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師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始終堅信閱讀是潤澤師生生命、喚醒師生生命力的源泉,我始終堅持和學生在共同閱讀、共同寫作中,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當我人到中年、產生職業倦怠時,當我焦頭爛額、面對“特殊學生”時,當我“江郎才盡”、遇到教學瓶頸時,一本本專業書籍更新了我的本體性知識,豐富了我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充盈了我的人文及科學背景知識。一本本專業書籍,讓我在與大師的“對話”中不斷前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論語》讓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學記》讓我樹立了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陶行知傳》讓我學會了“知行合一”的行動研究方法……這些教育經典名著,豐富了我的教育思想,為我的教育人生奠定了精神底色和學術根基。沒有好的教學設計,我就去讀《聽余映潮老師講課》;不會說課評課,我就去讀《聽程紅兵老師說課評課》;不會做班主任,我就去讀《魏書生班級管理全集》……這些閱讀讓我能夠借助專家的思考和前人的實踐,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使我從一名初上講臺、縮手縮腳的新教師,成長為一名有信心、有擔當,樂于與學生一起成長的骨干教師。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實用性閱讀,已經無法滿足我日益生成的專業內需。這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哲學、前沿科學等論著,為我的論文寫作、課題研究、項目推進、課改實驗提供了理論支撐。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鐘啟泉的《核心素養十講》《深度學習》、郭華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等專業書籍,拓寬了我的教科研視野,提升了我的教科研能力,為我成長為江蘇省教學名師、正高級教師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支持和幫助。
二、引領閱讀——一起走向明亮那方
師者最大的幸福莫過于點燃每一個孩子心中的閱讀之火,在和學生的共同閱讀中一起成長。在共同閱讀的基礎上,我還特別注意從孩子生命成長的需要出發,引領他們閱讀“此時此刻最適合閱讀的書籍”。
我班小路同學的父母因生意敗落遠走他鄉,留下她與年邁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父母之愛的突然缺失以及拮據窘迫的生活讓這個孩子自卑厭學。她每天只是眼神呆滯地坐在座位上,幾乎不與老師、同學交流。通過家訪,我從她奶奶口中了解到她小時候最喜歡讀書,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那把打開小路心扉的鑰匙。
回家后,我立即找出畢淑敏的一本書送給她。她摩挲著那本《預約幸福》,眼中透出驚喜,又有幾分惶恐。一個星期后,她拿著讀完的書,依然羞怯卻面帶微笑地站在我面前。她說:“老師,原來,我也可以很幸福,只要我足夠堅強。”
撫摸著孩子瘦弱的雙肩,我告訴她,不管處境如何,只要心中有陽光,生活就會開滿鮮花。
后來,在我的引領下,她陸續讀完了畢淑敏、林清玄、張曉風等名家的多部文學作品。通過近兩年的閱讀,羞澀自卑的小路漸漸陽光自信起來。她在摘抄本中這樣寫道:“本以為我的幸福之門是關閉著的,但現在我看到了廣袤的曠野布滿了鮮花與星光,我感到了幸福。”
原來,讀著讀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明亮了。那個自卑厭學的瘦弱女孩現在已經是南京師范大學一名陽光自信的大三學生了。她說:“老師,長大后,我想成為你,像你一樣用閱讀引領我的學生一起向著明亮那方前行……”
多年來,我不僅引領學生海量閱讀,還一直通過家長與孩子聯動的“親子共讀”,實現家校共育。“小手拉大手”的親子共讀行動,讓家長和孩子擁有了共同的語言密碼,改善了日趨緊張的親子關系,甚至讓部分家長摒棄了一些生活陋習。讀書和陪伴孩子漸漸成為家長最好的休閑模式,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墨香滿堂的書香家庭。
一個人會讀書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教師會讀書可以改變一所學校的現狀,千千萬萬個會讀書的教師會改變無數個孩子和家庭的命運,進而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為了推進我區教師的專業閱讀,區教育局成立了教師讀書班。作為讀書班的領讀者,我認真制訂共讀計劃,精心挑選共讀書目,定期開展共讀活動,及時進行共研提升。作為區最佳閱讀推廣人和鹽城市“書香教師”,我不僅認真推進教育系統內的“大閱讀”活動,而且在社會上積極推廣公益閱讀,連續多年在大豐明德書院組織開展了幾十場公益閱讀活動。作為區婦聯授牌的“桃李春風”讀書工作室的主持人,我還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帶領更多人一起成為精神明亮的人。
三、共讀共寫——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如果說閱讀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那么寫作就是自己向上攀升。作為一名區域內小有影響的作家教師,我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都會和學生們分享我的寫作故事。他們聽了之后會發現,原來傳說中特別能寫的江老師就是寫的身邊人、尋常事和眼前景啊!然后我就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們和我一起觀察生活,描摹生活,反思生活。每周的作文課,我會對本周隨筆進行一次綜合點評,并將優秀的隨筆推送到班級群,推薦發表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讀走天下”上。我們在每天的寫作中,學會了自省,磨煉了意志,看見了自己的成長;又在彼此的書面交流、點贊評述中,互相滋養,激發出更大的寫作動力。
右手握筆,左手捧書;左手學生,右手自己,一起閱讀,一起寫作,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常新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