順坦,自然皆大歡喜。最怕被采訪者聊了半天答非所問或滿眼迷惘,讓本就心力交瘁的采訪者大腦自動循環播放夏紫薇女士的金句:一個破碎的我,怎么來幫助一個破碎的你?!還怕對著電腦屏幕自個兒先“死機”了,文檔打開已過數小時,光標仍舊停留在第一行第一個字的位置不停閃爍,“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打住。上坡仔。要淡看失意,化作“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曠達;要碾碎挫折,化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慰藉。
睡一覺,明天是新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