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是指說話辦事不走極端、留有回旋和變通的空間。宋朝王令在《寄介甫》中有詩云:“終見乘桴去滄海,好留余地許相依?!币庵缸罱K我決定乘木筏去大海,留下一片地方,以便我們相互依靠。表達作者與志同道合者離開紛亂世界、尋求寧靜和依靠的心境。
留有余地,不僅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辯證思維、工作方法,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把握尺度、注意分寸、運用自如、便于回旋。對于增強科學方法、工作智慧大有益處。
謀事有底線。底線是指事物發展的臨界值,是最低的限度、必要條件,底線是一種不可逾越的紅線,否則事物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我們在想事情、謀發展時,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根據上級原則要求和自身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明確劃定不能突破的底線,在此基礎上謀篇布局、科學決策。底線不是一成不變的,會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能用固定模式、不變的框子去衡量日益發展變化的事物,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預測事物發展趨勢,提出科學對策,隨著事物發展變化而不斷確定底線。謀事想事有底線,才可以有效避免和防止極端化傾向,使工作思路、工作決策更具有科學性、可靠性、合理性。
處事有回旋。工作中要求人與人之間接觸、事與事之間溝通,處事也是一門科學,也要講究工作方法。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沒有絕對把握時,就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事做得太急。因為客觀事物錯綜復雜,特殊情況時有變化,不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要對事情發展作出認真分析、科學判斷,多一些慎重考慮、多幾手事先準備,以備不時之需,有備無患,不至于手忙腳亂、疲于應付。特別是在處理應急事件時,把預計發生的各種可能性都要考慮在內,留有回旋余地,備有應急辦法,及時堵塞漏洞,把損失降到最小化,把效益拓展到最大化。
干事有尺度。這個尺度就是科學干事、理性干事,而不是盲目干事、沖動干事。衡量干事的尺度就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既體現一種世界觀,又蘊含一種方法論。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既要做紓民困、解民憂、順民意的當前之事,又要做打基礎、做鋪墊、可持續的長遠之事;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顯功,又要做有內涵、有后勁、有積淀的潛功;既要看任期內的所作所為,又要看離任后的歷史沉淀效應,創造出經得起人民、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政績。
成事有空間。毛澤東同志曾有過一句名言:“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在國畫創作中有一種“留白”的畫法,就是在圖畫中通過適當留下空白,而使國畫中所蘊含的深刻意境展現出來。凡成事者都會科學擘畫藍圖,既考慮當前,又謀劃長遠;既有所作為,又有所不為;既整體布局,又留有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在干事創業中,絕不能竭澤而漁、寅吃卯糧,而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廣闊空間。
留有余地鋪明月,不筑高墻望遠山。留有余地,展現出一種精神境界、體現出一種哲學智慧、轉化為一種工作方法,讓這種境界、智慧、方法充盈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干事創業的思想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