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于學軍就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進行了詳細闡述。于學軍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正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采取積極措施,推動改革協同進行。
他指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預期壽命已從1981年的67.8歲增長至2023年的78.6歲,為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此之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已與多部門合作,落實大齡勞動者職業健康保護工作,并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提升勞動者職業健康素養水平的通知》。該通知以“五進”活動(進企業、進學校、進機構、進鄉村、進社區)和科普宣傳培訓為重點,旨在提升勞動者的職業健康知識水平。
展望未來,于學軍明確,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繼續把大齡勞動者的健康保護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強職業健康監測,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職業病防治能力和職業健康保護水平。同時,將推動地方及有關部門落實監管責任,督促用人單位依法保護勞動者健康權益,特別是大齡勞動者的健康權益,確保改革措施順利實施,為勞動者創造更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75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大力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總體健康水平位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升到2023年的78.6歲,孕產婦死亡率由1991年的80.0/10萬降至2023年的15.1/10萬,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4億人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受健康管理,占比為62.5%。
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背后,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據統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和床位數分別從1949年的3670個、8.5萬張增加到2023年的107萬個、1017萬張;全國衛生人員總數從1949年的54.1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1524萬人;截至2023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3.3億人,參保覆蓋面自2018年起持續穩定在95%以上。
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2萬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1950年的61個增加到2023年的3426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從1950年的30個增加到2023年的823個。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建成4大類59支國家級衛生應急隊伍。
“國粹”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闊步向前。中醫醫院從1950年的4個增加到2023年的5053個,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率、閱讀率、信任率均高于90%。2023年底,全國已有182個中醫藥類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22年9月,中醫藥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