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宮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行剖宮產術且術中出血量>350 mL的7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
35例。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止血治療,研究組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比較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時間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產婦術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術中出血量,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均P<0.05)。研究組產婦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行剖宮產術且術中出血較多的產婦實施子宮壓迫縫合術能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縮短止血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子宮壓迫縫合術;剖宮產;術中出血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21.013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1.041
剖宮產術是產科重要術式之一,主要適用于難產、妊娠嚴重合并癥、胎位異常、經陰道分娩過程中出現危及母嬰安全的因素需盡快終止妊娠等情況[1]。該術式會對母體造成一定創傷,可能因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等發生術中出血,嚴重時危及產婦生命安全[2]。針對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產婦,首要措施是盡快止血,以往多采取按摩子宮、促宮縮藥物治療等手段,可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止血效果差異較大,預后效果不佳[3]。子宮壓迫縫合術是一種新型的產科止血方式,具有操作簡單、止血效果較好等優勢,治療前景較好[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子宮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行剖宮產術且術中出血量>350 mL的7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8.13±2.56)歲;孕周34~40周,
平均孕周(37.08±1.69)周;體質量60~80 kg,平均體質量(70.22±3.95)kg;孕次1~4次,平均孕次(2.51±0.49)次;經產婦15例,初產婦20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7.84±2.34)歲;孕周34~40周,平均孕周(36.91±1.55)周;體質量61~79 kg,平均體質量(69.82±4.23)kg;孕次1~4次,平均孕次(2.48±0.45)次;經產婦16例,初產婦19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剖宮產術指征[5];⑵術中出血量>350 mL;⑶認知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⑴子宮受損較嚴重者;⑵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⑶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⑷合并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⑸不耐受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者;⑹合并傳染性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產婦接受常規止血治療:⑴按摩子宮。術者將手伸入腹腔握住宮底,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均勻且有節律地按摩并壓迫宮底,擠出宮腔內積血;或將子宮托出腹腔,一手置于子宮前壁,另一手置于子宮后壁,進行雙手按摩,以刺激子宮收縮,按摩5~10 min直至子宮宮體變硬、子宮收縮有皺褶、宮腔滲血或子宮切口滲血減少。⑵應用促宮縮藥物。在胎兒娩出后立即給予產婦宮體注射10~20單位縮宮素注射液(武漢長聯來福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605,規格:1 mL∶10單位),并取10~20單位縮宮素注射液與0.9%的NaCl溶液混合均勻,緩慢靜滴。若產婦出血癥狀未得到改善,需逐漸增加劑量,最大劑量60 單位/d。
研究組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子宮壓迫縫合術止血治療:20例產婦實施Hayman縫合術,12例產婦實施B-Lynch縫合術,3例產婦實施Cho縫合術。Hayman縫合術[6]:⑴判斷手術開展的可行性。將子宮托出腹腔外,雙手對子宮體進行加壓使其前后壁緊貼,同時觀察出血情況,若出血量減少則證明手術可行。⑵手術操作。下推膀胱至暴露子宮下段,予1號可吸收線從子宮切口右側下緣2~3 cm、子宮內側3 cm處進針,從前壁進針穿過宮腔,從后壁相對應部位出針,繞至宮底打結,助手雙手擠壓宮底并對子宮體加壓,術者緩慢、輕柔收緊縫線兩端打結。左側同法操作。若針眼出現出血現象,使用1號可吸收線進行縫扎止血處理。⑶干預情況觀察。將縫合好的子宮放回腹腔,觀察10~15 min,重點觀察產婦生命體征、出血量變化、子宮顏色變化等。出血逐步停止、子宮顏色紅潤、生命體征穩定時可進行子宮切口縫合。B-Lynch縫合術[7]:第
1及第3步驟與Hayman縫合術相同。操作方法:將子宮托出腹腔外,下推膀胱,進一步暴露子宮下段,予1號可吸收線于子宮切口下3 cm、距子宮左緣3 cm處進針,穿過子宮肌層,于子宮切口上3 cm、距子宮左緣約3 cm處出針,然后越過宮底向后,在子宮下段左側與前壁相對應處進針,在右側對稱點穿出,操作同左側,術者與助手配合用力拉緊縫線以壓縮子宮打結。在將子宮納入腹腔前,調整縫線使其均勻分布在子宮表面。對于前置胎盤引起的產后出血需先在胎盤剝離面作“8”字縫合,出血減少后再行子宮B-Lynch縫合術。Cho縫合術[8]:在出血嚴重區域,使用1號可吸收線選擇任何一點,從子宮前壁進針穿透宮腔由后壁出針,側向間距2~3 cm由后壁進針前壁出針,下方間距2~3 cm前壁進針后壁出針,最后再側向后壁進針前壁出針,拉緊縫線后于前壁打結,形成四邊形縫合,通過子宮前后壁的壓迫而止血。宮縮乏力時可在宮底至子宮下段均勻地行4~6個縫合。胎盤粘連時可在胎盤剝離部位行2~3個縫合。前置胎盤時可在下推膀胱后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⑴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術后2 h出血量、術后24 h出血量。⑵止血時間、住院時間。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止血時間、住院時間。⑶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產褥感染、心律失常。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比較 兩組產婦術后2、 24 h出血量均少于術中出血量,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止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產婦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產婦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3 討論
