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照、修圖、上傳,這是我們日常的基本操作。然而,修圖的風格往往只能取決于修圖軟件里有什么。能不能擁有一種專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格呢?
有一群中學生還真的做到了!今年7月,杭州高級中學錢塘學??仗煨艑嶒灠嗟?位同學參加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北航一華為關鍵軟件聯合實驗室開辦的科創實踐營。大家到底搗鼓出了什么好玩的東西?跟著小編去探營吧!
“提取照片中的人像,轉化為素描進行風格化處理,再傳輸給機器人,用機械臂在紙張上作畫?!蓖瑢W們這樣總結過去一周取得的成果。
隨著最后一個字符的輸入,一行行代碼如旋轉的高塔,在同學們的注視下運行。潔白的紙張上,黑色的線條在機械臂的移動下流淌,勾勒出有些抽象又格外生動的少年面龐。
這一切看似輕巧流暢,但實踐的道路并非坦途。同學們絞盡腦汁,時刻都在討論怎樣讓信息處理更加高效、如何讓機器人更完善。漸漸地,素描作品從“缺鼻子少眼”到“有鼻子有眼”。隨著這5張面龐一同變清晰的,還有青春熱血的團隊精神。
同學們的表現給授課的宋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專業知識的深入,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往往會固化,而同學們向一切發問的精神正是科研活力的來源,盡管有時不切實際,但其中也許就有一個可供落實的新想法正在萌芽。
當被問及科創實踐營的成果與目前已有“將照片轉化為素描”功能的修圖軟件有什么區別時,同學們紛紛為自己的成果“仗義執言”。相比于只是提取像素并將照片轉化為灰度圖片的“素描”,同學們搭建的圖像智能算法經過了模型訓練,大量圖像文本的輸入使得計算機比起執行命令的工具,更像獨具風格的“畫家”,用機械臂在紙張上作畫也更接近真實繪畫的筆觸,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制品。
當然,這些“靈魂畫作”還有很多值得改進之處——粗獷的線條和莫名失蹤的五官決定了它們沒法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畫。但這也許預示著未來圖像風格化處理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這個未來將會由同學們親手描繪!
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對科學感興趣的?
吳芷軒:我從小好奇心比較旺盛。小學時,我接觸到了紀錄片《趣味科學》。它講述了生活中由于人們不了解科學發生的各種倒霉事件,主持人也用科學的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規避這些事件??茖W能夠讓我以理性的思維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說得更夸張一點,我能用科學的思維去解析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甚至再去構建一個平行世界。
吳英頎:有一天,我讀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在當時那么簡陋的條件下,他能夠通過富有邏輯的思考,得出一個偉大的結論,這種思維的魔力讓我著迷。
參加科創實踐營,是否改變了你之前的一些認知?
徐皓安:過去我認為機器人是一個冷冰冰的自動化程序,輸入代碼之后,它只會進行重復的操作。但經過這次學習,我發現通過優化算法和大模型訓練能夠不斷地改進機器人,實現個性化的需求。
朱文杰:我的看法正相反。原先我認為機器人是一種非常高深的科技,但實際接觸加上熟悉原理之后,我覺得它并不復雜,反而比較“直接”。所以大可不必有畏難心理,即使是中學生,我們也能對前沿科技有所了解。
你覺得科學和生活有怎樣的關系?是否有哪個瞬間,讓你意識到科學如此好玩或偉大?
朱文杰:從小的方面來講,一支筆、一張桌子,所有東西都與科學有關。小時候,我夢想著像動漫主角一樣擁有控制火焰的能力,所以第一次看到打火機時,我感到很神奇,為什么它能變出火呢?這就是科學啊。
王寓婷:杭州蕭山有一個機器人小鎮,那里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機器人,有的擅長書法,有的能夠陪人下棋,還有魚形仿生機器人能夠在水中自如地游動……它們讓人感到有趣的同時,也促使人們思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