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未來高端戰爭,美軍加速艦載機向平臺通用化、多功能、無人化方向發展,還將多型岸基飛機納入航母編隊作戰體系。預警機實現空基作戰體系管控,電子戰飛機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戰斗機有望實現有人/無人多域作戰,反潛戰飛機實現無人反潛作戰,無人加油機成為首款艦載專用加油機,運輸機具備直達保障能力。美軍航母編隊飛機在高烈度對抗環境中的持續作戰能力與作戰范圍大幅度提升,加速海空交戰模式向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轉變,催生航母編隊體系構建、指揮控制向遠程交戰方式演進。
基本情況 由于E-2C預警機不具備空中受油功能,留空時間短,對廣域戰場的指揮控制能力不足。美軍對E-2C進行軟硬件升級,自2014年3月開始,航母編隊陸續換裝E-2D預警機,預警機中隊的飛機由4架E-2C增加到5架E-2D。美軍為E-2D加裝了空中受油探管,使其可接受多型空中加油機支援。2019年9月,首架完成空中受油改裝的E-2D在諾福克海軍基地服役。預計到2025年,美軍航母E-2C全部退役,均換裝具備空中受油能力的預警機。
主要影響 E-2D采用AN/APY-9空時自適應雷達、ALQ-217電子支援系統、紅外搜索監視跟蹤系統以及協同交戰能力系統等,在雷達和通信能力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并引入空中受油能力,可作為區域監視、通信中繼平臺。
一是強化航母編隊戰場態勢感知能力。E-2D采用先進數字技術,強化目標監視能力、敵我識別能力與協同感知能力;采用數字波束形成技術與空時自適應處理架構,可抑制雜波、干擾和其他電磁干擾源,具備海上、陸地上空的態勢感知能力,提高多目標跟蹤與批處理能力。
二是拓展航母編隊指揮控制時空范圍。E-2D最具顛覆性的變革是作為“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系統的中心節點,在橫向上鏈接更多作戰平臺,在縱向上涉及殺傷網更多作戰要素環節,可顯著拓展指揮控制時空范圍,靈活調配戰場內所有空中作戰平臺,適時執行火控解算、接力制導等任務,實現空基作戰體系管控。
三是強化航母編隊協同交戰能力。通過為E-2D加裝協同交戰能力系統、升級Link-16數據鏈,可將多個作戰平臺的雷達跟蹤數據融合為實時圖像,航母編隊基于網絡信息體系共享實時態勢,可進一步增強協同決策與火力打擊能力。E-2D不僅能指揮航母艦載戰斗機、電子戰飛機等,而且能直接控制導彈武器,實施超視距攔截和攻擊。可見,E-2D已成為構建超視距導彈武器打擊鏈的核心節點,引起作戰模式重大變化。


作戰能力 E-2D現已成為美軍航母編隊的“倍增器”,具備廣域空間偵察監視、協同探測空中目標、長時間指揮控制等作戰能力。
一是廣域空間偵察監視能力。艦載預警機的空域監視能力從原來主抓一個威脅軸、兼顧另外一個威脅軸轉變成同時兼顧兩個威脅軸、側重其中一個威脅軸,進一步增大空域監視范圍。
二是協同探測空中目標能力。E-2D裝備AN/APY-9空時自適應雷達、紅外搜索監視跟蹤系統等,被認為是對抗第五代隱身戰機以及導彈預警的重要平臺。該型預警機與F/A-18E/F戰斗機的AN/APG-79雷達、宙斯盾艦的AN/SPY-1D雷達等協同,能夠有效探測、識別與跟蹤強雜波環境中低空飛行的隱身飛機、巡航導彈等目標。
三是長時間指揮控制能力。E-2D從傳統的空中預警角色轉變為承擔整個戰場指揮控制的全新角色,可對復雜戰場環境的作戰行動實施靈活、高效與敏捷的指揮控制。隨著E-2D陸續加裝空中受油探管,可接受多型空中加油機支援,平均任務時間從4小時增加到7小時,作戰半徑由200千米擴展至400千米,能夠遠離航母編隊奔赴戰區前沿,不僅可對距航母1000千米外的目標遂行早期預警,還可在廣域戰場空間提供長航時綜合作戰管理,確保指揮控制連續性。
