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過后,天氣變冷,自然界陽消陰長,萬物肅殺。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收斂陽氣,潛藏陰精于體內,同時注意防燥御寒。
《黃帝內經》指出,秋季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深秋時節, 陽收陰藏,人們應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以使精力充沛。此時天氣由涼轉冷,已不適宜“秋凍”,人們應注意添衣保暖,避免感受風寒之邪,特別要注意頭頸部、腰腹部及膝關節的保暖;同時,配合適當鍛煉,增強抗寒能力。
另外,深秋氣候干燥,皮膚容易干燥、脫屑。此時,內衣、襪子等貼身衣物應盡量選擇純棉的。干性膚質及患有慢性濕疹的人應適當使用潤膚霜等,以保持皮膚的濕潤度。
“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時節,人們容易出現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等情況。此時,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良好心態。不妨約三五好友,登高賞秋,或者參加其他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以調暢情志。
深秋時節,寒燥之邪客于肺臟,使肺失宣肅,易導致肺部疾病的發生和復發,人們可以通過艾灸、按摩等保健方法進行調護。
太淵穴 該穴位于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太淵穴為八會穴之脈會, 按摩該穴能通達三焦、激發元氣, 以防邪氣侵肺。太淵穴還是肺經的原穴,因此按摩該穴還可補益肺氣。
關元穴 該穴位于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或者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處。艾灸關元穴可益氣扶陽。艾灸時要注意控制時間,溫和灸以20分鐘左右為宜。
犢鼻穴和鶴頂穴 犢鼻穴位于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中。鶴頂穴位于膝上部,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對犢鼻穴和鶴頂穴進行隔姜灸,可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止痛,緩解膝關節冷痛等癥狀。


根據“四季五補”的中醫養生觀點,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因此,深秋時節進補應以平補為主,尤應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
此外,秋季燥邪易傷津液,使人出現口干、唇干、咽干、便干、皮膚干燥等問題。深秋時節尤以涼燥為主,此時要適當多吃溫潤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
下面,我們為大家推薦兩款適合深秋時節的食療方。
山藥白果蓮子百合粥
材料:懷山藥100克,百合30克,蓮子30克,白果5粒,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蓮子放入鍋中,加水煮片刻,再加入其他食材,用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煮至粥稠米熟即可。
功效:方中懷山藥味甘,性平,可平補肺、脾、腎三臟;百合味甘,性寒,可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蓮子味甘、澀,性平,可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白果味甘、苦、澀,性平,可斂肺定喘;粳米味甘,性平,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諸藥共煮成粥,可奏養陰潤肺、健脾和胃之效。
山藥排骨湯
材料:豬排骨500克,山藥300克,生姜15克,鹽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凈、切塊備用。將豬排骨焯水、洗凈后放入燉鍋中,加入生姜和清水。當排骨燉至五成熟時,放入山藥,加水再燉煮2 小時,放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方中山藥可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豬排骨為血肉有情之品,可補脾益腎,為秋季平補佳品。二者共煮成湯,可健脾開胃、補益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