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是花,它飄飄揚揚,象征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雪是情,它隱隱約約,代表著情海滿滿!雪啊雪,你就是文人的相思物!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文學(xué)史上,以“雪”為意象的詩詞歌賦、雜文燦若星河?!对娊?jīng)》中談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中以冰清玉潔的雪花表達(dá)自己對摯友的思念;無獨有偶,南北朝范云的《別詩二首(其一)》中也談及“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表達(dá)的意思類同,可謂是“詩意滿滿”。唐朝盧綸的《塞下曲》談及“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刻畫了雁唳沖天的雪夜戰(zhàn)時的緊張。很多關(guān)于“雪”的詩詞要么體現(xiàn)離別的愁苦,要么渲染邊疆將士的艱苦,其實,“雪”是最壯觀的,它的出現(xiàn)掩蓋了世間的一切色彩,呈現(xiàn)了大自然的、雪白的、單一的、原始的色調(diào)。人生于天地之間,本來不就是一個原始的狀態(tài)嗎?為此,很多時候,“雪”從表面來看就帶有人強烈的情感了。而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構(gòu)造了一個超然于世外的世界,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彼時,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唯有這夾在山間的一江、一舟、一釣翁與雪連成一片,字里行間滿是蒼涼和孤寂,這樣的境界,道盡了無限的詩意。這樣的超然世外,這樣的世外高人,恐怕只有幾百年之后的《湖心亭看雪》和張岱能與之媲美了吧?
一、雪中有孤寂之意
十二月,正是雪花滿天飛揚的月份,彼時寒風(fēng)凜冽,寒冰刺骨,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就像《江雪》所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贝笞匀坏囊磺猩緫?yīng)該隱藏起來,這份荒涼本應(yīng)該讓人懼怕。張岱卻無視大自然的威嚴(yán)而選擇“獨往湖心亭看雪”,雖然有舟子做伴,但作者依然執(zhí)著地稱呼自己是獨自一人,可見張岱的夜晚雪中觀景得不到舟子的認(rèn)同,因此,張岱口中的“獨”恰如其分。另外,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張岱目之所及的景物都是孤獨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在茫茫的雪白世界中,這些景物顯得多么的孤獨。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美景非凡,比方說長堤本來是湖中的點綴,現(xiàn)在只剩下“可憐”的“一痕”;湖心亭本是湖中的著名景物,竟也成了“無奈”的“一點”……這些意象,無一不是張岱孤獨的心理象征,可能張岱在尋覓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記得歐陽修說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道尚取乎反本,里何求于外飾?!逼浯笾乱馑际牵涸谌粘I钪?,大家所追求的“道”,其實是在追求返璞歸真,那些不加修飾的事物和人。這句話擺在張岱這里,想必張岱也追求這種雪白世界的單純和簡單吧?與世人喜歡的多彩世界相比,張岱的這份孤寂,想必只有他本人才能知曉。
二、雪中有故國之思
“故國”與“家國”的意義和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吟誦“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這里表達(dá)的是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懷念;杜甫在《春望》中吟誦的“國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中的“國”當(dāng)然是指“國都”,但也意味著當(dāng)前的國家,雖然杜甫口中的“國破”只是國都被攻破,但唐王朝在法理上是存在的。這兩句實際上都可以歸結(jié)到對家國的思念。但是“故國”的意義卻是不同的,顧名思義,“故”表示“過去了”的概念,言語間滿是無奈和心酸,而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表達(dá)的正是后者的意義。張岱作為一名明末清初的文人,他心中恪守著自己對大明王朝的一片忠心,始終不愿意為新的大清王朝出一份力,不但不愿意,他還參加過反抗清朝的民間起義,只是后來起義失敗了,他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抗清運動中壯烈犧牲了。他本來也想隨知己好友一并而去,但是他心中還有一些事業(yè)沒有完成,那就是他答應(yīng)了要完成《陶庵夢憶》,懷著這樣的理想,他承受著失去好友的悲傷,更承受著國破家亡的悲痛現(xiàn)實,選擇了在自己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心中依然想念自己的故國——大明王朝!