基本情況 EA-6B電子戰飛機飛行速度慢,與F/A-18E/F戰斗機群協同難度較大,一般以遠距支援干擾為主,且電子戰性能相對較差。到2018年12月16日,EA-6B全部退役,航母換裝EA-18G電子戰飛機,每個電子戰中隊編配7架。EA-18G采用F/A-18F的機體,保留了F/A-18F"Block"II批次90%的部件和系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軟件方面,有利于提升電子戰飛機與戰斗機的協同作戰能力。近些年,美軍對EA-18G進行無人化改裝,著力提升其戰場生存能力。2020年2月,美波音公司與美海軍演示了EA-18G有人/無人編組的飛行能力,1架有人飛機成功地對2架無人機實施指揮控制。
主要影響 EA-18G是目前美海軍唯一能實施全頻譜電子攻擊能力的電子戰飛機,既是當今戰斗力最強的電子戰飛機,又是電磁干擾能力最強的戰斗機。
一是創新電子戰飛機獨立作戰能力。EA-18G具備全譜電磁攻擊能力、通信對抗能力和雷達干擾能力,增強了對防空系統和通信網絡的電磁戰能力,不僅能伴隨戰斗機在高風險空域執行電磁掩護、電磁壓制等任務,還能憑借自身搭載的空空導彈、頭盔瞄準系統等獨立執行任務,不需要戰斗機護航,增強了在強對抗戰場環境中作戰編組的靈活性。
二是強化電子戰飛機干擾能力。美海軍提出“下一代干擾機”計劃,替換EA-18G的戰術干擾吊艙AN/ALQ-99,其干擾功率提高4倍以上,干擾波束寬度可以控制在5°以內,實現對指定雷達或通信終端的定向輻射,降低了被截獲概率,并可同時干擾多個目標。新的干擾機采用先進數字式干擾技術,可快速調整各種干擾參數;基于開放式模塊化架構,進一步加強全頻譜電子干擾能力,大幅提升對敵方雷達、通信系統的干擾和壓制能力,有利于在高端戰爭中奪取制電磁權。
作戰能力 EA-18G能有效支持從電子偵察到電子攻擊等各種任務,不僅可提供全面的戰場感知能力,還能壓制敵方防空系統。該飛機與美軍及盟友的互操作性進一步提高了其在聯合作戰中的價值。
一是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EA-18G無人機對平臺內外傳感器數據進行融合,生成戰場通用作戰圖,并發送至EA-18G有人電子戰飛機。這種有人/無人編組模式能夠在大范圍內為海軍與空軍戰斗機編隊提供隨隊電子干擾支援,并對敵方電磁輻射資產予以“軟殺傷”與“硬摧毀”,有效應對更先進更復雜的一體化防空反導體系,大幅度提升電磁戰效能與有人機組的戰場生存能力。
二是加強戰斗攻擊機編隊電磁對抗能力。EA-18G是一種用途廣泛、適應性強的飛機,是具有戰斗機速度和機動性的電子攻擊機,能夠執行多種電子戰任務。除了作為電子攻擊平臺外,EA-18G還能攜帶多種彈藥,保護自己不受敵機攻擊。美軍航母3個F/A-18E/F戰斗攻擊機中隊還各設置2架EA-18G,另外1架EA-18G處于待命狀態,具備全程伴隨攻擊機群的能力,意味著戰斗攻擊機編隊的電磁對抗能力加倍。
三是與小型無人機協同作戰。美軍為EA-18G配備沖鋒小型無人機,將其作為一次性情報監視偵察資產,主要承擔電磁戰、搜集與共享情報等任務。通過與電子戰飛機組網,可擴展與延伸情報偵察能力。

基本情況 到2018年底,美航母戰斗機中隊F/A-18C/D戰斗攻擊機全部退役,換裝F/A-18E/F戰斗攻擊機。2021年,10架F-35C戰斗機首先部署到卡爾·文森號航母,其他航母也陸續接收F-35C。隨著F/A-18E/F日趨老齡化,美海軍一方面加緊采辦計劃,另一方面在2025年前將現役540架F/A-18E/F全部升級改造至Block"III型,主要加裝保形油箱、延壽并適度提高隱身能力、加裝新型分布式目標處理器和戰術目標網絡技術數據鏈、換裝第二代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
