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山”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自然觀、發展觀的創新發展。近年來,海洋強國建設理論被提出,如何實現海洋強國,發展藍色經濟也成為值得探究的課題。浙江省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海洋大省,因此,在發展藍色經濟的過程中需要貫徹“兩山”理論,只有實現陸地與海洋統籌發展才能實現目標。而舟山作為浙江海洋經濟核心區域,也成為浙江發展藍色經濟的重點城市,為進一步促進“兩山”之路下的舟山藍色經濟發展,聯系舟山藍色經濟發展實際,以舟山的海上“兩山”之路發展歷程為切入點,從強化綠色意識,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綠色治理,保護海洋生態本色、發展綠色產業,開辟海洋新經濟、構建綠色空間,建設海上花園城及促進綠色轉變,開通海上生態價值轉化通道等方面提出促進舟山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策略,希望能為舟山藍色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兩山”之路;舟山;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當前,我國正積極推動“兩山”之路,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舟山地區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節點,正面臨著如何實現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課題。為探索舟山藍色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深入分析當前舟山的經濟結構和生態狀況,提出構建綠色空間、推動綠色轉變、開拓海洋新經濟等一系列關鍵舉措。
一、“兩山”之路與藍色經濟的闡釋
“兩山”之路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內生發展之路,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命題。“兩山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綠水青山異常重要,同時,這一理念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關系,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宏偉目標。“兩山”之路目的在于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保護生態環境來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藍色經濟是一個相較于傳統經濟發展理念更加注重海洋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概念。藍色經濟提倡在保護海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持續利用海洋資源等方面進行可持續的發展。藍色經濟強調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旨在確保海洋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不破壞海洋環境。海洋與陸地一樣,都擁有豐富的資源,如果不注重海洋資源保護,無節制地開采勢必會造成海洋資源枯竭。尤其是近年來,日本不顧國際反對,公然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給海洋造成了嚴重污染,藍色經濟正在逐漸受到威脅,保護海洋、發展藍色經濟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這兩個概念都強調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是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為了更好地遵循生態文明理念而提出來的。兩者都倡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并提倡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舟山的海上“兩山”之路發展歷程
舟山作為中國的一個海島城市,海洋資源有著豐富的天然優勢,因此,舟山在推進海上“兩山”之路發展歷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代表性的道路。2003年以前,舟山還屬于浙江省內欠發達地區,為了發展舟山經濟,提高舟山地區居民生活質量,浙江省于2003年向舟山實施了“山海協作工程”,該工程的作用在于加強陸地與海洋之間的合作,共同發展經濟、文化建設,實現雙贏。在“兩山”理論被提出初期,舟山依然被列為欠發達地區,因此也成為“山海協作工程”的受援地區。經過多年發展,終于在2018年舟山成功擺脫欠發達與受援地區等字眼,并轉變為援助方,為四川達州提供援建。
舟山市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天然深水港灣資源,從理論上講,應具有良好的港口經濟,然而,20世紀90年代初期,寧波舟山港的吞吐量約為7000萬噸,主要以寧波港為主,這時候寧波港主要是以小作業防淤海港聞名全國,而舟山群島相對尚未完全開發。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寧波舟山港的吞吐量迅速增長,到了21世紀初,寧波、舟山兩地的港口整體吞吐量已經超過了2億噸。但到2005年時,舟山港與寧波港的貨物吞吐量總數仍不足3.6億噸。隨著寧波舟山港作為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不斷提升,吞吐量持續增長,截至2021年,寧波舟山港已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年吞吐量已經超過了30億噸,并且在國際排名中穩居前列。
舟山是中國東海沿岸著名的漁場之一,其漁業資源非常豐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發展,舟山漁場經歷了許多變化。在早期,舟山漁場是以傳統的捕魚方式為主,漁民們依賴人力、簡單的漁具和漁船進行捕撈,這一階段主要以傳統的漁業方式為主,捕魚量有限。隨著漁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舟山漁業逐漸引入了現代化的捕撈設備,包括拖網、拖釣、圍網等現代漁具,這一階段的漁業生產率得到了提高,漁業產量逐步增加。隨著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和過度捕撈問題的凸顯,中國政府通過實施漁業資源保護政策和漁業漁民轉業政策,以及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以降低對漁業資源的壓力。近年來,舟山漁業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除了傳統的捕撈業外,漁業漁村發展了海產品加工、水產養殖、漁業旅游等相關產業,以提高漁業附加值和農民收入。這些變化使舟山漁業在不斷調整中逐步尋求平衡,以適應當地資源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近年來,舟山市積極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海洋資源,不僅僅開發了傳統的海洋產業如漁業、海運等,同時也在海洋新興產業領域著力發展,如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等。舟山市也著力保護海洋環境,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針對海島生態環境治理和海洋生態保護,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海域整治等工程。如在舟山周邊建設了多個海洋生態保護區,重點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的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采取控制捕撈數量、禁漁期、封海養殖等措施,保護漁業資源,防止過度捕撈和漁業垃圾對海洋環境的破壞。還要加強海洋垃圾清理工作,組織志愿者和環保組織開展海灘清理、海底垃圾清除等活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同時,舟山市在推進海上“兩山”之路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建設海洋經濟開發區、海島旅游開發等,著力推動海洋經濟產業的長期發展。舟山市在促進傳統海洋產業的同時,也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努力實現海上“兩山”之路的高質量發展。可見,舟山在海上“兩山”之路發展歷程中,不斷探索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其他地區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鑒。
