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這句警示世人的俗語,道出了算計的重要性。但如何算計、如何把賬算好,卻大有學問。任何一項決策,都是為了權衡利弊、取舍得失,本質上是一種算賬的過程,而在鄧小平諸多重要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中,善于“算賬”,是他參與決策的一個重要特色。鄧小平在參與作決策和最后拍板之前,總喜歡問問數字、算算細賬。他認為,只有這樣,所作出的決策才是慎重和可靠的。他歷來反對輕率地“拍腦袋”,憑想象作決策。早在1954年1月,他就告誡全國財政廳局長們:“數字中有政策,決定數字就是決定政策。”意在提醒大家不要小看數字,要充分把握數字在決定政策、作出決策時的重要作用。
算賬里面有戰略,數字里面有政治。“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立足全局抓工作,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此,算賬既是政治性問題,又是戰略性問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對于決策者而言,每一筆看似不起眼的細賬,到老百姓那里都是一筆大賬。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任何一個項目、任何一項政策,都事關百姓利益,如果不把賬算細算清,群眾得不到實惠、沒有獲得感,就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講政治就成了一句空話。算大賬絕不能一味大而化之,必須以算細賬為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當下,算好細賬以提升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算賬就是要放低身段、撲下身子,從老百姓的視角去看問題、想事情,多問問群眾的需求、多聽聽群眾的意見,才是堅持公仆本色、踐行群眾路線的最好詮釋。
算賬里面有作風,從算賬里面探虛實。算細賬不只是數字上的加減乘除,更需要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面對一堆看似孤立的數字,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作出分析和判斷;聽聞成串“看起來挺美”的數字,需要用經驗判斷、與基層核實,校正“數據偏差”;對有些事關發展和民生的數據,同樣需要認真分析,從中讀出“弦外音”、挖出“附加值”……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對海量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使用,已然成為現代治理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依據。實踐證明,算細賬只有在理性和科學的護航下,才能確保民意有效合理實現。我們處理問題、作出決策,要突出精準化、精細化。搞調研、作決策,就要算細賬、明得失、重實效,在“精確制導”中提高比較效益,防止做“無用功”的虛假繁榮。
算賬里面有實踐,從算賬里面體民心。“妙算還從拙中出,愚公智叟兩分開。”算賬還必須解決群眾“買不買賬”的問題。再好的決策,落地見效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有的人下基層了解情況,不搞實地調查,不用數據說話,決策只憑腦袋“一時沖動”。這種“拍腦袋”決策,不但損害了黨的形象,更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基層人口結構多樣、價值取向各異,決策者切不可“剃頭擔子一頭熱”,要講明白賬是怎么算的、講透徹好處在哪里、講清楚具體如何執行,爭取最大范圍的理解和信任,調動人民群眾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我們的正確主張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從而匯聚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