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高臺縣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酒泉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功能定位,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
一、堅持鏈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培育壯大“六大產業鏈”為抓手,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統籌推進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一是聚力突破新型工業。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七大行動”,主動融入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協調辦理500萬千瓦光伏治沙大基地、450萬千瓦“沙戈荒”風光電一體化基地前期手續,確保40萬千瓦風電項目并網發電,加快新疆特變電工、浙江正泰獨立儲能電站建設,力促高臺西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盡快啟動。加快晶晶光伏清洗機器人、普慧爾10萬噸新材料中間體等項目建設,推動蘭能投能化14萬噸瀝青萃取、鼎圣化工5000噸丙酰氯等項目建成投產。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謀劃引進高純工業硅、硅基負極材料等產業項目,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工業產能。深化“管委會+公司”“標準地”供地等綜合改革,實施重大安全風險防控、保障性住房、消防站等項目,提升園區產業承載和集聚能力。二是穩步發展現代農業。按照“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要求,全面落實“13345”工作思路,推動農業逐步邁上布局區域化、種養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軌道。建設高標準農田3.7萬畝,穩定播種面積和產量,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推動高原夏菜、精品辣椒、制種花卉等產業擴面增量,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辣椒)標準化生產基地。推行“園區引領、庭院夯基、流通增效”畜牧業發展模式,加快推動隴黔牧業(二期)、榮升鑫達等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堅持“農頭食尾”“接二連三”,加快賽貝露辣椒生產線(二期)、谷滿倉冷鏈物流集散中心等項目建設,提高種植、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效益。三是擴容增效第三產業。大力實施“引客人高”行動,充分發揮“一館一基地”龍頭帶動作用,加快西路軍精神核心展示園建設,推進大墩門沙漠旅游開發項目,辦好大湖灣文化旅游嘉年華等節會活動,打造特色鮮明的復合型精品旅游線路,創建3A級景區2個、省級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1個。拓展商品街、漢唐文化街等商貿街區經營業態,提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能級,激活“夜間經濟”“流量經濟”“商圈經濟”。
二、狠抓項目建設,厚植經濟發展強勁勢能
始終把項目作為穩投資穩增長的硬核支撐,盡銳出戰攻項目、全力以赴擴投資,為縣域經濟發展蓄動能、增后勁。一是下好謀劃爭取“先手棋”。搶抓中央及省級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萬億特別國債政策機遇,深入學習挖掘政策“含金量”,精心謀劃論證儲備一批打基礎、補短板、增后勁的大項目好項目。做深做細項目論證、規劃編制等前期工作,常態化跟進、專班化銜接,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盤子。二是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以省市列重大項目和“三個清單”項目為重點,嚴格落實重大項目領導包抓和“紅黃藍”預警等工作機制,采取聯審聯批、集中開工、督查督辦等措施,倒排工期、順排工序、掛圖作戰,強力推動續建項目加快進度、新上項目早日開工、前期項目盡快落地,以項目之進支撐發展之穩。三是打好招商引資“主動仗”。大力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產業鏈鏈主骨干企業引培提升行動,編制“三圖譜三清單”,緊盯3個“500強”,以商招商、鏈條招商、節會招商,精準招引一批“填空式”企業,落地建設一批“補充型”項目。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簽約和落地齊抓、政策和服務同步,點對點、一對一做好簽約項目跟蹤服務。
三、加強生態建設,全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錨定生態文明建設“一總兩分”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高臺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麗。一是堅決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嚴格落實“一案一專班”要求,堅決完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問題整改。全面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嚴守水資源利用上限,推行水資源預算管理,打好治水興水節水升級戰,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開展自然資源領域違規違法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取水用水、毀林毀草開墾、亂占耕地行為,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二是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嚴格落實“控煤、管車、抑塵、禁燃、治源、增綠”措施,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加強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強化河湖水域岸線管控,黑河高臺段創建為省級美麗幸福河湖。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礦區生態修復治理,確保土壤環境安全可控。三是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打好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嚴格落實林長制,大力實施“三北”工程六期、草原生態修復等項目。加陜“零碳”城市建設,嚴格落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穩步推進城市建筑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拓寬生態價值轉換路徑。
四、推動城鄉融合,增強縣域發展承載能力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整體提升城鄉發展水平,加快建設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生態宜居美好家園。一是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堅持建管并重,提升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大長征路、影劇院東片區等棚戶區住房改造力度,完成9個老舊小區改造,常態化做好市政設施維護,新建生態停車場4個、新能源充電樁40個。二是加快推進鄉村建設。聚焦“一高地四區”目標,加快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完成鄉村建設示范鎮村創建任務,打造省市級“和美鄉村”4個,完成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283戶。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進“八改”工程,加快村莊凈化亮化美化綠化,讓鄉村“顏值”更高。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百庫千塘萬里渠”工程,實施紅崖子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石炭溝排洪能力提升等項目。加大交通路網建設,完成元白路、巷宣路改造,力爭G30高臺服務區擴建投用,爭創“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加強電力通信保障,完成合黎、黑泉整鎮電網改造。
五、深化改革創新,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把改革創新作為破解難題、釋放活力的根本途徑,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積極營造更加高效便捷的發展環境。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面落實企業培育機制,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人才引培力度,積極發展外貿經濟,支持現有外貿企業拓寬市場。二是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抓實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不動產權屬統一登記改革、機構改革等任務,加快平臺公司整合升級,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持續提升集體經濟收入。三是打造更優營商環境。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提質增效年”行動,深化數字政府建設,提升12345“接訴即辦”服務質效,拓展“一件事一次辦”“一網通辦”服務范圍。扎實開展“三抓三促”行動,全面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全面落實“包抓聯”、駐企幫扶等措施,切實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六、堅持人民至上,著力推進民生福祉改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是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拓寬就業渠道,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深化“結對幫扶·愛心高臺”工程建設,扎實開展“一老一小”關愛活動,全面落實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維護好婦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和殘疾人平等權益。二是促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實施高臺一中綜合教學樓、南華初中學生宿舍等項目,有序擴大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積極推進三級醫院創建,深化醫保基金DIP支付方式改革,探索開展縣域醫共體總額打包付費。實施漢明長城天城段搶險加固、駱駝城文物安防升級改造等項目,持續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三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做深做細安全生產“五大體系”,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持續化解金融領域不良債務,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深入推進主動創穩行動,大力推行“四級七天”糾紛調解工作法,推動“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實戰化運行,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社會安定、百姓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