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踐已證明,早期通過口腔途徑攝入營養對于降低老年手術患者的高分解代謝反應、減輕胰島素抵抗、減少炎癥反應具有積極作用,能有效促進新陳代謝恢復,加速康復進程。此外,這一方式還有助于維護腸壁結構的完整性,抑制腸道細菌過度生長,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因此,我們強烈鼓勵老年手術患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早嘗試自主進食,優先選擇低碳水化合物作為營養補充來源。對于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腸內、外營養是理想的支持方法。
腸內營養是一種針對胃小腸消化系統功能受限或特定醫療需求的患者,通過注射或管飼等方式,直接向胃小腸提供能源和必需營養物質的治療方法。對于消化系統功能受損但仍保留一定功能的患者,若無法自主進食,腸內營養成為重要選擇。它不僅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還能輔助術前準備,減少手術及恢復期間的消耗。
在選擇腸內營養方案前,需對患者消化系統進行全面檢查,確定其能耐受的營養物質類型,包括氨基酸、短肽、整蛋白等,并考慮疾病特異性。對于消化系統功能尚好的胰腺炎、炎癥等患者,推薦使用氨基酸型和短肽型整蛋白制劑,以優化治療效果。
在腸內營養治療前,尤其是住院24小時內,應進行專業的營養風險評估,這有助于避免不當治療導致的感染性并發癥、疾病惡化及額外醫療支出。臨床醫生常采用營養風險篩查等多種手段,綜合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確保治療方案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需提醒的是,腸內營養可能引發便秘、疼痛、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這通常與營養液的劑量、濃度及物理化學特性有關。為避免不良反應,需嚴格控制營養液的劑量,并根據患者反應適時調整。
腸外營養是一種通過靜脈輸注途徑,直接向患者體內提供氨基酸、葡萄糖、脂類、電解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必需營養物質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旨在維持患者在無法經口進食或腸道吸收障礙時的營養狀況,進而改善其臨床結局。
補充性腸外營養主要面向老年人群體,當他們的日常飲食無法滿足機體對能量和蛋白質需求的60%時,應考慮采用此方法作為營養補充。全腸外營養適用于胃腸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有效利用腸內營養的患者,此時需完全依賴腸外途徑來滿足營養需求。腸外營養的配置需精細合理,包括糖脂比例、熱氮比、氨基酸種類、維生素及電解質含量等。為實現最佳治療效果,常采用全營養混合液(TNA)進行輸注。TNA在特制容器中預先混合,確保各種成分均勻穩定。
腸外營養的用量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1)能量補充。對于肥胖患者,能量補充值一般設定在25~30kcal/(kg·d)范圍內,以維持其日常需求;對于過度肥胖者,則需適當降低至正常喂養量的75%左右。(2)蛋白質補充。大多數胃腸手術患者,每日蛋白質需求量約為1.2~1.5g/(kg·d);對于蛋白質需求較高的患者,則需增加至1.5~2.0g/(kg·d),以確保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