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縣林業和草原局始終堅守在與風沙搏擊的第一線,一步一個腳印,用恒心和毅力奮力譜寫科學治沙的壯麗篇章,用智慧和汗水堅決扛起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攻城拔寨的光榮使命,有效遏止了流沙南侵的腳步,守護著遼寧省中部城市群的生態安全。如今,彰武已實現沙海變綠洲,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揚沙天氣由平均每年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平均每年5天,6座萬畝流動沙丘得到固定,把遼寧阻擊科爾沁沙地的第一道防線向北推進了13公里。
守護一片綠色是職責,增添一片綠色更是使命。彰武縣委將“生態立縣”作為縣域發展的戰略之首,彰武縣林業和草原局始終將責任扛在肩上,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大力弘揚“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彰武治沙精神,實施“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四大生態工程,科學選用樟子松、五角楓等樹種混交造林,在沿內蒙古邊界營造了寬3—5公里、長170公里的立體式、系統性生態綠色屏障,為彰武科學治沙蹚出了一條新路。
緊緊圍繞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彰武縣林業和草原局在全省率先編制《彰武縣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行動方案》,構建“一帶兩區全域網”攻堅格局,通過栽植適應性強的油松、樟子松、元寶楓、果桑、花楸等鄉土樹種,采取純林栽植、塊狀混交栽植、行混栽植和不規則混交栽植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全縣沙化林草地植被綜合蓋度達60%以上。
在護綠、擴綠的同時,彰武縣林業和草原局不忘生態為民惠民初心,立足“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想,科學發展綠色經濟、美麗經濟,主動尋求林草發展與建設美麗阜新的結合點,將林草資源與文化旅游、休閑農業相融合,積極培育休閑、觀光、科普、紅色、研學等旅游業態,全力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漠上草原”文旅品牌。以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為點,擴面構建歐李山、德力格爾等旅游觀光帶和國家級5C自駕車營地,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促進紅色基因與綠色生態同頻共振,推動彰武生態旅游產業邁上新臺階。
在固沙造林基礎上,彰武縣林業和草原局研究探索林果草多種復合風沙地現代農業模式,實現林草植被修復、流域綜合治理、發展綠色經濟等多重治理模式的有機統一,大力發展林果糧等復合經濟模式和以草食畜牧業為牽動的林果草畜循環農業,全縣發展林下種植、養殖5000余畝,林業產業增加值達260余萬元,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發展,為全國同類地區生態建設提供了“彰武方案”,貢獻了“彰武經驗”。
誰織翠嶂為幕,誰固流沙為土?彰武縣林業和草原局作為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攻堅兵、生態建設的排頭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先鋒隊,只爭朝夕、時不我待,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質量、更深的層次、更廣的領域推進防沙治沙工作邁上新臺階,為保護遼寧中部城市群乃至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