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今年63歲,已經絕經十幾年了。幾年前體檢時,她檢查出子宮內膜息肉,因為沒有任何癥狀,就沒有處理。半年前,她發現陰道有少量滴血,時斷時續,也沒太在意。直到最近出血量越來越大,她才開始擔心,并在家人的勸說下到醫院就診。醫生給李阿姨做了婦科陰道超聲,顯示子宮多發性息肉,最大的一處息肉直徑為3.2厘米。根據她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醫生建議她立即入院進行手術治療。李阿姨聽從了醫生的建議,通過宮腔鏡手術切除了子宮內膜息肉。手術中切下的破碎組織,被送往病理科做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為(老年)萎縮性子宮內膜息肉,部分腺體復雜性非典型增生,局灶癌變。對于這樣的病理診斷結果,李阿姨及其家人無法接受,不免質疑病理診斷結果:不就是一個小息肉嗎,怎么就變成了癌?

在工作中,病理醫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患者在臨床上被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入院接受治療。手術切除后的組織經病理檢查,被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伴局灶癌變,或者結果直接顯示為子宮內膜癌,患者及其親人難以接受,有時甚至因此演變為醫患矛盾。那么,臨床診斷的子宮內膜息肉為什么就變成癌呢?子宮內膜息肉真的會癌變嗎?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在子宮內膜上增生形成的單發或多發小結節,青春期之后的女性都有可能發生子宮內膜息肉,特別是圍絕經期和絕經后的老年女性。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臨床癥狀與其他婦科疾病癥狀非常相似。絕經前,女性表現為月經不調、白帶異常、不孕不育;絕經后,女性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多數為少量出血。還有部分女性沒有任何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是因其他疾病就醫,或在常規體檢時偶然發現息肉。
雖然大多數子宮內膜息肉為良性,但是也有少數可能發生惡變,惡變的發生風險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大而增加。絕經前,息肉惡變發生率是0.48% ;絕經后,息肉惡變發生率上升至3.55%。因此, 一旦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就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恰當的治療措施,防止息肉復發甚至惡變。
最終確診,依賴病理
目前,臨床上對子宮內膜息肉的初步診斷,多采用婦科超聲和宮腔鏡檢查兩種方法。
女性婦科疾病首選的輔助診斷方法是婦科超聲診斷,既快捷簡便又無創無痛。超聲包括婦科腹部超聲或陰道超聲,其中陰道超聲更具優勢,能夠清晰地顯示息肉的數量、大小及位置。通過超聲,息肉病灶表現為與子宮內膜界限較清晰的實性高回聲團。超聲對于子宮內膜息肉的檢出率較高,但容易誤診,特別是一些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極易將突向宮腔的增厚子宮內膜誤診為息肉。還有個別妊娠晚期的婦女,其子宮蛻膜組織(懷孕后的子宮內膜組織)受到壓迫下垂至宮頸,也容易被誤診為子宮內膜息肉。
宮腔鏡檢查可以在宮腔鏡下直接觀察宮腔內的狀況,準確判斷息肉的大小、部位、數量及形態,目前被認為是子宮內膜息肉的最佳診斷手段。宮腔鏡檢查同時具有治療功能,檢查中若發現突出于宮腔內壁生長的單個或多發小腫物,不管有蒂或無蒂,只要特征為光滑、質軟、肉樣,就都可以作為子宮內膜息肉,在鏡下直接取材或刮宮。這樣操作不會造成息肉的組織結構破碎,更不會在切除息肉時破壞子宮的正常結構。但是,一些子宮黏膜下平滑肌瘤、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等婦科疾病,在宮腔鏡下也可能表現為息肉的形式,容易被誤診為子宮內膜息肉。
因此,上述兩種診斷只是對子宮內膜息肉的初步診斷,最終的診斷結果必須依賴病理診斷。病理診斷是子宮內膜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依據對卵巢激素的敏感程度,子宮內膜息肉在病理上可以分為功能性息肉、非功能性息肉和絕經后息肉。
功能性息肉 來源于成熟型子宮內膜,較少見,對激素較敏感。息肉隨月經周期而改變,形成增殖期子宮內膜息肉和分泌期子宮內膜息肉。
非功能性息肉 來源于未成熟型子宮內膜,較多見,對激素不甚敏感。其中少部分為基底層息肉,大部分受雌激素持續影響,形成伴有單純性、復雜性及非典型增生的子宮內膜息肉。
絕經后息肉 發生于女性絕經之后,子宮內膜息肉腺體發生萎縮,部分伴囊性改變。這些伴有囊性腺體的息肉被稱為囊性萎縮性(老年性)子宮內膜息肉。
可能發生惡變的少部分息肉,其病理組織學類型與子宮內膜癌相同。惡變有兩種情況。
1. 子宮內膜息肉局部惡變,周圍及其他子宮內膜正常。
2. 子宮內膜息肉局部惡變,波及周圍子宮內膜。
另外,臨床上經常會有一些酷似子宮內膜息肉的組織,需要病理醫生認真鑒別診斷,包括基底層組織、腺肌瘤性息肉、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子宮黏膜平滑肌瘤、低級別或微小腺癌和腺肉瘤等。
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確切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子宮內膜局部雌孕激素受體異常、增殖與凋亡失衡、免疫功能紊亂、炎癥刺激和機械刺激有關。
年齡及絕經狀態、有無異常子宮出血、息肉的大小、有無癌前病變等,都可能對子宮內膜息肉惡變造成影響。因此,絕經后及65歲以上被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的老年患者,如果息肉的直徑超過1.8厘米,同時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那么,息肉發展為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更高。特別是伴有癌前病變的絕經后子宮內膜息肉,更應該盡快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