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部分學生將來不以數學為職業.數學教育在這些學生的生活及職業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學生“有本領”的主要體現.課標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給出了具體要求.課標指出,要在情境中考查核心素養,注重考查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1].中考命題要貫徹課標的要求,注重考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函數是初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主要工具.用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注重考查思維過程,是改變相對固定的試題形式,減少“機械刷題”的抓手.
1 當前函數試題的現狀與困境
函數題一度作為壓軸題.為了保證區分度,試題形式不斷變化.有一段時間認為,綜合運用知識就是在知識交匯處命題.中考曾經出現了一些函數與幾何交匯的試題.當時被認為是創新.典型的題目如下:
如圖1,已知直線y=kx?6與拋物線y=ax2+bx+c交于A,B兩點,且點A(1,-4)為拋物線的頂點,點B在x軸上.
(1)拋物線的第二象限圖象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ΔPOB與ΔPOC全等?若存在,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若點Q是y軸上一點,且ΔABQ為直角三角形,求點Q的坐標.
該題中的拋物線是二次函數圖象.問題是找出滿足條件的全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解答題目需要算邊長(長度,即兩點間距離,兩點間距離公式為高中解析幾何內容)、角度,做輔助線,構造全等與相似.長度與角度是幾何問題,不是函數問題.函數是研究變量間的關系,通過這種相依數量關系來研究變化規律.做輔助線,構造全等與相似是典型的平面幾何方法.該題的實質是以函數圖象為背景,考查平面幾何.數學是自然的,有其產生的背景與脈絡,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研究問題與方法.人為的隨意交匯,不能產生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
兩點間距離公式為高中解析幾何內容.該題卻不是經典的解析幾何問題.解析幾何產生于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在社會需求下產生的.當時,機械研究提出了動力學相關的數學問題,堤壩修建提出了力學相關的數學問題,航海業提出了測量問題,造船業提出了描繪船體各部位曲線問題,望遠鏡的制造提出了透鏡表面形狀問題,火器制造業提出了拋射體軌跡與定量計算問題,這些問題推動了解析幾何的產生.高中解析幾何運用坐標法,主要探討曲線的方程,曲線的交點及其延伸出的兩點間距離,直線的斜率及其代表的角度,核心概念是距離和斜率,主要方法是列方程與解方程(組).這些研究問題、內容與方法,是自然形成的,不能與函數或者平面幾何知識隨意交匯而產生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人為的知識交匯,只能創造“牛頭馬面”式的虛構問題.
函數試題的另一種創新形式是含參數的函數問題,這主要是向高考銜接,本質上是多元函數問題.含參的一次函數題,大部分表現為線性規劃問題.教育部《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嚴格依據課標命題,不得擴大考試內容范圍,嚴禁將高中課程內容作為考試內容.這兩類題擴大了考試內容范圍,違背了以大概念(大概念是數學家對數學內容的概括與總結,教育功能是遷移)[2]為核心、以結構化知識為載體的課標要求.
學業質量標準要求,以結構化數學知識為載體考查核心素養,在情境中考查核心素養[1].按照這個要求,把關題的載體是多樣的,函數題不應必然作為壓軸題.中考應該是多點把關、知識輪動,才能做到試題形式多樣化,從而使學生減少刷題.
2 函數試題要著重在現實背景中0eeb621311badcef871990eedbe58d4af1d90124145367252a36fed785328b3c考查抽象能力
函數產生于實際問題中,它是描述現實問題的基本數學工具.初中學的函數比較簡單,單純在數學內部考查函數知識,沒有很好的區分度.函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有較好的區分度,體現了數學的價值——運用數學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這是堅持素養立意,堅持試題內容與育人目標相結合的一種命題思路.
2.1 對實際問題中函數關系的理解是考查抽象能力的一個切入點
實際問題多是用自然語言描述的.若實際問題中的數量較多,則多用圖象或圖表表達.圖象與圖表是一種視覺表征,是視覺推理的一種應用.讀懂圖象與圖表是理解實際問題的關鍵,也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素養.圖象整體表達數量(函數)關系,直觀揭示變化規律.理解圖象表達的現實意義及函數關系,是抽象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考查抽象能力的一個切入點.下題就是一個典型樣例.
甲乙兩人勻速從同一地點到1500米處的圖書館看書,甲出發5分鐘后,乙以一定速度沿同一路線行走.設甲乙兩人相距s(米),甲行走的時間為t(分),s為t的函數.圖象一部分如圖2所示.當甲出發多少分鐘時,甲、乙兩人相距360米[3]?
該題典型地體現了數學的閱讀方式——先整體把握問題,生成一種假設,再通過閱讀尋求證據驗證假設[4].該題的縱坐標,不是學生熟悉的路程,而是路程差.這給學生理解問題帶來困擾.對圖2的解釋,學生需要調用學校生活經驗.甲步行先走(乙未動),兩人間的距離拉大.乙5分鐘后以大于甲的速度(如騎自行車)追趕.從橫軸5分鐘時刻起,兩人間距開始減少.乙趕上甲時,兩人間距變成零.之后間距再次拉大,直到乙到達圖書館.此時間距最大.乙到達圖書館后停止移動,甲繼續向圖書館移動,兩人間距又開始減少,直至變成零.從圖象看,兩人間距曾達到450米,說明最大間距不小于450米.題目所求間距360米的時刻,應該有兩個(最大間距對應時刻前后各一個).圖象只是部分運動過程,不是全部.
