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中部地區一地級市,截至2023年底,當地2000多個行政村,兩年中有800多名村干部離職。一名離職村干部說,自己于2021年換屆時進入村“兩委”負責文書工作,開始時覺得事情不是很多,工作之后才發現有黨建、人居環境整治、防火等很多事情要做,有時候周末加班難以照顧孩子,最終選擇辭職。
n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推進,村干部面臨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一方面,要確保國家各項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另一方面,還需妥善處理村民糾紛,確保村莊和諧穩定。
n對此,專家建議拓寬村干部職業發展通道,強化村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加強村干部薪酬保障體系建設,健全村干部激勵機制,多舉措穩定村干部隊伍,夯實鄉村治理根基。
n調查發現,男性村干部主動離職比例更高。主動離職的村黨支部委員王磊說,他于2018年退伍,考慮到父母年紀越來越大需要照顧,所以選擇回到村里。2021年當地村“兩委”換屆時,他當選村黨支部委員,主要負責治保工作,但不到半年便離職了。“這份工作待遇較低,每個月薪酬加起來只有1000元出頭,只好放棄了。”王磊說。
n此外,年輕村干部更容易主動離職。據了解,2021年村“兩委”換屆,要求每個村配有大專以上學歷、40歲以下的村干部,加之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少部分年輕干部選擇主動離職。
n中部地區一名30多歲離職的村干部說,自己是本村人,剛選上村干部時覺得村里都是熟人,工作應該比較好開展,但真正做起事來才發現和村民溝通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經常一天忙到晚。后來,孩子要到鎮上讀小學,家里老人由于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住院,自己分身乏術,便選擇了辭職。
n近年來,少數地區一些年紀偏大的村干部也出現主動離職的現象。北部地區一名離職村黨支部書記說,2021年村里換屆,自己剛滿59歲,本想退出選舉,但沒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在大家的勸說下選擇接著干,去年生了一場病,出院后醫生讓好好休養,只能向組織部門提出辭職。
n村干部離職現象受個人和家庭、組織管理、制度政策等方面因素共同影響。
n一是個人價值訴求未能得到滿足。一名離職的大學生村干部說,自己在擔任村干部之前滿懷憧憬,有很多改造家鄉、發展特色產業的想法,但當選后,每天的工作以填表和向上級報送材料為主,日常工作內容與自身期待存在一定落差,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難以完全得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工作難開展,于是選擇離職。
n二是激勵機制不足,村干部的工作報酬、退休保障、工作環境等有待進一步提升。北部地區某縣,在當地村“兩委”中,村委會主任或村支書的報酬由財政負責,而村“兩委”其他干部的報酬來源主要為村集體收入,2023年人均年報酬為6578.76元,人均月報酬為548.23元。
n北部地區某縣委組織部門負責人表示,個別地方村干部薪酬管理還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干長干短都一樣的情況,薪酬增長機制有待完善,村干部管理缺乏科學性,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影響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n有專家認為,當前需要構建能夠充分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的激勵機制,從暢通村干部職業發展通道、提高村干部報酬待遇、建立健全激勵制度等方面積極干預村干部主動離職行為,為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留住人才。
n首先,全方位提高村干部工作獲得感。一是搭建優秀村干部的職業發展通道。進一步完善村干部晉升流轉退出機制,從加大村干部公開擴招、競崗選拔、內部交流輪崗等入手,保證村干部有足夠的晉升空間和發展機會。二是多維度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委組織部部長王毅說:“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在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發展等方面存在能力短板,我們通過‘請進來’講、‘走出去’學、‘沉下心’悟,多維度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此外,還擇優選派鄉村干部前往高校脫產培訓,全方位增強基層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其工作獲得感。”
n其次,加強村干部薪酬保障體系建設。不少村干部建議,通過實行“基礎工作報酬+職務補貼+其他補貼”的薪酬管理模式進行差異化管理。同時,進一步加強村干部基本福利保障,建議每年為村干部辦理人身意外傷害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納部分由財政補貼,消除村干部后顧之憂。
n最后,推行村干部家庭支持政策。有村干部表示,建議將組織支持擴展到家庭層面,力所能及地幫助其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對于遭遇家庭變故、自然災害、大額醫療支出等情況,組織應第一時間予以幫扶救助,讓村干部們充分感受到組織的關愛和溫暖。
n(摘自《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