主要影響 未來一段時間,美軍航母保持兩型戰斗機并存,分別是2個F/A-18E/F中隊和2個F-35C中隊。隨著越來越多的戰斗機從F/A-18E過渡到F-35C,航母編隊的作戰方式將更加靈活、打擊目標更加多元。
一是F/A-18E/F強化艦隊防空與對海作戰。F/A-18E/F有11個外掛點,通過加裝保形油箱,掛載標準-6、AGM-158C等導彈,擴展航母編隊空中攻防作戰范圍。F/A-18E/F掛載空空導彈時,擔負航母編隊防空任務;裝備標準-6導彈后,具備超視距防空、末段反導、反臨、反艦等作戰能力,進一步完善導彈防御體系;還能掛載魚叉反艦導彈、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等,執行對海作戰任務,一次可掛載4枚AGM-158C,將航母編隊對海打擊范圍擴大至1800千米。
二是F-35C強化遠程對地與對空攻擊能力。F-35C有6個機翼外掛點和4個內埋掛點,可掛載多型彈藥,主要擔負遠程對地、對空攻擊任務。F-35C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掛載AIM-9空空導彈、AGM-158B聯合空地防區外導彈、MK-84非制導炸彈等。F-35C執行對空攻擊任務時,可掛載AGM-154C聯合防區外武器、AIM-120C先進中程空空導彈等。目前,F-35C沒有掛載反艦導彈,不能實施對海作戰任務。
作戰能力 F/A-18E/F與F-35C都具備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提升強對抗戰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及任務多樣性。
一是F/A-18E/F有人/無人協同作戰。基于EA-18G的無人化改裝技術,美軍開始對F/A-18E/F進行無人化改裝,使其無縫融入航母編隊空中作戰體系。一架F/A-18E/F有人機可同時指揮多架無人機,在態勢感知、指揮控制、火力打擊等方面實現更佳組合,大幅度提升F/A-18E/F在強對抗戰場環境中執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
二是F-35C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為保護高價值的F-35C,美軍專門研制了XQ-58A隱身無人機,其造價低于200萬美元,可作為空戰中低成本消耗品,遂行進攻性制空、防空壓制、空中護航等任務,具有改變空戰游戲規則的潛力。F-35C與XQ-58A執行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時,一架F-35C可同時控制6架XQ-58A,執行偵察監視、對地遠程精確打擊等任務,顯著提升戰斗機在強對抗戰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基本情況 2009年1月29日,美軍航母艦載S-3B反巡邏潛機全部退役,艦載機不再具備遠程反潛能力。每艘航母部署一個反潛直升機中隊,編配8架MH-60R反潛直升機,每艘宙斯盾艦編配2架MH-60R,但其作戰半徑較小,由于反潛能力非常有限,其數量有所減少。近些年,美軍航母編隊陸續將岸基P-3C反潛巡邏機、P-8A反潛巡邏機、MQ-4C高空長航時無人機、MQ-9B無人反潛巡邏機、MQ-8C無人偵察機等編入航母編隊,拓展其有人/無人反潛作戰能力。

