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鹽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墩f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贝呵飸饑鴷r期,齊國因為有鹽鐵之利,富甲諸侯。漢武帝時將鹽業歸入中央的大司農管理,納入國家財政,實行官營。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均設置了司鹽都尉、司鹽校尉等職務管理鹽政。唐玄宗開元初年,始議榷鹽收稅,其后檢校海內鹽鐵之課,征收鹽稅。

北宋時期,食鹽的生產和管理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此時海鹽的主產區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其中兩淮、兩浙地區所產的鹽稱為“東南鹽”,所謂“東南鹽利,視天下為最厚”;池鹽的主產區在山西,其中以解州解縣、安邑兩池最為有名,歷史上將產自這兩地的食鹽稱為“解鹽”;井鹽的主產區在四川、貴州一帶。食鹽的銷售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官運官銷,二是官方將食鹽售賣給商人銷售,其售賣方式先后有交引法、鹽鈔法和鹽引法,與之相對應地產生了交引、鹽鈔、鹽引等信用票據。這些信用票據隨著自身體系的日益完善,出現了貨幣化的趨勢,逐漸具備了貨幣的某些基本功能。
交引是宋代最早出現的用于食鹽交易的票據,它的出現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北宋在建立之初,由于西北戰事長期吃緊,朝廷為解決軍隊所需糧草,招引商賈運輸糧草至西北,向其發放交引作為報酬,商人可以攜帶交引到京師或其他州兌現成錢或其他榷賣品,時稱“入中”。據《宋史·食貨志》記載:“雍熙后用兵,切于饋餉,多令商人入芻糧塞下,酌地之遠近而為其直,取市價而厚增之,授以要券,謂之交引。至京師給以緡錢,又移文江、淮、荊湖,給以茶及顆、末鹽?!币簿褪钦f,雍熙年間為了解決軍需困難,朝廷授意商人可以先向邊郡輸送糧草,然后朝廷發給其交引,憑借交引可以到江、淮、荊湖等地取茶、鹽販賣獲利。這種方法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由于運輸到前線的物品有糧食、草料、瓦木等各種物品,在其折價換取交引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官商勾結,操縱價格以牟取暴利的現象,交引法逐漸被破壞。
皇祐元年(1049年),時任三司使的包拯在陜西調查鹽法時就曾發現其危害:“陜西舊于沿邊秦、延、環、慶、渭、源(原)、保安、鎮戎、德順九州軍,聽人入中糧草,算支解鹽……凡緣木一對,定價一千,支鹽一席,歲虧官錢不可勝計?!币簿褪钦f,包拯通過調查發現,各類輸送到邊關的物品往往由于官商勾結而折價過高,朝廷受到了重大損失。

為了改革交引法的弊端,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范祥被任命為陜西路提點刑獄兼制置解鹽事,對鹽政進行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罷禁榷之法,恢復商運商銷。也就是說,凡原來禁鹽的地區一律恢復商運商銷,借以調動商人的積極性,盡量減輕兵民搬運食鹽而承擔的勞役負擔,并且將銷售區擴大到川蜀地區。二是停止沿邊“入中”糧草等物,商人買鹽一律就在邊軍交納現錢。也就是說,商人去沿邊只要交納現錢,官府便會給予鹽鈔,然后商人拿著鹽鈔到指定區域領鹽銷售。三是政府控制青鹽,禁止銷售。也就是說,朝廷控制西夏烏白池產青鹽在陜西邊州的銷售,防止其侵占山西所產“解鹽”的市場。四是按量發券,即池驗券,按數出券。也就是說根據產銷情況,控制每年發券的數量,而且對商人受券領到的鹽中未能賣出的部分,朝廷給與一定的補償。五是官府自賣鹽的地區在商賈未流通的時候,仍繼續由官府賣鹽,商賈流通時即停止官府自賣。