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個很火的詞叫“偷感”,我就是一個“偷感”很重的人。
穿了新衣服,我擔心路人瞟來的眼光;合影時,其他人都在擺造型,只有我悄悄退到最后一排;遇到重要的考試,我不敢和同學交流,生怕考得不好被人笑話;明明說出來就可以解決的事,糾結半天也說不出口,太在意別人的反應和評價……
其實我也不是毫無優點,卻很難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我會不由自主想把自己藏起來,整個人顯得拘謹、不自然。我到底該怎么看待這種“偷感”呢?好羨慕那些揮灑自如的大人,等我長大了,“偷感”會消失嗎?
爬行的KK
接受不完美的成果
小 璃:“偷感”人群都有一點隱藏的完美主義,羞于被別人看到“半成品”。我就深受其苦,總是被過高的自我要求所折磨。或許我們應該放低點要求,誰說只有滿分的成果才能被展示呢?
也許只是“玩梗”
庫 蒂:“偷感”這個詞很流行,周圍人不論做啥事,都會給自己貼一個“偷感”的標簽。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娛樂的說法。有時候只是覺得好玩有趣,比如我吃碗面發社交平臺,都會配文“又是偷感滿滿的一天”!
沒必要自我封閉
吳沐沐:我認為“偷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擔心被人指指點點,索性把自己緊緊裹起來。曾經我總是偷偷學,害怕別人說我很“卷”,害怕沒考好會被嘲諷。可是把自己封閉得太嚴實,連說得上話的人都沒有了,所以我現在更愿意開誠布公地交朋友。
偷感?安全感!
姚龍仁:我反而覺得沒人關注是一種特別舒服的狀態!對于我這樣內向害羞的人來說,過度的關心是一種負擔,我寧可默默做事,悄悄完成自己的計劃和目標。讓我扮演“社牛”,反而為難我了。
你配得上這美好世界
山 琳:我理解你的小糾結,如果你的“偷感”源于內心的不配感,那么就從克服這種感受開始!你值得這世界美好的一切,管別人會不會覺得你愛出風頭呢。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評價,但可以決定自己的每一步,比如把焦慮轉化成更努力的付出。
被放大的自我
存在
張月燕(心理老師):
青春期最重要的心智成就之一是開始考慮別人的想法,在心中構建假想的觀眾,并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審視和評論。例如,當我穿了新衣服,路人們都會注意到我身上的這個新變化。這其實混淆了我們自己的關注點和他人的興趣,夸大了自我的存在。如果再疊加透明度錯覺——人們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表情舉動對內心狀態的泄露程度,那么就不難理解為何那么多人想把自己偷偷藏起來。
這種“偷感”在青少年身上其實是有普遍性的。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這只是成長的過程而不是性格缺陷。與朋友多交換想法,你會發現大家其實各有各的“偷感”。最終你會明白,在你身上發生的99%的事情都和別人無關。但說到“努力”上的“偷感”,如果你并不享受默默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那要注意,很可能這種“偷感”是一種自我妨礙,這意味著你花了過多的時間和注意力為“體面的失敗”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