主要影響 隨著大量岸基飛機被納入美軍航母編隊,促使其作戰體系的分布式反潛作戰模式、作戰能力發生新變化。
一是反潛巡邏機強化廣域反潛能力。到2020年5月,P-3C全部退役,美海軍12個巡邏機中隊全部換裝P-8A,航母編隊的外層反潛依靠前沿軍事基地的P-8A。該型飛機以波音737-800ERX客機為基礎改造而成。反潛巡邏機上岸不僅有利于航母搭載更多的進攻性作戰力量,還有利于靈活構建反潛作戰體系,提升航母編隊應對水下威脅的能力。
二是創生無人化反潛作戰新模式。MQ-4C、MQ-9B、MQ-8C等被納入航母編隊,有利于自組織構建對海敏捷偵察網,提升全域戰場多維態勢感知與反潛能力。其中MQ-9B可替代P-8A執行無人化反潛、反艦任務,主要完成情報監視偵察、目標指示、魚雷攻擊等任務。
作戰能力 在高端戰爭中,艦載反潛飛機與前沿軍事基地協同實施無人反潛作戰、有人/無人協同反潛作戰。
一是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與反潛巡邏機協同反潛。MQ-4C執行廣域海上監視、信息搜集、通信中繼與毀傷評估等任務,支撐P-8A執行航母編隊外層反潛任務。伴隨MQ-9B無人反潛巡邏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并逐步替代P-8A,航母編隊的外層反潛將以無人反潛為主,為實施敏捷高效的分布式反潛作戰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反潛直升機與無人偵察機協同反潛。MH-60R反潛直升機巡邏半徑小,只能依附宙斯盾艦為航母編隊提供中層、內層反潛。基于Link-16數據鏈,MH-60R反潛直升機與MQ-8C無人偵察機實施協同反潛,無人偵察機持續跟蹤水下目標,為反潛直升機提供目標指示信息,進一步拓展水面艦艇的反潛范圍。
基本情況 由于F/A-18E/F中20%?30%需承擔伙伴加油任務,在服役壽命過半的情況下,加油和作戰雙重任務導致其消耗過快。在此背景下,美海軍決定暫時放棄注重打擊能力的艦載無人機項目,集中資源發展無人加油機,啟動“航母艦載空中加油系統”項目,即MQ-25A無人加油機。目前,MQ-25A已完成作戰試驗,預計2026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海軍計劃采購76架MQ-25A,每艘航母配備5架,為艦載機實施伙伴加油,或在航母周邊為等待著艦的艦載機進行加油。
主要影響 MQ-25A列裝后,將成為全球首款艦載專用加油機,不僅可大幅度擴展艦載機編隊作戰半徑,還可將F/A-18E/F從伙伴加油任務中解放出來。

一是大幅度拓展艦載機編隊作戰半徑。在高端戰爭中,MQ-25A可遠離航母800千米,對艦載機實時空中加油,大幅度提升其作戰半徑與任務能力。F/A-18E/F的作戰半徑為830千米,空中加油后可達1400千米,掛載AGM-158C后火力打擊范圍達到2300千米。F-35C的作戰半徑1100千米,空中加油后可達1750千米。艦載機編隊作戰半徑增加,航母編隊可遠距離介入地區軍事沖突,有效緩解航母面臨反艦導彈的威脅。
二是加速艦載機無人化進程。MQ-25A無人加油機及其衍生型號將率先推動艦載機無人化。通過優先發展中低烈度環境使用、風險相對較低的MQ-25A無人加油機;同時完成平臺設計、關鍵技術驗證,打通無人機上艦和有人/無人編隊作戰應用流程。MQ-25A將換裝“下一代干擾機”吊艙,成為無人電子戰飛機,替代EA-18G實施隨隊干擾或防區內抵近干擾;還可裝備制導炸彈,作為無人攻擊機,替代F/A-18E/F隱蔽前出執行首波打擊任務。
三是增加戰斗攻擊機出動架次率。MQ-25A部署航母后,可提升空中加油保障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將F/A-18F從伙伴加油任務中解脫出來,顯著提升F/A-18F的出動架次率和整體作戰能力。
