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既是我國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國古代漢語書面表達的主要載體方式,其既承載了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獨有魅力與表現力,也記錄了豐富的古代歷史信息。因此,立足于文言文本,引導小學生進行思辨閱讀,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在“之乎者也”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維方式,也可以帶領小學生拓展思維邊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強調要引導小學生進行淺易的文言文閱讀學習,讓學生在相應工具的幫助下,充分正確理解文言文含義,明確文本具體內容。而思辨閱讀就是一種能夠幫助小學生深入閱讀和理解文言文本的閱讀方式,強調小學生深入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分析和推理,并通過反思、質疑和探究,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
一、精準設問,引發質疑與推斷
問答是學生參與閱讀學習必不可少的方式,包括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解疑、學生提問同伴回答以及學生反思式自問自答等,而這樣的互動式問答可以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閱讀學習參與積極性。但問答能否發揮有效作用,關鍵在于設問精準與否。時下常見的問答都是師問“好不好”,生答“好”或“不好”,雖簡單,實則機械性突出,極易造成學生的思維機械單一,所設之問難以發揮有效價值。但如果在閱讀學習中準確把握設問的核心作用,重視對文言文本的仔斟細酌,提煉出高質量問題,就能以優質設問提升學生的答題質量,引導學生扣緊思辨點,于一問一答或持續問答中,層層演繹出文言文本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帶動學生于質疑中推斷出文言文本故事內容演繹過程,得出合理觀點,對文言文本有根本且深入的閱讀與理解。
就《自相矛盾》來講,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楚國商人所言之語中的自相矛盾,如果直接讓學生思考“讓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如何”的問題,無疑是極難的。因此,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閱讀獲得答案。
問題1:如果楚國商人的盾是無比堅固的,那么他拿自己的矛去刺他的盾,盾會被刺破嗎?
顯而易見,楚國商人的矛是刺不破他的盾的,故而壓根不存在什么能夠將任何東西都刺破的矛。這是問題鏈的鏈首,也是引發學生思考的第一步。
問題2:那么楚國商人的哪種說法必定是假的?
毋庸置疑,“吾矛于物不陷之利”必定是假的,進一步加深引導,引發學生思考。
問題3: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楚國商人的矛足夠鋒利,什么都可以被刺破,那以他的矛刺他的盾,他的盾會破嗎?
可想而知,肯定是能夠刺破的,所以存在刺不破的盾嗎?不存在!
問題4:那么這又說明楚國商人的哪句話是假的?
那必然是“吾盾物莫能陷之堅”,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問題思考中推導出了相應的結果和觀點,既明確了“矛”與“盾”的結論必有一真一假,也輕松理解了何謂“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時而立”的真正內涵。
二、適時補充,學會比較與分析
閱讀的目的并不在于閱讀本身,而是在于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增強語言水平,拓展認知視野,并追求精神和情感上的娛樂與放松,讓個人的學習、思考和生活都更有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文言文本的閱讀,也不應僅限于文本本身或教材內容,而是應該適時予以閱讀補充,及時參與一些與所讀之篇目相關的文言文本內容的閱讀,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充分拓展,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言文本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文化認同感,讓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和人文素養提升效果更明顯。
比如《守株待兔》,這是典型的寓言故事,旨在告訴人們“兔不可復得”。而除了《守株待兔》外,可供小學生閱讀和思考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自相矛盾》。對比這兩篇文言文篇目,會發現《守株待兔》是通過事件發生的因果關系引發學生的思考,而《自相矛盾》是通過還原現實辨別是非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學生以兩篇文言文篇目行以比較與分析,就能夠在文言文本中提升審辨思維。具體而言,《守株待兔》是一則包含了起因、經過與結果的寓言故事,旨在借助于“守株待兔”這件小事引導學生反推出導致結果產生的不同原因,進而實現學生思維的發散。而《自相矛盾》則是一則起源于生活并歸于生活的故事,引發人們為人處世的啟示性寓言故事,旨在通過強烈的哲學思維引導激發學生思考。因此,二者在內容陳述方式與思維引導形式上有極大的區別。所以,學生閱讀《守株待兔》時,會由于“農夫再也得不到兔子被嘲笑,但是為什么再也得不到兔子”而產生疑問,此時就會發散思維,進而產生一些主觀性與個性化的理解與解釋,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極可能將自我代入寓言情境中,把自己想象為農夫,這樣“農夫”就能夠在“虛擬場景”中自由發揮,或繼續眼都不眨地盯著木樁子看,想要“冀復得兔”,或有一些運氣不錯的認知,心底產生幾分疑惑,但最終都難以抵抗不勞而獲的誘惑,選擇了向“無能”屈服。總之,學生能夠以自我之想象理解農夫被嘲笑的原因,進而引發學生思考自己究竟該怎么做才能夠避免成為“被嘲笑的農夫”。《自相矛盾》中以刺不穿的盾和能刺穿任何東西的矛對陣相拼會有什么結果?學生可以以身邊工具做實驗驗證,證實文本內容是違背邏輯學矛盾規律的,用回歸生活的方式就能夠理解文本的主旨,從中獲得啟發,理解噱頭帶來的真與假的辨析,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客觀事物。而這兩種采用完全不同的思考視角得出結論、獲得啟發的寓言故事,通過對比閱讀,學生的理解會更清晰,閱讀收獲勢必也更多。
可見,在文言文本閱讀中適度引入相關篇目予以比較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批判性思維能力,也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注重表達,善于互動與交流
閱讀中,閱乃眼睛所看到的,讀則強調口中所述的。因此,同學們在文言文本閱讀中,不應只是默默無聲地看,還應大膽地發出聲音。當然,此處的大膽發聲并非是瑯瑯讀之,而是應該重視閱讀中的表達,善于與其他人進行積極的互動與交流。因為閱讀中的多樣化表達,既可以讓大家相互間交換主觀意見與想法,進而豐富自我的思想與情感,也能夠通過交流互動增強閱讀體驗,增進對內容的多角度理解。因此,重視表達至關重要。比如《書戴嵩畫牛》,畫中?;ザ窌r是搖尾的,但牧童認為此時牛的尾巴應該是夾于后腿間的,蘇軾也認可牧童之言,曰:“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倍T诨ザ窌r究竟是翹著尾巴還是夾著尾巴在文言文本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如果同學們閱讀中沒有對兩種觀點正確與否進行驗證,閱讀中就無法學習到何謂客觀公正,也難以深入理解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哲理,錯誤認知會對同學們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同學們需要通過交流溝通,表達觀點,查漏補缺。
具體做法如下。可以與其他同伴合作學習,在小組內談一談自己的觀點,并說一說產生這種觀點的原因。有些人的生活經驗積累較為豐富,明確知道?;ザ窌r尾巴是夾在兩后腿之間的,就可以將自己正確的觀點以及原因傳輸給他人。交流溝通過程中如果因為觀點不一致產生質疑與思想碰撞,同學們要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和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無疑也是提升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文言文本的閱讀不應僅是準確識字、斷句與翻譯,還應學會在表達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想和認知,在同伴的幫助下獲得不同的啟發和思考,進而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總之,在當前越來越強調創新與個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思辨閱讀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出來。因此,鼓勵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注重思辨分析,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提升個人的認知水平和綜合素養。而文言文具有傳承文化遺產、增強語言修養、拓展思維視野、增進人文素養和提升閱讀能力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將文言文本與思辨閱讀結合起來,既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培養綜合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夠拓寬同學們的閱讀渠道,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