文章直白地表達(dá)了自己的這份情感。首先是時間的限定。開篇作者介紹了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眾所周知,在封建時代,一個王朝的建立就意味著前朝的消亡,當(dāng)朝的統(tǒng)治者肯定明令禁止前朝的一切稱呼,任何一個談?wù)撉俺娜硕加锌赡苊媾R著極大的風(fēng)險。張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清朝已然建立,但是張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回憶前朝的事件,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舉動,更是一份略表無奈的方式。其次是地點的選擇。標(biāo)題中的湖心亭建于明朝,也是前朝的景點。在一個凜冽的寒雪日,張岱居然選擇去前朝的有名的地點游玩,這本身就是一份致敬,茫茫的白雪埋葬了明朝,但是唯有湖心亭依然屹立在“湖心”,仿佛在張岱的心中,明朝還沒有完全消亡,這也代表著張岱心存故國。最后,是稱呼的“不易”。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統(tǒng)治者都會刻意將一些著名的地點改名字,以抹掉前朝人的記憶,消磨掉前朝人反抗的“野心”,正如“北京”與“北平”之間的反復(fù)更易。南京也是如此。在明朝的時候,今天的南京被稱為“金陵”,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被改為了“江寧”,但在作者的眼中,南京還是原來的金陵,不過是借客人之口說出來而已,換言之,在張岱的心中,明朝依然是自己心屬的國家。這一份故國之思,讓人唏噓、讓人感動。
三、雪中有知音之喜
前文談及,獨往湖心亭的那個晚上,大雪紛紛揚揚,凜冽的寒風(fēng)吹拂著人的臉龐,如果是普通人想必都“窩在”溫暖的家里面,與家人一起喝熱茶、吃熱菜、喝暖酒……總不會閑著沒事到湖心亭“溜達(dá)”吧。張岱的心中應(yīng)該也是這樣的想法,他一定在想——這么冷的天,像我這樣的人應(yīng)該沒有幾個了吧?懷著這樣的心思,張岱前往了湖心亭。生活就是這樣,越是想不到,就越會發(fā)生一種意料之外的事情。張岱居然在湖心亭看到了心中所念、心中所想——有人在這里賞雪景!這難道不是“知音”嗎?我們看湖心亭人的反應(yīng)——“大喜”,翻譯過來就是“破天荒地驚喜”,因為在這個“湖心亭人”的心中,他也覺得這么冷的天氣應(yīng)該沒有人出來觀賞雪景了,因此,他算尋得了知音。俗話講:“酒逢知己千杯少?!庇谑?,“湖心亭人”拉著作者同飲,也不管作者是否愿意。對于作者張岱來講也一樣,于是“強飲三大”(盡力飲了三大杯),這個“強”字說明作者平時并不擅長喝酒,但是作者依然將三大杯酒喝盡,可見,這一份驚喜確實讓作者久久難忘。況且這位知音不但有對雪景的同樣熱愛,更有對故國的思念,這份知音之情可遇而不可求!而在舟子的喃喃之語中,我們也能看見舟子的贊美之情——“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可能之前在舟子的眼中,張岱是一個愚不可及的人,這樣的天氣會有誰癡戀呢?今天一見,確實刷新了舟子的世界觀——原來這個世間真的有同道中人!
雪是白色的,而文字卻是墨色的。白與墨的交融,匯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更營造出一派意趣盎然的絕妙意境。面對茫茫大雪,張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獨往湖心亭看雪,心中的那份孤寂想必只有親歷者才知曉。但這份孤寂也恐怕只有張岱和那個湖心亭的人知曉,他們熱愛這紛紛揚揚的白雪,他們歌頌著漫天飄零的雪花,在他們的心中,雪代表的是“冰心玉壺”,一如既往地表達(dá)了他們對故國的懷念,始終如一地表達(dá)了他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zhì)。這樣的境界,古往今來,有此品質(zhì)者燦若星辰,他們也像張岱將這份情感隱藏在茫茫的雪花中,傾訴在文字之中,讓筆墨遠(yuǎn)遠(yuǎn)飄香,讓情感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