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主食與血糖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一些糖友認為,“糙米有利于控制血糖”“玉米、紅薯吃不得”“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稀飯”“老南瓜可以降血糖”……“經驗”太多,讓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有些極端人士干脆拋開糾結,直接不吃主食,一時間“生酮飲食”盛行。
其實,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為身體提供能量,也是機體能夠直接利用的能量。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對大腦的正常運轉尤為重要。長期不吃主食,可能造成肌肉流失、身體消瘦、免疫力下降等。
糖友要控制主食量,但不等于不吃主食。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國成年人每日應該攝入200~300克的谷類食品,其中包括50~150克的全谷物和雜豆類,50~100克的薯類。糖友可以根據自身體重、體力強度等因素,計算自己主食的量。比較好掌握的方法是,糖友每頓主食可以選擇大約自己一個拳頭的量。
血糖很高的患者,即使控制飲食,也不可過度,主食攝入要滿足身體每日所需的能量,注意粗細搭配,宜干避稀。

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糖友可以適當食用水果。我國在一項關于新鮮水果攝入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關系的研究中發現,與完全不吃新鮮水果的糖友相比,每周吃1~4次水果的糖友可將血糖控制差的風險降低20%,而每周吃5 次以上(包括5次)水果的糖友則將風險進一步降低30%。因為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
糖友該如何選擇水果呢?水果的選擇和血糖水平有關。血糖偏高人群選擇水果主要參考水果的含糖量和血糖生成指數(GI)。GI值越低,代表同等糖量的水果對血糖的影響越小。GI≤ 55的,稱為低GI水果,如蘋果、梨、櫻桃、草莓;55<GI≤70為中GI 水果,如菠蘿、山竹、火龍果;GI>70的為高GI水果,如哈密瓜、香瓜。建議糖尿病患者多選擇低GI 水果,且不要過量食用,最好在兩餐之間選擇食用水果。至于食用量的多少,控制在每天50~150克為宜,比如櫻桃10顆以內,獼猴桃不超過1個半,個頭大的蘋果只吃半個,小蘋果吃1個等。

我們推薦低脂飲食,但不吃油是一種錯誤的營養追求,即使是有迫切減重需求的糖友,也不應該一味避免油脂的攝入。
油脂的攝入減少,減少了能量攝入,確實會有減重效果;可為了避免攝入油脂,日常生活中肉類攝入少,蔬菜常用水煮,長期下去容易因營養不均衡導致消瘦無力。“油不足,餓得快”,人反而會多吃,而且膽固醇攝入過少,不利于大腦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烹調油25~30克,糖友要減少攝入不健康的油脂,如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火鍋里的油脂等,要少吃油、吃好油,培養清淡不油膩的健康飲食習慣。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朋友圈里很多人以能夠每天步行上萬步為榮。確實,運動對于控制血糖、提高人體肌肉含量十分重要。但是,每天隨便走上萬步就足夠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有氧運動聯合抗阻訓練才能得到最大的代謝獲益。
建議糖友在餐后1~2小時進行運動,推薦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游泳和騎自行車等。
避免高強度的運動,高強度運動對心血管不安全,同時還容易讓人受傷。
每周進行2~3次抗阻運動,如俯臥撐、彈力帶訓練等,可以鍛煉上肢和下肢的主要肌肉群。

對于胰島素治療,一方面,有的糖友害怕會上癮;另一方面,有的糖友覺得沒有副作用,不傷肝腎,偏愛胰島素治療。
其實,胰島素是由胰島β 細胞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是機體內唯一直接降血糖的激素,同時參與脂肪、蛋白質及糖原的合成與分解。通常我們注射的胰島素是外源性的胰島素,是作用最強的“降糖藥”。也就是說,胰島素是我們機體自身就會分泌的一種激素,是自身就有的一種物質,機體分泌不出來時,就需要外源性補充,根本不會“成癮”。特別是在糖尿病發病初期使用胰島素,可以讓胰島素分泌細胞得到休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功能。
但是,不該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糖友,也沒有必要啟動胰島素治療,因為外源性的胰島素同機體自身分泌的還是有區別。首先,其作用途徑是從皮下注射后再從血液中運輸到肝臟,抑制肝糖的輸出等,是一個費力的途徑;其次,對于肥胖的患者來說,胰島素本身就存在抵抗,過多的胰島素注射會增加體重,對健康不利;最后,胰島素注射局部可能出現脂肪萎縮,同時對患者心理產生影響。

糖尿病“小白”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喜歡追隨資深糖友的降糖方案,“他們說那個新藥控制血糖很好,我也可以用”。
現代社會,糖友可以獲取很多降糖新資訊,而且新藥也層出不窮。但要注意,醫生為你制訂的降糖方案,考慮了你的個體情況,包括血糖水平、心血管合并癥或風險、腎臟情況、體重、經濟情況及個人意愿等,所以降糖方案非常個體化,不能人云亦云、他好你就好。單純追隨別人的治療方案,很可能適得其反。糖友要和醫生充分溝通,制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