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如今,群眾和企業到部門單位辦事,“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但一些基層群眾反映,盡管“門易進、臉好看、話中聽”了,有時事情卻還是比較難辦,而因工作人員態度良好,做事又處處擺規則、講流程,常讓人辦不成事也只能憋著。
n對于這種現象,有人把它叫作“笑面官僚主義”,也有人稱之為“軟釘子”。在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大背景下,“軟釘子”造成的傷害和負面影響不能忽視、不可縱容。
n近年來,隨著一系列簡政放權改革措施的推進和作風建設的持續深化,群眾和企業辦事越來越順暢、方便。然而,也有一些地方還吹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歪風,變著樣兒給老百姓“添堵”。其中的“軟釘子”現象,為人詬病但又令人無奈。
n這“釘子”之所以“軟”字當頭,是因為除了事沒辦成之外的所有環節和行為,讓人乍一看都是合理的,但就是到了具體的事情上,卻橫生出種種“軟阻力”。
n比如,有的待人接物時很熱情,但辦起事來卻是冷漠的。有的口口聲聲秉公辦事,實則是擋事的新套路,而非辦事的真服務。現在,公權力運行愈發公開和透明,很多事都建立起了一套規范、明確的流程。其初衷是提升行政效率,保障公平公正,從而更好地為民服務。然而,有時這些流程卻被別有用心之人當作“勸退”群眾和企業的擋箭牌,他們故意彎彎繞繞、制造繁瑣,只機械地強調“不能辦”,不動腦筋研究“怎么辦”,讓本應順暢的服務之路變得曲折艱難。
n還有的人前溝通和顏悅色,人后做事卻又“私設暗礁”。有群眾稱,向一些基層單位反映情況,對方滿口應承,但隨后便是漫長的等待。再去詢問進展,得到的反饋要么是辦事人員最近比較忙,要么是相關政策正在調整之中……如此一來,事情便陷入“看似可辦,實則難行”的怪圈。
n“軟釘子”雖看似柔和,但結果終是讓人碰壁吃虧、心中郁悶。這不僅消磨著群眾和企業的耐心,也會令政府的公信力受損。我們不能任由其助長“只要態度好,不辦事也行”的錯誤導向,而應當識破它背后的動因,旗幟鮮明反對這種行為。
n“軟釘子”揭示出一種現象:少數人還沒擺正權力與責任的天平,仍試圖通過制造一些微阻撓來刷“存在感”。本應是職責所在、名正言順該辦的事,卻總有人因為手握權力想要“從中作梗”。更有甚者,將“吃拿卡要”的不正當企圖,隱匿在滿面笑容之后、拖拉推延之中。這些無疑都是對權責統一要求的嚴重背離。正確且健康的權力觀,任何時候都應基于“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個準繩,運用這份力量去維護公共利益,增進民生福祉,而非攥握手中成為“私有工具”。
n再往深看,“軟釘子”反映出仍有少數人沒能牢記初心使命,沒能完全端正為民服務的作風。他們中,有的收斂了過去“高高在上”的氣焰,x7jqKKzApNRUaJt2JSS3yw==
戴上隨和的面具,但骨子里并沒有放下優越感和架子;也有的出于本領恐慌和畏難情緒,或是害怕麻煩和擔責,只挑些易事小事來做,碰到需要協調或爭取的事就夸大工作的難度、渲染流程的復雜,徒留群眾和企業“干著急”。無論哪種情形,本質都在于作風還不夠嚴實,部分干部不愿挑擔干事、不想解決問題。
優良的作風不應僅僅局限于“能辦則辦”的層面,而應當針對那些一時難以處理的合理訴求,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
n扒開“軟釘子”的笑面套路,根源上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怪。拔除“軟釘子”,并不意味著政府部門要大包大攬,不加區分地有求必應,而應鼓勵干部有擔當,將該做的事做好。
n那么,這根釘子究竟該怎么拔?
n干好該干的事。不少群眾遭遇“軟釘子”的訴求,是希望辦事的黨員干部能夠設身處地為群眾多考慮一些,在制定或落實政策時“多走幾步”。這類訴求通常需要黨員干部多擔當、多努力,甚至要冒一些風險。因此,拔除“軟釘子”,既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讓黨員干部有底氣有路徑地往前走,也要有規定上的約束,讓不愿意推進工作的躺平者付出代價。
n守住必守的線。客觀地講,并非所有的基層訴求都是合理的,要求必須100%解決所有問題也不符合現實。識別“軟釘子”的關鍵,是要區分清楚到底是客觀不能還是主觀不為。拔除“軟釘子”并不是要求辦事的黨員干部不守原則底線。對于確實不能辦的事,可以解釋清楚,堅決不能辦。對于明明能辦的事情,一定要辦好,把方便留給群眾。
n兜住能兜的底。有些群眾和企業的訴求難解決,并非辦事干部懶政,而是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或者暫時不具備辦理的條件。但這類訴求可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事關企業發展,可能也反映著社會發展的趨勢。這種該兜底、該從長計議的事,恰恰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n“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堅持實事求是,才能拔掉扎心的“軟釘子”。
n(摘自“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