三、“兩山”之路的舟山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強化綠色意識,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舟山為發展藍色經濟,十分注重綠色意識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進一步實現這一目標,當地政府可采取措施保護珍稀海洋生物,規范漁業養殖,防止過度捕撈等行為,倡導環保理念,減少海洋污染并對海洋環境進行生態修復。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重要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時,應堅持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制定和執行科學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確保海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平衡。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減少海洋污染物的排放,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水質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開發生態友好型產品與服務,支持海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學校、社區和媒體等渠道,加強對居民、游客和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教育,引導大眾更加關注和愛護海洋環境。
舟山還需要加強海洋科學研究,推動海洋科技創新,探索環保技術和工程,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支撐。近年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舟山可以在海洋生物產業領域進一步擴大投資和支持,推動海洋生物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同時,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引導可以被賦予那些致力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物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環境監測等手段,保障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此外,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也將有助于加快創新和技術進步,其中的國家海洋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綠色漁業實驗基地等平臺可以為相關研發提供基礎支撐。最后,注重宣傳和推廣舟山在海洋生物產業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升其在海洋生物產業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促進更高質量的發展。
(二)注重綠色治理,保護海洋生態本色
舟山在推進“兩山”之路和藍色經濟發展過程中,注重綠色治理,保護海洋生態本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應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對海洋環境污染、非法捕撈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海洋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其次,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區和海洋公園的建設,劃定海洋保護區域,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同時,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海洋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降低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再次,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海洋垃圾,減少塑料和廢棄物對海洋生態的危害,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引導居民和游客節約資源、減少垃圾排放,采取環保措施,實現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如經過多年發展,舟山原本臟、亂、差的工業岸線設立了休閑自行車道、人行觀光道和觀光大平臺,變成具有生態、景觀、休閑功能的生態岸線和生活岸線,逐步實現“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由此可見,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在治理與保護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后,建立完善的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及時監測海洋環境變化,評估生態風險,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如在監測過程中發現海洋環境指標異常,相關工作人員應立即投入工作中,找尋導致指標異常的原因,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對策,避免問題擴大化,這樣,舟山可以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藍色經濟發展的同時不破壞海洋生態本色,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從而為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增強舟山地區的經濟競爭能力。
(三)發展綠色產業,開辟海洋新經濟
為了推動“兩山”之路的舟山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舟山應加大海洋藥物、海洋生物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力度,促進海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舟山成為海洋生物技術的重要研發和生產基地。同時,發展海島旅游、海上休閑度假等項目,開發以海洋為主題的旅游和休閑產品,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度假,推動海洋旅游業的繁榮。且構建完整的海洋經濟產業鏈,包括海洋物流、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施工等,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海洋經濟產業布局,滿足地區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提供稅收優惠、減免企業研發費用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海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投入,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研發和轉型升級。并規劃建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提供優質的用地、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吸引企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鼓勵企業研發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品,拓展海洋能源開發、海洋科考、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需求,打造海洋裝備制造業新的增長點。如舟山萬度力機械工程維修有限公司研發的高端修補材料波浪鍵,彌補了我國在船舶維修乃至海洋裝備制造領域的空缺,改善了國內該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
進一步加大對海洋環保和生態修復的投入,開展海島環境治理、海洋生態修復等項目,建設綠色島嶼,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合作,拓展海洋經濟的國際市場,發展跨境海洋貿易,推動舟山成為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
(四)構建綠色空間,建設海上花園城
構建綠色空間,建設海上花園城是舟山在“兩山”之路下發展藍色經濟的一種有效方式。為實現這一目標,應進行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保留和利用城市內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推動綠色建筑和可持續建設,采用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和材料,建設綠色、生態友好的建筑。同時,發展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鼓勵步行和騎行,減少機動車輛使用,保護空氣質量和城市環境,且注重發展城市周邊的生態農業和農村旅游經濟,提倡有機種植和生態農業發展。并合理規劃城市水系,保護河流、濕地和水系生態環境,打造水城景觀,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建設公園、綠地和植物景觀,提升城市的綠色覆蓋率,重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