六是穩定鹽價。官方依靠都鹽院所掌握的食鹽,通過適時的收入、賣出來平抑鹽價。北宋為了控制鹽價,專門設置了名為都鹽院的官署來管理解州食鹽,當京城汴梁的食鹽價格每斤不足35文的時候,都鹽院會通過收購鹽鈔的方式來推高食鹽價格;當食鹽價格超過每斤4 0文的時候,都鹽院則通過銷售庫存食鹽的方式來調低食鹽的價格。這與現代政府為了控制糧食、豬肉價格所建立的收儲制度極為類似。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范祥對鹽法又進行了新的改革:一是嚴禁“入中”糧草;二是嘉祐三年以前發行的鹽鈔,每券需要再輸錢一千,方可給鹽;三是在京師都鹽院蓄錢20萬貫,以調節食鹽價格。四是規定每鹽鈔6000貫,給鹽10千席,不得擅自更改,以保持鹽鈔價格的穩定。鹽鈔法施行以后,大大增加了解鹽的收入,改制前的慶歷六年(1046年)為147萬貫, 慶歷七年(1047年)為195萬貫,改制后的皇祐三年(1051年)為221萬貫,皇祐四年(1052年)為215萬貫。
范祥鹽鈔法的順利施行,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能濫發鹽鈔。但是到了宋神宗年間,由于西北軍需浩大,朝廷不斷地增發鹽鈔,導致鹽鈔的信譽一降再降。同時,鹽鈔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只標明了鹽的價格和數量,沒有期限,鹽商可以囤積居奇,控制鹽價。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年),蔡京開始對鹽法進行改革,創行了鹽引法,其具體做法是:用官袋裝鹽,限定斤數,封印為記,一袋為一引,編立引目號簿。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領引,憑引核對號簿支鹽運銷。引分長引和短引。長引行銷外路,限期一年;短引行銷本路,限期一季。到期鹽未售完,即行毀引,鹽沒于官??陀^而言,蔡京的改革總結了宋徽宗以前鹽法的利弊,順應了宋代財政結構變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變化。宋徽宗對其還是很贊賞的,曰“鈔法用之,民信已久,飛錢裕國,其利甚大”。
由于宋朝長時期發行鹽鈔,鹽鈔逐漸取得了貨幣地位,當時很多史料中都有百姓使用鹽鈔交易的記載。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熙河路經略使王韶言:“其草豆別乞差四人專領,并立敷辦賞格,并乞鹽鈔三二十萬,候三年外本司自辦?!贝笪膶W家蘇軾也曾記載:“陜西歲鑄錢,折二錢二百萬貫,用本一百萬貫。鐵賤銅貴,而與銅錢并行,又重而難徙。由此陜西幣輕物重,商販沿邊者回,無以為貨,非換鹽鈔,則負銅錢以出。”除朝廷外,商民中也有很多人使用鹽鈔進行交易,而且隨著交易的增多,各大城市中用于交易金、銀、鹽鈔的金銀鹽鈔交引鋪也變得十分繁忙。
南宋臨安城,商賈云集,有多個商業區,也有多個交引鋪。金銀鈔引交易鋪中交易的鹽鈔,從內容和形式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是有所區別的。以北宋中期的解鹽鈔為例,通常每“一鈔為鹽一席”,但也有“小鈔”。東南的“末鹽鈔”,有一次支鹽一袋或多袋的,比如一次支鹽三袋叫“三袋鈔”,一次支鹽四袋叫“四袋鈔”。雖然鹽鈔可以在交引鋪中進行交易,但鹽鈔的基礎功能還是用于食鹽的買賣,也就是說,商人可以通過買鈔、支鹽、引運、住賣四個流程來銷售食鹽以獲利。
鹽鈔的使用,為宋代貨幣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誰又會關心其背后鹽民的辛酸生活呢?北宋詞人柳永曾作《煮海歌》來形容當時鹽民的生活: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干日曝鹽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鹵濃鹽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