作戰能力 每艘航母僅部署5架MQ-25A,不足以確保艦載機進行規模化遠程作戰的持續性和容量,主要用于提升艦載機戰斗空中巡邏的持續性、接應艦載機著艦加油和支撐個別編隊遠程作戰。
一是有人/無人協同偵察。當航母為規避打擊而關閉無線電通信或遭遇對手電磁干擾時,MQ-25A與航母的通信中斷,由E-2D對MQ-25A實施指揮控制。通過為MQ-25A加裝預警探測、指揮控制、效果評估等任務模塊,不僅可彌補預警機在局部海域的探測盲區,增強航母編隊的態勢感知能力,還可為任務式指揮控制提供靈活多樣的體系構建方式,有效支撐航母編隊在強對抗戰場環境中執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
二是有人/無人空中加油。MQ-25A可以為F/A-18E/F、F-35C、E-2D等實施空中加油。例如,當F/A-18E/F向MQ-25A發出改變加油點信息后,MQ-25A自主離開當前飛行航路,前往目標地點與F/A-18E/F會合,完成有人/無人空中加油,支撐戰斗機編隊遂行遠程作戰任務。
三是一體化信火作戰。根據作戰任務需要,MQ-25A可搭載偵察情報、電磁戰、火力打擊、小型無人機等功能載荷,在強對抗戰場環境中可快速融入海上無人作戰體系,即時拓展艦載機的火力覆蓋范圍,有效提升作戰靈活性和殺傷力。
基本情況 目前,C-2A運輸機嚴重老齡化,任務準備率不到40%,難以滿足全天時全天候作戰需求,夜間著艦能力尤為不足。2021年,CMV-22B傾轉旋翼機被部署到卡爾·文森號航母,每個艦載機聯隊編配3架,到2024年逐步取代C-2A。此外,近些年美海軍還在航母上測試藍水運輸無人機。
主要影響 CMV-22B具有固定翼飛機航速高、航程遠、油耗低和直升機垂直起降等優點,在實現分布式海上作戰時具有顯著優勢。

一是大幅度提升海上運輸效率。C-2A海上補給時只能降落在航母上,由MH-60S直升機將補給物資轉運到其他水面艦艇,這種保障模式耗費時間,且轉移物資能力受直升機航程限制,嚴重制約航母編隊在高端戰爭中的作戰能力。CMV-22B具備長距離運輸能力,可直接降落在航母編隊的大中型水面艦艇上,大幅度減少物資和人員轉運時間,使得航母編隊的運輸任務更加靈活高效。
二是豐富航母編隊加油手段。CMV-22B是在海軍陸戰隊MV-22B的基礎上,在機翼內增加2個60加侖的油箱,并對舷側油箱進行擴容。CMV-22B裝配空中加油系統,可為起飛后與降落前需要加油的艦載機提供空中加油,進一步將F/A-18F從伙伴加油任務中解脫出來。
三是強化殺傷網自適應性。CMV-22B可加裝偵察預警、指揮控制、反潛作戰、電磁戰等任務模塊,作為一個移動的節點快速融入高彈性、強魯棒性殺傷網,賦能分布式海上作戰,及時攻擊海上時敏目標。
作戰能力 CMV-22具備通用化改裝潛力,可改裝為預警機、反潛機等平臺,有利于提高航母編隊飛機的實際出勤率和戰斗力。藍水運輸無人機部署美軍航母后,可進一步拓展航母編隊的空中運輸能力。
一是遠距離直達運輸。CMV-22B支持夜間操作,主要從前沿軍事基地直接向航母編隊的水面艦艇運送人員、物資和裝備等,包括F-35C戰斗機的發動機等,大幅度提升海上運輸效率。
二是協同實施“快速閃電”作戰。1架CMV-22B與4架F-35B組成小型隱身作戰編隊,依托前沿基地、與盟友建立合作安全點、利用民用機場等方式打造的大量臨時性前沿小型“跳板”,可靈活實施穿透性打擊行動。
三是無人機增強補給靈活性。藍水運輸無人機具有一個可拆卸的內部貨艙,能夠自主運送小型有效載荷,具備垂直起降能力,能夠快速將關鍵部件投送至航行狀態的水面艦艇,增強海上補給的靈活性與及時性。
責任編輯:王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