產后出血為圍產期嚴重并發癥,其危險程度與出血量呈正相關。若出血量過大會導致產婦發生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誘發產后出血的原因較多,據權威數據表明,產后出血所導致的孕產婦死亡中,產后宮縮乏力占比70%~90%,胎盤因素占比約20%,軟產道損傷約10% [9-10]。針對產后出血的治療思路為及時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失血性休克、積極預防感染等[11]。按摩子宮可通過按摩刺激引起子宮收縮,進而達到止血目的;促宮縮藥物主要通過縮宮素作用于肌細胞膜上的受體,使其動作電位下降,細胞外鈣離子進入細胞內,進而興奮子宮平滑肌,促進其收縮,發揮止血效果[12-13]。但上述方法止血效果差異較大,預后效果不佳,且若用藥劑量過大,產婦還會出現惡心、嘔吐、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
子宮壓迫縫合術最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Hayman、B-Lynch、Cho縫合術等,前兩種手術方式適用于前置胎盤、宮縮乏力等引起的出血,可實時控制產婦出血情況,減少出血量,提高止血成功率;同時,還可降低產后出血風險,保護器官完整性,且具有操作簡單、耗時短、安全性高的優勢,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小,預后恢復更理想。第3種手術方式適用于胎盤植入、粘連等引起的宮腔局部活躍性出血,可快速有效地止血,便于手術進行,保障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產婦術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術中出血量,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研究組產婦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相較于常規止血治療,子宮壓迫縫合術止血治療能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縮短止血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子宮壓迫縫合術利用捆綁、壓迫等方式,對子宮基層形成橫向壓迫,使下段前后壁緊貼側壁,充分擠壓子宮壁的血管;同時,促使開放血竇閉合,減緩血流,從而有效止血。子宮肌層缺血可促進子宮收縮增強,發揮止血效果。此外,環狀縫扎過程中可對子宮動脈上行、下行支起到間接結扎壓迫作用,促進止血[14]。同時,子宮壓迫對部分血流進行阻斷,可有效止血,進而減少產后出血量,縮短產婦產后住院時間、恢復時間等。子宮壓迫縫合術不僅能有效控制出血,還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止血,預防產后大出血高危情況,同時避免因無法止血行子宮切除術,安全性較高[15]。
綜上所述,行剖宮產術治療且術中出血較多的產婦實施子宮壓迫縫合術能夠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縮短止血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劉薇,劉萍,王云霞.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面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9, 12(12): 1335-1338.
孫少玉.改良子宮下段垂直平行壓迫縫合術聯合縮宮素注射液對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出血的療效[J].河南醫學研究, 2019, 28(19): 3519-3520.
魏華莉,司越,王小蘭,等.改良Hayman縫合術與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及產后出血的療效比較[J].西部醫學, 2021, 33(5): 714-717.
吳勤練.不同止血方式在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應用價值分析[J/CD].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22, 9(36): 44-47.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剖宮產手術的專家共識(2014)[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4, 49(10): 721-724.
肖安春.子宮Hayman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21例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 2019, 29(34): 373.
于夢,喬寵,李媛媛,等. B-Lynch縫合術對剖宮產術中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21, 50(5): 464-466.
楊娉,唐雅兵,蔣玉榮.多樣式改良Cho縫合法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20, 21(2): 190-191.
洪紅,胡蕓.產后出血產婦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對出血量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科學, 2020, 10(14): 54-56, 139.
張瑞麗,趙莉莉,楊筱青.子宮壓迫縫合術對產后出血的治療作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 30(1): 106-107.
楊柳春.改良式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研討[J].當代醫藥論叢, 2020, 18(12): 76-77.
郭冬麗.子宮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1, 32(9): 1431-1432.
劉偉武,譚茵,李春藝,等.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子宮下段出血的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 2020, 17(15): 31-34.
甘雨,金日,劉春潔.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中子宮壓迫縫合術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21, 19(17): 77-78.
余紅琴.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 2022, 17(3): 49-52.
1作者簡介:莫玲,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產科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