發展環保產業,包括廢棄物處理、再生能源利用等,提升城市的環保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和綠色生活理念,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如此方可逐步構建起一個自然生態良好、城市綠地豐富、生活環境優美的海上花園城市。如綠道作為一種生態廊道和城市綠地系統,有益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也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旅游產業的提升發揮積極推動作用,隨著綠道建設的實現,可以將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等資源有機地連接起來,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優美的休閑娛樂空間,同時能夠整合和保護城市的資源。并且綠道可以提供便捷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通道,引導人們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對汽車的依賴,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優美的綠道環境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推動了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可見,綠道不僅可以為游客提供休閑的旅游場所,也有利于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因此,舟山應當進一步加大對綠道建設的投入,將其作為城市發展和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來推廣。
(五)促進綠色轉變,開通海上生態價值轉化通道
舟山在實現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應制定長期海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規劃,確立海洋生態保護的基本綱領和總體目標,明確海上生態資源開發的方向和重點。如“藍灣行動”對沿海地區進行清理及整治,對于保護海洋環境和提升城市的生態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搬遷沿岸企業也有助于減少工業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對于推動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后續的搬遷及清理工作中需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應確保整治工程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并建立監督評估機制,確保整治工程按照要求高質量地完成,避免出現低水平整治和環境治理項目執行不力、治理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其次,通過財稅、金融、產權等政策手段,促進海上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并建立健全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推動海洋生態價值的轉化。再次,加大科研投入,推動海洋科技創新,開發高效節能、低污染的海洋生態產業技術和裝備,提高海上生態資源利用效率。鼓勵企業向生態友好型、低碳環保型產業轉變,加快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推動海上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健全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加強對海洋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管理,規范海洋生態資源利用的行為,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最后,支持設立綠色金融機構,建立綠色信貸、債券等金融產品,引導資金向海上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項目投入,促進生態價值的轉化。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海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認知和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旨在探討“兩山”之路下,舟山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關鍵舉措。通過分析當前舟山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狀況,提出了構建綠色空間、推動綠色轉變、開拓海洋新經濟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在構建綠色空間方面,海島生態規劃、海洋生態公園建設、海上綠地推動等策略被提出,以營造宜居環境,吸引人才和資金。在推動綠色轉變方面,綠色能源利用、海洋交通綠色化、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等措施被強調,旨在促使經濟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此外,開拓海洋新經濟通過發展海洋生物技術、推動海洋旅游業、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手段,為舟山地區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舟山地區有望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推動藍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希望為舟山地區在“兩山”之路上尋找可行的發展路徑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恩施州:固本強基 為“兩山”建設保駕護航[J].湖北應急管理,2024(02):36-37.
[2]徐菁蔚.陜西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研究——“兩山”理念的陜西實踐研究[J].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01):53-65.
[3]翁瑞來.守護綠色“家底”傳承千年林“韻”——南平踐行“兩山”理念創新林長巡山護林交樹工作制度[J].福建林業,2023(06):10-11.
[4]王一超,王欣,朱璐平,等.華南地區“兩山”實踐模式的現狀和展望[J].中國生態文明,2023(06):81-83.
[5]黃婉瑩,史官清,付琪琦.“兩山鐵路”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戰略價值分析[J].鐵路采購與物流,2023,18(12):26-29.
[6]周強,陳奮飛,沈慧琪.安吉“兩山”水利主題公園建設助力“兩山”理念生態價值轉換研究[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23,35(06):21-26.
[7]張艷,劉瓊.“兩山”理論下安徽省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升級研究[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4):77-82.
[8]劉曉偉,劉宗飛.“兩山論”背景下生態資源的價值轉換效率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4):93-102+190.
[9]楊飛,姚金曉,洪德成,等.藍色海洋經濟下遠航船艦蔬菜高效生產的思考 [J].中國水運,2023(12):149-151.
[10]林偉明.逐夢深藍、向海而興 建設海洋中心城市藍色美麗家園[J].世界環境,2023(04):47-48.
[11]林振宇.打造海洋科技創新港 蓄積藍色經濟新動能[J].今日科技,2023(08):42-43.
[12]汪宇,王勒懿,袁玥.東寧:建設海洋強市版圖中的藍色明珠[J].黑龍江畫報,2023(07):40-47.
[13]吳欣珂,霍霖雯.煙臺市藍色海洋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路徑優化研究[C]// 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七屆創新教育學術會議論文集.煙臺科技學院,2023:2.
[14]劉美華,黃波.論“兩山”理論指導下的浙江生態經濟模式[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27(02):84-88.
[15]王鴛珍.綠色發展視域下浙江海上“兩山”之路的舟山經驗研究[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2,39(01):58-64+88.
*基金項目:2023年度校級課題“基于‘兩山理念’的舟山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作者單位: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