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出臺,直指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質量評價是成就高質量教育中特別重要的環節。上海市浦東新區東南幼兒園長期致力于童畫研究,基于《評估指南》的方向指引,讓評價成為帶領幼兒園持續改進的力量。
關注“每一個”,讓評價權隨行
《評估指南》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對于“每一個”的強調,讓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兒童是評價主體的意義,更加明確教師作為觀察者的意義。在園內,教師會借助涂畫筆記了解兒童的所思所想,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支持是否適切,是否提供了適宜的材料、適宜的課程,支持幼兒的發展。我們提供場景,比如室外的涂畫筆記屋,給予孩子們隨時記錄身邊新鮮事、有趣事的機會,孩子們會把在幼兒園里觀察和發現的內容放在里面。經過多次涂畫分享,教師發現了孩子們自主的征詢、點贊、討論、分享的自我評價過程。
回望曾經對童畫的評價,大多以他評為主,現在的評價更趨于多元化、個性化。我們給予提示,激發教師去“反觀”自己的教育行為,比如“當一個或幾個孩子投入活動、探索或游戲時,我會靜靜觀察,并記錄表現”。這些直接提示明確指出相應情形下,教師要做些什么,職初教師看到也能理解。
關注“支持性”,讓發展權可見
《評估指南》指出,教師保持積極樂觀愉快的情緒狀態,以親切和藹、支持性的態度和行為與幼兒互動,平等對待每一名幼兒。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是自信、從容的,能放心大膽地表達真實情緒和不同觀點。
對兒童的支持,不應僅體現在那些兒童做得好的事情上,更應體現在他的發展需求上;不應僅體現在有限的時空里,更應充盈在不同的場域中。我們對童畫實踐做了課程效度的評估,發現存在兩個困境:第一,童畫活動受課時局限,兒童無法從容和充分地表達表現;第二,兒童的體驗缺少連續性,無法獲得推動持續體驗的機會。
針對于此,童畫實踐開啟了從一節課延展到一個單元的改變。活動前,兒童通過提前欣賞、反復感受,在個別化學習中積累經驗;活動中,兒童通過自主選擇材料,大膽表征情緒情感,與同伴分享;活動后,兒童繼續通過個別化學習獲得新的感受和體驗。曾經以教師預設為主的童畫活動,如今變成了高、低結構活動的“手拉手”,教師用“軟化邊界+柔活活動”的系統教育觀來看待童畫活動,理解每個兒童的獨特性。在新的實踐中,教師可以更從容地展開觀察評估,并及時修正自己的教育行為。
關注“一對一傾聽”,讓表達權落實
《評估指南》提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要走近了解兒童,傾聽不可缺席;要解讀評價兒童,真實才最有效。在解讀童畫過程中,必然會經歷一段回到兒童敘述、傾聽兒童語言、了解兒童想法的歷程,教師發現自己的理解與兒童的表達常常存在應然和實然的差距。教師為每一位兒童建立了“童畫檔案袋”,通過對每位兒童不同作品的持續傾聽,并真實記錄兒童的敘述,分析童畫背后兒童的年齡特點、性格畫像、經驗經歷、情緒情感等。我們開展教研共讀、家園共讀,多角度地理解兒童,實施尊重兒童實然、支持兒童發展的行動跟進。
“一對一傾聽”兒童,不僅是兒童自己的一種課程經歷,還是教師評估自己應然行為的有效路徑。教師有機會關注和聚焦兒童講述的某個畫面和細節,真實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體驗,繼而推動自己采取科學的教育行為給予積極回應。