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科夜班值班,我常常會遇到因感覺胎動“不太對”而匆忙趕到醫院的孕婦及家屬。他們往往都很焦慮:“醫生,我覺得孩子動得少,這兩小時里基本沒動,平時這個時候他都會動。”或者說:“醫生,我覺得今天孩子動得格外多,一直在動,他會不會不舒服?”
對于這些情況,我們一般都會很重視,畢竟孕婦自己的感覺更直接。但住院后,在胎心監護下,大部分孕婦會說:“醫生,我覺得住院后孩子動得又正常了。”這種“狼來了”的情況經常發生。
我發現,很多胎動異常都源于孕婦的焦慮和她們對胎動的誤解。確實,我們每年都會接診幾例真正的胎動異常患者,多數因及時發現,搶救成功,也有極少數病例在發現時已經無力回天。那么,孕婦和家屬在遇到胎動異常時,到底該怎么辦呢?大家先要放下焦慮,了解胎動是怎么回事。

胎兒在子宮內可以做各種活動,包括伸展軀干、四肢運動、呼吸運動、頭頸運動、下頜運動吞咽和呃逆(表現為輕微而有節律的抽動)等。
大多數初產婦在妊娠18~20周時首次感受到胎動。經產婦的初次胎動感覺更早,常在妊娠16周時即可感覺到胎動。此時, 孕婦并不需要數胎動, 只需感受和習慣胎動,并了解胎動的規律、強弱及位置。如果這一時期出現胎動異常,即使發現,醫生也不會采取措施讓胎兒娩出, 因為胎兒孕周尚小, 出生后無法生存。
第一次懷孕的女性會覺得胎動若有若無, 有孕婦形容為“ 像是蝴蝶在扇動翅膀”,也有孕婦覺得“像在水里吹氣泡”。隨著孕周變大,胎動逐漸變得有力、規律。一般從28周開始,胎兒會有睡眠和覺醒的周期。所以,建議孕婦從28 周開始自我監測胎動,這是監控胎兒健康狀況的方法之一。
胎動隨著孕周增加出現變化。29~31周,隨著胎兒生長,子宮的空間變得狹小, 胎動的幅度變小;32~33周,由于胎兒越來越大,越來越強壯,胎動的頻率明顯增加,胎動方式也變得多樣;36~40周,大翻身式的胎動不會特別頻繁;到孕期最后兩周,胎動可能會稍慢,這是正常現象。
胎動通常在夜間和下午較為活躍,胎兒睡著時,孕婦常感覺不到胎動,一般持續20 ~ 40 分鐘。
胎動時快時慢,時有時無,如何計數呢?胎動的計數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2 小時內計數。每一次胎兒的踢動、翻滾、伸展等動作,都計為一次胎動,達到10 次即為滿意的胎動。如果孕婦感受到的胎動不到10次,則提示有胎兒缺氧的可能。
另一種是每天早、中、晚在固定時間段各數1小時。如果每小時大于3次,則表示胎兒狀況良好。也可以把早、中、晚3次的胎動數加起來,乘以四,就是12小時的胎動次數。如果達到30~40次,說明胎兒狀況良好;少于20次,則提示有胎兒缺氧的可能,需要及時就醫。
如果孕婦感覺胎動減少,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母體本身供氧不足。常見于患有高血壓、腎炎、心臟病、糖尿病、嚴重貧血等基礎病的孕婦。
2. 母體、胎兒之間氧氣交換不良或傳輸障礙。常見于妊娠期合并癥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過期妊娠、前置胎盤等,還有臍帶打結、臍帶受壓、臍帶扭曲、臍帶纏繞、臍帶脫垂等情況。
3. 胎兒本身的因素。常見于患有疾病的胎兒,如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也可因母體本身缺氧引起胎兒顱內出血、心血管功能低下、慢性胎兒窘迫等。
4. 其他原因。母體用藥影響到胎兒,比如使用鎮靜劑等。
孕婦也可能感覺胎動頻繁,這時要考慮以下因素。
胎兒可能突發急性胎兒窘迫、臍帶繞頸等。
孕婦可能發生發熱、低血糖或者腹部受到劇烈撞擊及其他各種刺激等。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前置胎盤也可能造成胎動頻繁。
孕婦感覺胎動異常時,先不要緊張。如果匆忙趕往醫院,對孕婦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路上也存在不便和不安全因素。所以,孕婦要靜下心來,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就醫。
如果孕婦感覺胎動頻繁,1小時超過12次,就要盡快趕到醫院,請醫生進一步判斷。
如果孕婦感覺胎動明顯減少或消失,比如12小時內胎動次數不到10次,那就提示胎兒在宮內有可能出現缺氧,請即刻趕往醫院。
以上描述的是在正常條件下的一般狀況,孕婦需要與日常胎動頻率進行比較來判斷和評估,醫生也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很多孕婦對胎動很敏感,甚至因擔心而焦慮。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孕婦的胎動焦慮從何而來。第一,孕婦對胎動無法把握和掌控。一有風吹草動,就聯想到不好的結局,自己又無能為力。第二,孕婦往往對孕育生命懷著無限的憧憬,胎兒承載著整個家庭的希望,孕婦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如果出現問題,孕婦就會對結局無法接受,進而造成恐懼。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首先,恐懼源于不了解。家屬要陪伴孕婦去體會和了解新生命的孕育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醫學知識和應對方法。其次,新生命在父母和家人的期盼中孕育,它像一粒種子,受土壤、氣候、營養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果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全家人要與孕婦共同面對。
從臨床上來看,胎動異常多數是因為孕婦擔心和焦慮而引發的自我感受,意外情況畢竟是少數。所以,遇到胎動異常,請先排除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