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陰道微生態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和宮頸病變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23年1月—2024年4月宮頸癌篩查的女性8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進行陰道微生態、HPV以及宮頸病原體檢測,分析檢測結果以及結果間的相關性。結果:80例接受檢查者,細菌性陰道炎的陽性檢出率最高(72.50%),HPV陽性率為46.25%,宮頸病變陽性率為30.00%。HPV感染的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炎陽性率及霉菌性陰道炎陽性率均高于非HPV感染(P<0.05)。宮頸病變的pH值>4.5率、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炎陽性率、霉菌性陰道炎陽性率及滴蟲性陰道炎陽性率均高于非宮頸病變(P<0.05)。多因素分析證實pH值>4.5、乳酸桿菌異常、細菌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及滴蟲性陰道炎均是宮頸病變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女性陰道微生態失衡同HPV感染以及宮頸病變存在顯著相關性,通過糾正陰道微生態失衡可預防宮頸病變發生。
【關鍵詞】陰道微生態;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病變
Correlation of vaginal microbiota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
HU Xiaoyan, WANG Shengq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Baiyin City, Baiyin, Gansu 7309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ginal microbiota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Methods:A total of 80 women who were screened for cervical cancer from January 2023 to April 2024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nd all of them were tested for vaginal microecology,HPV and cervical pathogens,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st results and results was analyzed.Results:Among the 80 examiners,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bacterial vaginosis was the highest (72.50%),the positive rate of HPV was 46.25%,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cervical lesions was 30.00%.The abnormal rate of lactobacillus,positive rate of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positive rate of fungal vaginitis in HPV infe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HPV infection (P<0.05).The rate of pH>4.5,abnormal rate of lactobacillus,positive rate of bacterial vaginitis,positive rate of fungal vaginitis and positive rate of trichomonas vaginitis in cervical lesio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cervical lesions(P<0.05).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pH >4.5,abnormal lactobacillus,bacterial vaginitis,fungal vaginitis,and trichomoniasis vaginiti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lesions. Conclus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emale vaginal microbiota imbalance and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and cervical lesions can be prevented by correcting vaginal microbiota imbalance.
【Key Words】Vaginal microecology; Human papillomavirus; Cervical lesions
女性陰道微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多種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組成,這些微生物在維持陰道健康、預防感染和調節免疫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1]。陰道微生態的失衡,通常表現為菌群失調或病原微生物的過度增殖,可導致多種婦科疾病的發生,其中宮頸病變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 題[2]。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病原體,已知與多種宮頸病變相關,HPV感染在女性中的流行率較高,盡管大多數HPV感染是短暫的且自限性的,但某些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會導致宮頸病變的發展,進而增加宮頸癌發生風險[3]。目前,關于陰道微生態與HPV感染及宮頸病變之間的關系已有不少研究,但這一領域的研究仍存在諸多未解之謎,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陰道微生態與HPV感染及宮頸病變之間的相關性,為宮頸相關疾病防治提供參考依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收治的80例宮頸癌篩查女性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近1個月未應用抗菌藥物,采樣前1周未進行性生活;無宮頸手術史,年齡在18周歲以上。排除標準: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免疫或者內分泌疾病者;經期或陰道不規則出血者。患者一般資料如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52.14±3.42)歲;體質量指數20.4~25.7kg/m2,均值(22.51±1.23)kg/m2。