調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讀懂圖象是學生理解該題的關鍵,這是視覺推理的一種重要表現,是數學眼光的重要成分.該題可以用函數知識來做.利用函數與方程的關系,也可以用方程來做.這類題聚焦函數和方程的核心思想,考查抽象能力,有多種解法,有一定的區分度.函數應用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教材中有很多用圖象表達的素材(也有縱軸是路程差或者進水量與出水量差的素材).在這種素材上編制有區分度的試題,真正體現了回歸教材,以標命題,把中考內容與育人目標相結合.
運用圖象進行大小比較是用函數知識解決問題的一類典型問題.大小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系,也是生活中的一類重要問題,是函數增減性(單調性)的重要應用,如效用最大,花費最少等問題.初中、高中教材中也有很多這類問題.依據這些素材編制一些拓展性題目,也是一種回歸教材的命題思路,既考查了應用意識,也考查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知識準備情況,典型體現了中考的目的.
2.2 識別核心變量及其關系是考查抽象能力的著力點
有些問題數量關系較多.學生往往抓不住核心變量.能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核心變量,是數學抽象能力的主要表現[1].依托數量關系多的素材,命制函數應用題,是考查抽象能力的一個著力點.
人教社教材中有一個租車問題:
某學校計劃在總費用2300元的限額內,租用汽車送234名學生和6名教師集體外出活動,每輛汽車上至少要有1名教師.現在甲、乙兩種大客車,甲種客車最大載客量45人,乙種客車最大載客量30人.甲種客車每輛租金400元,乙種客車每輛租金280元.請給出最節省費用的租車方案[5].
該題數量多,數量關系多.數量關系是典型的“總價=單價×數量”與“總量=分量+分量”,核心變量是總費用與甲、乙兩種客車費用.甲、乙客車的載客人數是次要因素.識別核心變量是構建該題思路的關鍵.學生對該題大多沒有思路,教師也認為不好講.這是一個有區分度的題,可以利用簡化條件法進行改編[6],命制中考題.
把載客人數的要求去掉,固定車輛總數,仍然體現主要思路.可變為簡單問題:甲種客車每輛租金400元,乙種客車每輛租金280元,在總費用2300元的限額內,若租7輛客車,給出最節省費用的租車方案.
該題拓展一下,可以變為較難題:甲種客車每輛租金400元,乙f4b359f69370270f346ab616363febbca3be1462e0381d9a2f1500683227c7a3種客車每輛租金280元;甲種客車最大載客量45人,乙種客車最大載客量30人.在總費用2300元的限額內,租用汽車送234名學生與8名教師集體外出參加活動,每輛汽車上至少有1名教師,給出最節省費用的租車方案.
教材例題控制條件,使得只能有6輛車.較難題與例題思路一致,車輛總數可以取幾個值,變成幾個最小值之間的比較,復雜度增加.簡單題與拓展題組成一個大題,簡單題大部分學生會做,也啟發拓展題思路,體現層次性,是一種有價值的命題思路.
在命制含有多個數量關系的題目時,需要仔細斟酌數量及數量關系,確保實現命題意圖.教材有這樣一道習題:A城有肥料200噸,B城有肥料300噸.現要把這些肥料運往CD,兩鄉.從A城運往CD,兩鄉肥料的費用分別為20元每噸與25元每噸,從B城運往CD,兩鄉肥料的費用分別為15元每噸與24元每噸.現C鄉需要肥料240噸,D鄉需要肥料260噸,怎樣調運運費最少[4]?
本題可以用一次函數的增減性來做,也可以利用直覺推理來做.B城運往CD,兩鄉的運費,分別比A城運往CD,兩鄉的運費低.優先把B城中的肥料運往CD,兩鄉.B城運往C鄉的運費最低,優先運往C鄉.C鄉需求240噸肥料,B城有300噸.B城運240噸肥料往C鄉,剩余60噸只能運往D鄉.A城所有的200噸肥料,也只好運往D鄉,恰好滿足條件.假如B城運往C鄉的肥料中,有1噸被A城肥料替換.B城被A城替代的1噸需要運往D鄉,則總運費增加(2015)(2415)14?+?=元,所以上述調運方案最優.這種直覺推理,本質上還是利用一次函數的增減性,最值在定義域端點處取得.學生沒有意識到一次函數的本質作用,也可以單純依靠直覺推理得到結論.該題命題意圖如果是考查一次函數,則需要改進.比如把數據調整一下(該題數據調整充滿陷阱,只有滿足一個較為特殊的條件才行).該題命題意圖如果是考查數學核心素養,則是一道好題.它的背景簡單,學生都能理解.它有多種解法,既可以用直覺推理來做,也可以用一次函數來做.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知識與能力,如函數和邏輯推理.它可以進一步展開與一般化,變成線性規劃問題,其函數解法也可以一般化.
實際問題的情境是多樣的,即使費用最少這類問題,其背景也是多樣的.可以結合地域特色來命制,凸顯育人導向.實際情境可以多個維度復雜化,像結合視覺推理,用圖象與表格表達數據;或者增加一些起次要作用的數量關系限制主要變量的取值范圍等,從而拓展命制不同難度的題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格蘭特·維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呂銀愛,董濤.基于數學運算素養的解題分析與教學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1):61-63,89
[4]舒爾曼.實踐智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吳玲玲,董濤.運用簡化條件法教解題——以2017年全國Ⅰ卷理21題為例[J].福建中學數學,2021(1):31-33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教育考試招生重點專項課題“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評價體系的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研究”(課題編號:FJJYKS22-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