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近年來,由于視屏時間越來越長,加上熬夜、運動少等不良生活習慣的推波助瀾,越來越多的人出現眼干、眼澀,甚至視物不清、眼睛疼痛等問題。本期,讓我們一起了解中醫護眼的相關知識。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眼通過經絡與臟腑和其他組織器官保持密切的聯系,共同構成有機的整體。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以及氣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過經絡影響臟腑、氣血和津液。了解五臟與眼的關系,有助于更好地呵護眼睛。
眼與肝 在五臟之中,肝與眼的關系最為密切。目為肝竅,肝氣通于目,肝脈連目系,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若情志不舒,郁怒不解,肝失調達,疏泄失司,肝郁氣滯,就會導致眼病的發生。
同時,《素問·五臟生成篇》提到“肝受血而能視”,即視力和肝血的調節功能有關。肝血充足,則雙目有神,視物清晰;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雙目干澀昏花,視物不清或出現夜盲。
眼與心 心主血脈,目得血而能視,且目眥屬心。心火內盛,上炎于目,則會出現目眥紅赤、胬肉攀睛等病癥;火邪迫血妄行,還可致眼內出血。
此外,“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目眥部瘡瘍常與心火熾盛有關, 因此,臨床常用清心瀉火法治療目眥部疾病。
眼與脾 脾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運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 臟腑精氣不能上養目竅, 可致上瞼下垂、干眼癥及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疾病。
此外,脾統血。血液運行于目絡之中而不外溢,有賴于脾氣的統攝。若脾氣虛弱,失去統攝的能力,則可引起眼內出血。
眼與肺 肺為氣主,氣和則目明。肺氣調和,氣血暢通,則臟腑功能正常,五臟六腑精氣充足,皆能源源不斷地輸注入目,故視物清晰。
另外,肺主表。若肺衛不固,風熱之邪或癘氣侵襲,上犯于目,可致急性結膜炎、病毒性結膜炎等,臨床可見白睛紅赤、分泌物增多。
眼與腎 腎為先天之本,藏五臟六腑之精氣。腎精充足,目有所養,則視物清晰。若因年老體衰、先天不足、久病傷陰等導致腎精不足,髓海空虛, 則會出現頭暈目眩、視物昏花等癥狀。
穴位按摩
攢竹穴 該穴位于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按揉此穴可明目利竅、散風清熱、止痙通絡,主治眉棱骨痛、目視不明、眼瞼下垂、迎風流淚、目赤腫痛、眼瞼抽動等。
睛明穴 該穴位于目內眥上方凹陷處。按揉此穴可明目利竅、散風泄熱,主治目赤腫痛、目視不明、眼睛干澀等。
太陽穴 該穴位于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按揉此穴可清肝明目、通絡止痛,主治目赤腫痛、目眩、眼肌麻痹、視神經萎縮、夜盲等。
四白穴 該穴位于瞳孔之下,眶下孔凹陷處。按揉此穴可祛風明目、通經活絡,主治目赤癢痛、迎風流淚、角膜生翳、視神經萎縮、近視、遠視等。
按摩方法:分別沿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點揉上述穴位各20下,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宜。每日按摩1~2次。注意急性炎癥性眼病、出血性眼病患者不宜按摩。

藥膳食療
菊花枸杞茶
取白菊花3 克,枸杞子10克,冰糖適量,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此茶飲可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緩解眼疲勞、眼睛干澀等癥狀。

豬肝雞蛋湯
取豬肝150~200克,雞蛋2個,蔥白1根,鹽、味精、黃酒等調料各適量。將豬肝切片,加水煲湯,打入雞蛋,放入蔥白段,再煮片刻,加入調料即可。該湯有養血的作用,可用于緩解肝血不足導致的視力減退等。
中藥熏眼
中藥熏眼對干眼癥效果良好。患者可取野菊花6克, 秦皮6克, 黃柏6克, 薄荷6 克, 桑葉6克, 紅花6克。將所有藥材放入鍋中, 加適量清水, 浸泡20分鐘, 再用文火煎20分鐘。趁熱將藥液倒入小口杯子中,利用熱氣熏蒸眼部,雙眼輪流熏蒸直至藥液變涼。建議每日熏蒸2次。
中藥熏蒸可直接作用于眼表,對提高淚膜質量、減輕眼表炎癥有良好的作用。
艾灸穴位
艾灸后溪穴可治療麥粒腫。握拳時,手掌小拇指側掌緣有一個微微的突起,此處即為后溪穴。操作時,將艾條點燃,對準穴位,像鳥雀啄食一樣,上下快速移動施灸。每次每側穴位灸5 ~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