1.2 方法
陰道微生態檢測:借助經充分滅菌處理的內擴器,盡可能擴充陰道后,應用滅菌棉簽擦拭陰道壁內側上方1/3穹隆位置,針對獲得的提取物及時送至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測定內容包括pH值>4.5、乳酸桿菌異常、細菌性陰道炎(Nugent得分>4分)、霉菌性陰道炎(陰道黏膜充血、腫脹、陰道分泌物呈現豆腐渣樣,鏡檢可見芽生孢子及假菌絲)、滴蟲性陰道炎(陰道黏膜充血、腫脹,陰道分泌物呈泡沫樣,鏡檢可見活躍滴蟲及含量高的白細胞)。
HPV檢測:借助一次性宮頸HPV專用采集器,采集樣本并且將樣本標記送檢。借助HPV分型檢測試劑盒檢測HPV亞型情況。
宮頸病原體檢測:應用經滅菌處理的內擴器,對于宮頸進行徹底的擴張處理,應用3根霉菌棉簽,棉簽置于宮頸內1.0cm、1.5cm、2.0cm部位,順時針擦拭1圈后將獲得的組織標本送至實驗室,測定宮頸病原體,包括解脲支原體(UU)、沙眼衣原體(CT)、淋球菌(GN)。統計陽性檢出情況,若是上述≥2種的因素引起的病變屬于混合型感染。
1.3 觀察指標
(1)統計80例患者陰道微生態檢測陽性情況;(2)分析陰道微生態與HPV感染、宮頸病變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陰道微生態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80例接受檢查者,細菌性陰道炎的陽性檢出率最高,為72.50%;滴蟲性陰道炎的陽性檢出率最低,為10.00%,見表1。

2.2 陰道微生態與HPV感染、宮頸病變的關系
80例接受宮頸癌篩查者,共檢出HPV陽性37例,陽性率為46.25%。其中HPV單型感染例數30例(37.50%),占比前三的亞型依次為HPV16(12例,15.00%)、HPV33(8例,10.00%)、HPV58(5例,6.25%)。HPV多型感染例數7例(8.75%)。宮頸病變檢測,檢出陽性24例(30.00%),其中UU陽性9例(11.25%)、CT陽性7例(8.75%)、GN陽性6例(7.50%)、混合型感染2例(2.50%)。HPV感染與非HPV感染在pH值、滴蟲性陰道炎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HPV感染的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炎陽性率與霉菌性陰道炎陽性率均高于非HPV感染(P<0.05)。宮頸病變的pH值>4.5率、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炎陽性率、霉菌性陰道炎陽性率與滴蟲性陰道炎陽性率均高于非宮頸病變(P<0.05),見表2。
2.3 宮頸病變危險因素
以宮頸病變作為因變量,陰道微生態各項目為自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H值>4.5、乳酸桿菌異常、細菌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及滴蟲性陰道炎均是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陰道微生態對于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一旦微生態平衡被打破,女性陰道正常環境難以維持,致病菌占微生態環境的主導地位,引起相關感染及宮頸病變發生,這樣對女性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4-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80例宮頸癌篩查者細菌性陰道炎陽性檢出率為72.50%,發生率高,提示女性進行陰道微生態檢測的必要性。而進一步研究顯示陰道微生態同HPV感染、宮頸病變存在很大的關系。多因素分析表明pH值>4.5、乳酸桿菌異常、細菌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及滴蟲性陰道炎的陰道微生態指標均屬于宮頸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而其感染往往與陰道微生態失衡密切相關[6]。有研究表明[7],陰道內的乳酸桿菌可以通過競爭性排斥作用和對HPV的直接抑制作用來降低HPV的感染率。因此,在HPV感染的女性中,當陰道微生態發生紊亂時,HPV的持續感染風險可能顯著增加,并進一步引發宮頸病變。此外,存在細菌性陰道炎和其他陰道炎癥的女性,由于其微生態的改變,也可導致免疫系統反應的異常,影響機體對HPV的清除能力。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大了HPV持續感染的風險,進而導致宮頸細胞的癌變。因此,維持陰道微生態的平衡,對于預防HPV感染及相關宮頸病變至關重要[8]。為了有效應對這一現象,提示進行宮頸癌篩查中不僅需要關注HPV的檢測,更應將陰道微生態檢測納入常規篩查項目。
綜上所述,通過對陰道微生態的監測與分析,能夠為早期識別宮頸病變風險提供依據,進而為女性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徐秀穎,王英紅.陰道微生態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宮頸病變的相關性[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21,33(5):586-590.
[2] 劉穎惠,余楊,孫翔.陰道微生態失衡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相關宮頸病變的關系[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22,34(1):62-66.
[3] 伏晨陽,周萍,張頻,等.陰道微生態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宮頸病變的相關性[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3,27(16):37-42.
[4] 張俊娣,劉兆華,李云芳.陰道微生態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宮頸病變的相關性[J].河北醫藥,2022,44(10):1535-1538.
[5] 田野,潘宇,曹明杰.100例女性陰道微生態多樣性,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亞型分析及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性科學,2022,31(7):67-71.
[6] 陸樂,曹維維,丁亞沙,等.陰道微生態及酶改變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宮頸上皮內瘤變發生風險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性科學,2022,31(8):94-98.
[7] 翟若昕,劉昊,劉玉玲,等.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宮頸病變患者治療前后陰道微生態變化情況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4,32(4):839-843.
[8] 楊穎,韋玉姣,韋桂紅.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與陰道微生態環境及宮頸病變的相關性[J].中國熱帶醫學,2023,23(2):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