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哪一戶需要做工作的?我去做。”一大早,66歲的陳根娣就來到上海市楊浦區控江路街道鳳南一村居委會,扯著嗓門喊了起來。陳根娣是鳳南一村一名普通居民,她不僅早早定了自家的搬遷方案,還不時來居委會報到,要求和居委干部們一起,去給沒想通的老鄰居們做“心理按摩”。
n像陳根娣這樣的居民,在鳳南一村可不少。快70歲的肖立海,聽到哪戶“不想動”,就急匆匆要上門和他“嘎三胡”(聊天);64歲的李劍華、60歲的李明富,對搬遷工作十分上心……
n鳳南一村舊住房更新(拆除重建)是上海市規模最大的“兩舊一村”改造項目,從“門都敲不開”,到提前95天實現征詢、簽約、搬遷交房3個“100%同意”,更新的不只是城市,更是黨群關系。
n“不是都說要搬遷嗎?政府說的話還算不算數?”踏入小區,控江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軍就被居民圍了個水泄不通。但搬遷哪是一句話的事?鳳南一村太大太復雜了!1800多戶人家,60%是老人,殘疾人就有300多名。
n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鳳南一村,有35棟樓、128種房型:有的,有證無房;有的,有房無證gOFq0rQeEoc2tudqsmdP8SXG+y6j5wMzImkhCsC3Vn0=;有的,一張證對應著兩套房,還不在一棟樓里;有的是“家店合用”,一邊住家一邊開店……
n大部分居民廚衛合用,有著強烈的改造意愿,但少數居民是產權房,有廚有衛、環境不錯,聽說要搬遷,一萬個不愿意。一些戶主老早搬到新家,一手收著租金當房東,一手和政府部門“漫天要價”;還有些四代人擠在一個房子里,為了房子分賬,親戚們“一個屋檐下,卻老死不相往來”。有時候,舊改干部剛一上門,就被居民一盆水潑了出來。
n“政府說過的話,自然要算數。”控江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春怡下定決心,不僅要算數,還得把好事做好,讓所有涉及的百姓都滿意,辦好這件眾口難調的事。
n2023年初,186名街道干部分成8個組,全部下沉至鳳南一村;從轄區內其他20多個居委會,抽調幾十名善于和群眾打交道的干部,混編入組。
n一本本“一戶一檔”,擺了三大沓,整整齊齊地放在居委會的公共大桌上,堆起來有半人高。“想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希望能一套變兩套”……翻開記錄本,居民的各類訴求被詳細登記在冊,一目了然。
n“口徑必須一致,絕不能因為任何人開‘拿錢買同意’的口子。”黃春怡給所有干部說清了底線。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摸得清情況、講得清政策,進得了門、交得了心。
n“最久的一次談了近14個小時。”舊改工作的負責人之一王俊說。這是一次次有法規限制、卻沒有操作手冊的“交心”,街道干部只能邊做邊摸索解決方案,以尋求各方面最大支持。
n黃春怡拿出一個新房的簡易模型:這個粗糙的樣板間是居民們自己動手做的。居民們憧憬新家的時候,就拿這個模型,和街道工作人員比比劃劃:這里要加一塊隔板,和大哥一家一起住;那里是暗衛,要改成有通風的。設計師們一遍遍修改,再讓居民們自己選。最終,工作組將128種房型歸并梳理,做細“一戶一方案”,歷經20余稿、近百場各級別專題研討會,最終確定20種安置房型。
n政策是剛性的,服務是柔性的。街道梳理出九大類共性需求并一一解決,涉及閑置回收、養老過渡、裝修定制、家具倉儲……還在小區斜對面拿出公共空間建立城市更新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們過條馬路,就能看到改建后的樣板沙盤,并一鍵預約公共服務。
n2023年11月底最后一戶搬遷前,街道干部在小區里擺出“百家宴”,買來熱氣騰騰的羊肉,阿姨們“燙好頭”,爺叔們拿出“兒子結婚時才穿的西裝”,開開心心地和老鄰居告別。
n鳳遷南歸,從最早的政府“一頭熱”,最終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從98.07%到100%……不只是數字的圓滿,更關乎鳳南全體居民的切身利益。”黃春怡說,“100%”意味著鳳南項目沒有一戶需要通過司法途徑來強制解決,居民不用等很長時間,就可以更早搬出去、更早搬回新家。
n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楊浦將奮力推進人民城市新實踐,通過空間重塑、形態重構、功能重造,為城區創新發展拓空間、增動力、添活力,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n(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